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两汉时期从天竺传入,经过三国时期的酝酿,到西晋时期进入发展阶段。该时期来华僧人众多,他们通过翻译佛教典籍来弘扬佛法。佛教慈善思想是佛法宣扬的重点,而布施思想作为慈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言而喻。
佛教认为,能从生死烦恼的此岸摆渡到涅檠解脱的彼岸,要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合称为六度。布施则为六度之首。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可以让众生获得智慧,以此对治因贪、嗔、痴、慢、疑造成的人生无明困境。在这样的文化信仰下,布施这一观念指导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思维活动,同时,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1.布施的含义
中国文化中的布施思想古已有之。《国语·周》上有“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这里所说的布施,就是以祭祀的财物分施于人。《韩非子·显学》有“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这里所说的布施,带有施舍救济的意思。《庄子·物外篇》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淮南子·道应训》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这里的布施,又有劝人为善积德的意思。
佛教中讲的布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可见布施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无量寿经》曰:“布恩施惠”,《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名之为施”。《维摩诘经·佛国品》曰“布施是菩萨净土”。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以免除未来世之贫困,离苦得乐。大乘则与大慈大悲之教义联结,用于超度众生,究竟圆满。
2.布施的意义
中国文化中布施有其现实意义,子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事,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古代社会寺院布施者可勒石铭记,扬名显父,贻福子孙,留芳万代,故人们乐此不疲。世谓造桥修路善量无穷,创建庙宇功德莫大。
佛教的布施有两层意义,一方面从施者方面来说,是希望施者在此过程中可以修善积福,消除贪、嗔、痴,以获得智慧与快乐。另一方面则是从受者方面来说,是给予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以此减少苦痛,从而消除烦恼。因此,布施是施、受双方都可以获益的过程!
经云: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体空故,能不住于相。三轮者,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如是不住于相而行施的人,可以降伏其妄心。如此透悟三轮体空之布施行,最为清净,亦最殊胜。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影响着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在与中国本土的业因果报论、断恶修善论等思想结合,佛教的影响更加深入,信奉的人越来越多,促使更多的人有了布施行善的念想,也指导着人们断恶从善,做个好心人、善良人。这对当时的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人们的思想及信仰提供了新的支撑!
3.多寺的特色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其山东西延绵百余里,周有五百里,五台县居山之南,繁峙县居山之北,古代全山寺庙林立,钟岚相闻,至今石风犹存。做为大圣文殊化现五台山一半的繁峙,东台支山、北台支山、西台支山均在繁峙,这里依山傍水,一派田园风光,是修行人的好去处。“家家观音、户户弥陀”,人们多信仰大乘佛教。也是古代得道高僧弘法的理想场所。
北齐文宣帝(550年~565年)时,“此中伽蓝,数过二百”,“仙居灵贶,触地而繁”(据《古清凉传》)。可惜多数寺名已失。五台山可考得有45所,其中繁峙境内24所,五台县境内18所,河北阜平境内3所(据《五台县志》)。繁峙寺院比五台县要多。
佛教经过隋唐发展,全山寺院有360余所。北宋时在《五台境界寺名圣迹》,《释五台诸寺方所》和北宋延一编写的《广清凉传》五台山共列寺名83所,其中繁峙古寺32所,新建寺17所,五台县古寺26所,新建寺17所,河北阜平古寺三所,繁峙寺院仍然是占比居多。
明代帝后、诸公大臣护法敬僧,繁峙可考寺庙有100余所。清代由于顺治出家五台山,康熙、乾隆、雍正均数次朝台建寺。此时繁峙全县有寺80余所。即使到了民国年间,全县也有佛寺90余所。呈增长态势。
4.寺院多修的特征
原山西大学李裕民教授研究认为:“现有繁峙金石碑刻史料相当丰富,而几十年前更数倍于此,几乎村村都有佛寺,并且每隔几十年就要翻修或重建,五台山居于中国佛教名山之首的地位,是有坚实基础的”。
