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明清第一次汉佛、菩萨、天王、罗汉造像展览的特点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29 14:19:15

Ready
  • 文物实拍·稽古赏珍

明清时期,国家承平,社会安定,随着中原地区“居士”文化的流行,满足民间家庭供奉的造像也普及开来。这一时期的汉式佛像虽然在面相、姿势、手印、装饰等方面,依然遵循佛像的基本范式,但整体风格更加趋于世俗化与程式化。由于大量的民间造像是按照世俗审美的要求来铸造,偏重表现百姓的喜怒哀乐,因而富有生活情趣

这两尊明代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皆头饰螺发,正中有一颗髻珠,头顶现肉髻,脸型方圆,面目慈和,身穿通肩袈裟,结跏趺端坐于莲台上,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降魔印,显现出释迦牟尼佛成道时的姿态。两像风格古朴典雅,做工小巧精致,气韵十足,从整体造型到细部刻画来看,明显带有宋元造像的遗韵。

单层仰莲台下为六角形须弥座,束腰处刻有铭文:“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像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

从铭文可知,周府指的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府邸,朱肃受封为周王,因而其府称周府;由周府出资当时铸造了佛像5048尊,全都为铜镀金造像,博物馆展出的是其中的两件;洪武丙子即洪武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396年。至于为何要造5048尊,据说是与佛教大藏经入藏经目有关。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是南北朝十分流行的佛教艺术题材。其源于佛教《法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多宝佛赞叹释迦牟尼演说《法华经》,而分半座与释迦佛共同说法的故事。

这两尊像的特征基本一致,均头饰螺发,此时的汉式佛像与前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肉髻平缓,不像之前的那么高耸,另外就是嵌有很明显的髻珠。面相饱满,双目低垂,身穿袈裟,胸前有“卍”字纹,结跏趺坐于莲台上。

两像不同之处在于手印,释迦牟尼佛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多宝佛左手托宝瓶,右手结说法印。

弥勒佛,是接替释迦摩尼佛的下一任佛主。弥勒崇拜在民间广为流行,而我们常见的这种大肚弥勒佛像,为其化身——五代浙江奉化僧人契此(俗称布袋和尚)的形象。这尊铜弥勒游戏坐姿,身披袒胸袈裟,右手持念珠,左手按在一只老虎头上。其左右各有一小童,形象生动活泼,充满了世俗化的风格,是明代大肚弥勒佛像的经典之作。

我们常说的三世佛,有竖三世佛和横三世佛之分,竖三世佛就是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三佛;所谓的横三世佛,指的是中央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和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药师佛的造型与另外两佛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主要的区别也是体现在手印上,其左手一般结禅定印上托一药钵,右手执一药丸。

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童子形,称为释迦太子像。据佛经记载,悉达多太子从母亲摩耶夫人右胁降生后,分别向东南西北四方各行七步,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尊像表现的就是悉达多太子降生时的情形。莲座上刻有一周铭文:“弘治元年发心男善人杨智造泰子一尊。”

菩萨(附胁侍)

明代佛教的净土思想和信仰盛行,因此净土宗的造像题材受到追捧,如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像,或以组合形式,或以单尊形式而大行其道。特别是观音菩萨,最为社会大众所信仰。

尤其是万历皇帝的生母,孝定李太后极为推崇观音菩萨,《明史》载她“顾好佛,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费巨万,帝亦助施无算”。她还自称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号九莲观音。在太后的带动下,社会上对观音菩萨的崇拜,更是一波高过一波。

观音菩萨为度化众生,要为他们破掉烦恼障、业障、报障,因此,会随缘应化,以各种化身出现,于是就有“六观音”、“三十二应”、“三十三身”等不同形象。

有明一代的汉式观音菩萨像,继承了宋元时代的造像风格,头戴花冠,面相丰腴,衣纹流畅自然,真实感很强,而且世俗化特征鲜明。

尤其是民间香火最盛的送子观音,最为具有中国社会的特色,满足了国人求子的热切心理。

在观音菩萨的身边,往往有一对童男童女,童男名善财,童女名龙女。这尊善财童子头上留部分顶发,袒露胸腹,帔帛随风飘扬,双腿立于莲台上,双手合十,显得恭顺、虔诚。

龙女的头上则梳着两个朝天髻,身着长袍,衣褶朝向一边,似风吹动,飘逸自然,双腿立于莲台上,脚下有海水波浪,胸前托盘内有一颗摩尼宝珠。

大势至菩萨与观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胁侍,三位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佛三尊”。这尊菩萨如《观无量寿经》所说,“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恶鬼、畜生三恶趋),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大势至菩萨在形象上,与观音菩萨最主要的区别在头冠和手持的法物上,观音菩萨天冠上嵌化佛,而大势至菩萨天冠上嵌净瓶;观音菩萨一般手持杨枝和净瓶,大势至菩萨一般持莲花。

普贤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大日经疏》卷一:“普是遍一切法界处,贤是最妙善义。”为理德化身,大乘经典总护法,菩萨行的典范。他行愿最广大,有著名的“十大行愿”,所以在佛教诸菩萨中有“大行普贤菩萨”的美名。

这尊明代嘉靖十一年铜镀金普贤菩萨像头戴发箍,头发后梳并结辫垂肩,发箍正面饰摩尼宝珠。面向宽大饱满,神态慈和宁静。

上身着宽大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写实自然,衣缘上刻有精美花纹。善跏趺坐于象背,双手置胸前结印。

象卧于束腰莲花座上,象嘴露出六牙。莲座后刻有铭文:“大明嘉靖十一年正月初八日父讳日男陈佐发心追造。”

此像造型端庄,做工精细,品相完好,是明代晚期造像难得的精品。

天王

持国天王为佛教所奉四大天王之一,因其守护东胜神州,故称东方持国天王。此尊头顶梳丫髻,身穿铠甲,足蹬高靴,双肩披大帔帛。

他原本左手持刀,右手执弓矢,但元代以后的像被改为双手怀抱琵琶,表示以音乐感召众生皈依佛教。此尊造型生动,气势凛然。

罗汉

最后放清代寿山石雕罗汉像一组。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为“阿罗汉”的简称。其有三义,分别是“杀贼”(杀尽一切烦恼之贼),“应供”(应受天人的供养),和“不生”(永远进入涅槃,不再遭受生死轮回)。

中国对于罗汉的尊崇,始于五代十国时期。由于罗汉的生平资料很少,因此,罗汉像便以现实生活中的和尚为原型,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塑造出很多极度夸张的罗汉形象。

他们的形貌或老或少,或美或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动或静,但都惟妙惟肖;衣饰也非常贴体利落,十分精致。

寿山石产于我国福建省寿山、月洋两乡境内,因其色泽瑰丽斑斓、纹理浑然天成、质地莹润如玉,成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选用的重要材料。

尽管这些罗汉均采用座姿,但由于他们的动作各异,形神不同,姿态自然,衣纹流畅,加之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堪称寿山石雕刻精品,反映了清代寿山石雕和民间佛像艺术的高超水平。


相关文章:

《首都博物馆展南北朝佛像精品,文中细节图让您看得更清晰》

《隋唐佛像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特色,透过首博的展品来了解和感受》

《详说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宋辽金元写实风格佛像》

《佛韵·中国元代至明代佛造像赏析》


参考文献:

  1. 《汉化佛教参访录》
  2. 《佛教大辞典》
  3. 《中国佛教文化史》
  4. 《佛像造型图鉴》
  5.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
  6. 展览说明

注:

  • 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