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教和佛教在明代发展不同?论士大夫对宗教传播的影响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20 23:29:59

Ready

中国自从魏晋南北朝期间佛教盛行之后,便一直存在着两种宗教,即本土的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而佛教虽然起源于天竺,但是随着其在中国境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本土的佛教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国特有的宗教,与其本来的样子有了巨大的差异。

而到了明朝时,佛教与道教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佛教出现了诸如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不同的流派,而道教也吸收了佛教的经验,从不成体系的江湖方术,逐渐演变成为了具有严格体系的宗教。在明朝时,不同的帝王对于佛教以及道教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明朝的诸多帝王中,对于宗教最为热衷的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了,他从即位后不久就开始迷信道教,整日里设斋打醮,不务朝政,还向各地的方士寻求长生不老的法门,在明世宗在位期间,他还要求大臣们撰写青词,这些都是他崇信道教的表现。但是在明世宗嘉靖去世之后,明朝的道教迅速衰落,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

引言

在讨论道教在明朝的处境的时候,我们不妨把佛教的发展也纳入考量。在明朝时明世宗是一位崇信道教的帝王,而崇信佛教的帝王也大有人在。其中以明武宗最为明显。明武宗在位时,在中国大量兴建寺庙,甚至在一天之内就剃度了四万人。而且朱厚照还自称大庆法王,在其在位期间,授予了不少和尚,番僧以法王、国师等称号,极大的扰乱了京城以及政治秩序。对此事,在《明史》中有如下记载:

“自号大庆法王,所司铸印以进。……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

但是在朱厚照去世之后,明朝的佛教文化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即使嘉靖年间,明世宗对于佛教有所打压,但是在明朝后期,佛教依然蓬勃发展,并且影响了多个阶级。

之前人们认为道教在明朝的衰落是因为明世宗做了太多的道教法事,以至于耗费了太多的国力,因此招人嫉恨,搞得民不聊生。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明武宗时期崇尚佛法的朱厚照也耗费了大量的资金,那么为什么佛教就没有遭受大家的反对呢,这就要从士大夫阶级对这两种宗教的态度说起。

明太祖立国借道家语,引起士大夫不满

中国历朝历代在立国的时候都要完成一项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要解释其天命的来源。自从西周将天子与天命联系起来之后,每个新的朝代在即位之前都要向人民阐释天命的来源。中国的传统是利用儒家经典来阐释天命的归属,这也是士大夫阶级们所拥护的。而明太祖朱元璋则采用了道教周颠创造的神话来明确其统治地位,周颠说的“天上无他座”说明除了朱元璋其他人都不是上天派来的,为巩固明朝的统治基础做出了贡献,也帮助明朝政府解释了天命的由来。为了表彰周颠在建国过程中的贡献,朱元璋在称帝之后还亲自撰写了《周颠仙传》来对其进行表彰。对于此事,在《明史》中有如下记载:

“太祖将征友谅,问曰:‘此行可乎?’对曰:‘可。’曰:‘彼已称帝,克之不亦难乎?’颠仰首视天,正容曰:‘天上无他座。’”

但是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能够得到士大夫阶级的支持,他们认为朱元璋应该利用儒家的传统来阐释天命所归。以证明自己道德的方法来说明天命终归于有道之君。而且他们还提倡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理论来解释天命的循环。总之就是希望朱元璋能够遵守传统文化的要求,而朱元璋另辟蹊径的做法自然引起了士大夫的不满,为道教在士大夫阶级中的传播设下了阻碍。

而朱棣称帝之后,由于其兴兵与北方,因此也对北方的真武大帝进行了吹捧,并且在武当山上大规模兴建道观。这种对于天命的解释显然还是得不到士大夫阶级的支持。况且在士大夫之中本来就有许多人认为朱棣没有资格称帝,因此士大夫们与道教这个明初帝王用来阐释天命的宗教嫌隙更深了。