由于历史上天灾人祸的原因,寺内殿宇年久失修、破碎不堪,墙垣多倾圮,楼阁多剥落,让乡里仁人志士心疼不已。这些古建文物每隔三五十年,五台山除少数皇家寺院由朝廷直接出资兴复修建外,更多的是由僧人募化捐资,乡人愿心施财助资,经理人尽心竭力,不辞劳苦,有的耗时几年才能修葺完工。
以始建于隋,历代重修的五台山普寿寺下院——繁峙岩头乡圭峰寺为例:
大元国年(1271年~1368年间)有照和尚重修笫一次。
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正一觉缘和尚重修第二次。
明景泰七年(1456年)真谅和尚重修第三次。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玉和尚重修第四次。
明隆庆五年(1571年)旌表乡耆姓名碑记重修第五次。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第六次。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第七次。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修第八次。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第九次。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第十次。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第十一次。“共收布施钱四百七十四千一百二十文……净余九百二十文,以为香火之资”。也就是说这次布施共收约474两多白银,除去开销,还有余头。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重修第十
二次。共收募化捐资、四乡布施大洋一千一百七十二元整。
以上布施石碑均立于寺内大殿前。供后人驻足瞻仰。
5.乡人的布施
以《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为例,书中收入寺庙的碑刻就有122方,经幢、塔记共18个。其内容除创建、重修寺庙情况、高僧嘉言懿行外,主要的还是建寺功德主布施者的村名、姓名、钱币数量、商号、衙署等。
刻于明嘉靖十五年(1535年),《五台山秘魔岩中庵金佛盖楼碑记》修造会就有17人组成,会首是贤谢。布施者多至207人。
刻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台山秘魔岩重修天王殿新建钟鼓楼碑》计有繁城24家商号和个人98人共布施白银四十二两四钱五分。
沙涧驿(今砂河镇)4家商辅和个人26人共布施白银十三两。
梨峪村6人共布施1200文。
大峪村40人共施银4400文。
南留属村7人共布施4100文。
岩头村97人共布施20000文。
娘娘会村27人共布施8100文。
碑记中还有18个村共222人共布施81070文,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出村名、村民姓名了(这些村名和姓名对考证繁峙历史地名变迁、姓氏延革很有意义)。
仅这块碑记中合计涉及繁峙25个村落,28家商铺,523个家庭,白银174两4钱。
以刻于大清咸丰七年公主寺(1857年)《创建立殿宇碑志》为例,碑阴刻四十八村的四百余名布施者及款额。现在不少村子已无人居住,可做历史考证。
以上仅三块碑记布施情况为例。说明寺院经过岁月雨蚀风毁,屋角渗漏,檐牙残落,塑像壁画损坏。乡人尊重历史,爱护文物兴议重修,善者心悦诚服,按亩均摊,贤者努力施助,能者四方募化。重金礼请匠人,择吉日兴工,众人竭尽全力,殿宇为之一新,村人耳目为之改观。这是寺院重建一般的经过。
而在《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一书中收入寺庙的碑刻就有122方,篇幅有限,实在难以赘述。这些真实史料是生活在这一区域乡人富好行德超等伦、积善余庆贻子孙,尊重历史、保护文物布施活动的历史见证。是繁峙地方史、宗教史、民俗史的重要补充,对研究五台山和繁峙佛教,繁峙社会各阶层布施思想和慈善活动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5.商号的布施
以《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为例。刻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圭峰寺布施花名碑记所列布施商号名称共193个。其中繁峙东西两关所列商号103个。沙河堡所列商号共53个。大营镇商号37个。多则布施三千文,少则二百文。其中布一千文以上的商户几近半数。对比刻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五台山秘魔岩重修天王殿新建钟鼓楼碑》所列24家商号明显增多,可以侧面反映这段时间繁峙经济发展繁荣稳定。
从书中各碑的布施名单中可以看到,清代繁峙的商号主要分布在县城、砂河镇、大营镇。当铺居多,如天盛当、际盛当、全盛当、中和当等(清《乾隆三十三年秘魔岩重修天王殿新建钟鼓楼碑记》。这些个体户经营者同心同德,涌跃出资,体现了保护家乡文物古建的使命担当和富而好义、济世利人的慈善精神。
碑记中还有不少特色商号经常出钱修寺,一来是他们的收入比较可观,二来是店主乐善好施,广种福田。试列举如下:
车辅:天成车铺(道光六年《重修奶奶庙记》、道光十年《重修石佛寺新建牌房碑记》、道光十八年《创建乐楼戏室碑记》、咸丰三年《重修石桥牌坊叙》)。
肉铺:德盛肉铺(道光《重修奶奶庙记》),新成肉铺(道光十年《重修石佛寺新建牌房碑记》、道光十一年《重修秘密寺碑记》、道光十八年《创建乐楼戏室碑记》)天德肉铺(道光十八年《创建乐楼戏室碑记》)。
