从佛教的创立到禅宗的出现,你需要区分两组概念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08 11:42:15

Ready

【本文原创,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关于中国佛学的创立,首先有两组概念需要在此区别一下:

“中国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依据与中国思想、中国哲学相互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属于中国自己的佛学;后者是指虽然在中国,但只遵守印度的宗教与哲学传统,不跟中国宗教与哲学发生接触的佛学。

“佛学”与“佛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哲学范畴,后者属于宗教范畴,尽管宗教教义中包含了哲学内容,但不可混为一谈。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有不同版本的说法。传统说法是,东汉明帝时期传入。直到公元5世纪,翻译的佛经大量增加,同时用道家术语来表达佛学观念。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曲解佛学,反倒促成印度佛学与道家哲学的综合,从而导致中国形式的佛学的建立。

虽然佛学分为许多宗派,每个宗派都有独独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它们也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相信“业”的学说。

业,即行为、动作,业不仅仅是外部的行动,还包括所言所思。业是因,报是果,因果报应是佛学的主要思想之一。

生死轮回,是痛苦的主要来源。要脱离生死轮回,就必须将对世界本性的认知状态从“无明”转换为“觉悟”。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叫作“涅槃”。

中国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将大量佛经翻译为汉文,并且教出许多弟子,僧肇与道生是最有名的两位。

僧肇著有《肇论》,他将佛经放在不同层次进行讨论分析,提出了“物不迁论”,30岁卒。

道生提出“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等观念。在道生时代,已经为禅宗的创立做了理论准备。

佛教传入以前,中国哲学中只有“心”的概念,是佛学给中国哲学贡献了“宇宙的心”这一概念。

佛教中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结合,产生了禅宗。

按照传统说法,公元520年左右,菩提达摩到达中国,作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之后依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教义,禅宗发展经过了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这些阶段和重要人物。

五祖弘忍的两大弟子神秀、慧能分别创立北宗与南宗,后来南宗超越北宗,以至于之后的禅宗主流都沿着慧能路线发展起来。

写出“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历史中重要的人物,有人将他与孔子、老子并称为儒释道三圣人。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是禅宗经常所说的两句话。不修之修,是禅宗的修行方法。

所谓不修之修,就是不必于日常行事之外做任何刻意的修行。最好的修行就是以无心做事,自然地做事、生活。正如慧海禅师的“饥来餐饭困即眠”、庞蕴居士的“运水及搬柴”。

渐修、顿悟是禅宗修行的两种方式。平时的为人处世、点点滴滴的渐修过程都是为了某一刻的顿悟做打基础。

一旦顿悟,就能见道,达到一种消除事物产别的状态。一旦顿悟,之前所有的问题都会在开悟中认识到这些问题本来都不成为问题,人生境界也随之豁然开朗。

我们平时会把开悟想得很神秘,其实顿悟并不代表获得了什么,与其说获得什么,毋宁说放下了什么——放下对万物的区别对待、成见、猜疑,然后站在很高的角度理解自然存在的本性。

正如《诗里特别有禅》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禅悟是一种摆脱语言阐述和逻辑分析,通过个人的体验与实践彻悟真理,使生命趋向完美的过程。

禅,不可说,又无处不在,悟也无处不可。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