嘉靖的修道人生,与士大夫的无奈

虽然明武宗也有着佞佛的行为,但是嘉靖崇道德影响显然更大。一来是明世宗在位的时间远远长于明武宗,二来则是明世宗在其执政后期对于政务的慵懒程度堪称旷古烁今。明世宗在其执政后期,几乎不理朝政,将朝中大权全部交由首辅严嵩,这造成了其他大臣们的不满。而他们自然也会把这个问题的起因归结到道教这个“不良”文化上面。

而且道教文化在嘉靖一朝也发生了转变,道教文化本来应该是从老子的《道德经》中出发,探讨人生哲理的宗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变化,道教文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功利性的宗教,方术逐渐成为其主体,而到了明朝初期,修仙就变成了道教文化的主流。明世宗嘉靖之所以崇尚道教,也是希望能够在道教中找到长生的法门,这从他宠信方士一事中就可以看出来。而这种一心只求长生的宗教子弟士大夫阶级看起来无异于邪法妖术,是祸国殃民的东西。对于这种说法,在《戒庵老人漫笔》中有如下描述:

“盖源于古之巫觋,与老子殊不相干……徒滋益人心之惑,而重为世之害。”

在明世宗前期还有士大夫直言上谏,但是都被明世宗用残酷的手段进行了惩罚,也就断绝了之后的大臣向明世宗进谏的言路。而对道教文化嫉恨在心的士大夫阶级们也只能把怒气压在心里。待到明世宗去世之后,他们迅速停止了一切斋醮工作,并且将所有方士打入监牢,治罪发落。由此可见士大夫阶级对于道教文化的排斥。

佛教禅宗的兴盛与启示

从道教式微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明朝士大夫阶级的支持与否对于宗教的发展与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明朝一代传播最为广泛的宗教就是禅宗,在明朝早期,中国境内比较流行的佛教教派还有许多,包括华严宗、律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等。但是到了明朝后期,中国境内最主要的佛教流派就只剩下了禅宗与净土宗,其中尤以禅宗为最盛。

禅宗发源于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后来又分为了北宗的渐悟派与南宗的顿悟派。发展到明朝的时候国内便主要都是顿悟派了。禅宗作为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佛教流派,对于本土文化的吸收也做的非常好,禅宗的高僧往往不仅仅精通于佛学,儒道两家的学说他们也都颇有涉猎。因此士大夫阶级们也愿意与这些僧人交流。像明代中后期的名臣李贽更是在告老还乡之后剃度出家,由此可见士大夫阶级对于禅宗的接纳程度。

之所以禅宗对于士大夫阶级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其对于传统文化的承认,像禅宗高僧德清,他就认为人要想治世,就必须要儒释道三通,此事在《梦游集》中有记载: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这样的说法自然是士大夫们所喜闻乐见的,因为其承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且将目标定于治理世之上。二是禅宗提倡的顿悟法,对于致力于仕途的士大夫阶级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不需要像明武宗,明世宗那样致毕生精力于修炼,也有机会修成正果,这自然令人心动。

我们把道教与佛教相比,就可知其一方面否定了现实中奋斗的价值,又必须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如此教义又怎能被士大夫们所接受。

结语

佛教与道教在南北朝之后就逐渐退出了政治的中心舞台,因此其在政治上的影响主要依靠对于统治者的影响来体现。明朝时崇信佛教与道教的帝王都对政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然而只有道教被打入冷宫,这与道教的发展方向误入歧途有关。

由于前面提到道教对于政治的影响以及逐渐变为对统治者个人的影响,因此道教的主要任务从解释宗教问题转变为寻求长生。这样的目标是荒诞的,即使能够得到皇帝的支持也终归不能被人民和大臣所认可。而且走向修道之后,道教逐渐抛弃了其源起的道家文化,终于让士大夫们对其彻底失望,认为其毫无用处。而且道教修炼的成本较高,士大夫不支持的道教在民间也难以广泛传播,而佛教除了士大夫支持的禅宗之外,还有着适合农民修行的净土宗。因此失去了士大夫与平民支持的道教只能紧紧攥住明世宗以寻求庇护,一旦明世宗去世,其衰亡就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参考文献

1.《明史》

2.《明世宗实录》

3.《梦游集》

4.《戒庵老人漫笔》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