皮铺:德盛皮铺(道光《重修奶奶庙记》),复盛皮铺(道光《重修石佛寺新建牌房碑记》),三盛皮房(道光十八年《创建乐楼戏室碑记》),通顺皮房(嘉庆二十三年《修圭峰寺布施花名碑》)。
酒铺:天成酒铺(嘉庆《修圭峰寺布施花名碑》)。
染房:王染房、左染房、乔染房、张染房(嘉庆《修圭峰寺布施花名碑》),申老染房,水盛染房(道光十八年《创建乐楼戏室碑记》),道光二十五年《圭峰寺重修碑记》、成丰三年《重修石桥牌坊叙》、同治十三年《重修神殿乐楼碑记))。
油房:兴盛油房(嘉庆《修圭峰寺布施花名碑》),保安庄光盛油房(道光十一年《重修秘密寺碑记》)。
纸房:德盛纸房(道光十年《重修石佛寺新建牌房碑记》、道光十一年《重修秘密寺碑记》)
粉房;恒泰粉房(嘉庆《修圭峰寺布施花名碑》)。
豆腐房:郭豆腐房(嘉庆《修圭峰寺布施花名碑》)。
碾房:沙河堡的锦泰碾房(嘉庆《修圭峰寺布施花名碑》)。
茶馆:田茶馆(嘉庆《修圭峰寺布施花名碑》)。
6.布施的影响范围:
碑记中小出现繁峙县外的布施者地名有:五台县、代州(今代县、崞阳(今原平)。
以刻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秘魔岩秘密寺常住界址碑》功德主芳名有高平县,长子县,怀仁县,汾阳县,三原县,汾州府,兖州府。
以刻于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秘魔岩秘密寺后高殿碑》为例:时任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布施大洋100元,其余省府人员66人共施大洋502元。
山西省外的有:以刻于康熙九年(1670年)《秘魔岩净室大中庵金妆接引佛布施碑》为例,顺天府(今北京市)布施者58人。河南府(今洛阳市)布施者86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布施者15人。山东23人。以铸造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清凉桥钟铸文》有京都布施者20人。
最远的有西藏:以刻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西藏拉不隆大佛布施碑》为例:记载西藏拉不隆大佛爷为重修秘密寺施白银一千两。
7.布施的社会阶层
各布施花名碑记中除一般乡里信士外,常出现的功德主还有:冀宁路坚州知州,冀宁路坚州判官,北楼营参府,守备,繁峙县僧会司,繁峙县正堂,右堂,举人,岁贡生,解元,候选县丞,侯选知县,候补儒学训导,武举,监生,生员,庠生,议叙,介宾。
以刻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秘魔岩秘密寺常住界址碑》功德主芳名有皇清诰封光禄大夫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余应魁,诰赠一品夫人许氏,诰封一品夫人吴氏等。
布施是世人慈悲心的外化实践形式,而不同的布施行为对应着不同程度清净心。布施修行皆从小范围开始,由此次第而进、趋向佛道,以大乘心、清净心做到无不愿舍、无不能舍,最终放下执着、得般若智慧、解脱涅槃。
而这一修行过程,不仅体现了布施的易行性、增长性以及空性,也反映了布施的社会价值,即提升个人修养、增进家庭关系和谐以及促进社会安定,更明确了布施的真正意义:灭除烦恼、增长智慧、圆满解脱。
寺院建设,既由佛弟子的虔敬之心化现,也由诸佛菩萨幻化加持,并由世人的福德善业变现而来。“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寺院不仅是一一个文明的符号,更是一所生命的学校,也是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生命课题。
所以,每一座寺院的重建,不止是一个简单物理空间的建设。而是以建设为缘起,这些渐渐焕然一新的殿宇楼阁,当下即在利益着无量无边的参与者,当下即在利益着一切有缘者。可以说,这些碑记中远去的名字,模糊消失的个体户经营者,既是古代文化、艺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也是中华民族祖先文化的传承者。
繁峙古代社会的断除悭贪、戒除偷盗,广行财施的布施思想与慈善精神对当时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有着积极影响,并且为后世尤其是的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文作者:
清凉山人,壬寅年正月初十敬作于繁峙清凉山书院“观我堂”。
清凉山书院介绍:
“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摘自《清凉山志》
清凉山书院由此而得名,他的前身是山西繁峙学生书店(现有3家分店),成立于2002年1月8日,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年。分为前十年,主要是个人在实验小学南关小学、县职工幼儿园等四所学校推广经典诵读工程,接续中国文化断层。后十年,开启书店团队自我觉醒之路,在山西省内开展多场民营书店“激活人生系列”培训课程。
2019年9月1日清凉山书院挂牌成立,致力于挖掘繁峙人“平等、喜舍、直心、修慧”的地方人文特色,构建精神家园,续接千年文脉。书院每年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智慧家长大讲堂、正心音乐茶课等公益活动二百余期。
2022年1月11日注册山西清凉普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清凉普扇文化传播,以文化为根基,商业为载体,深耕大圣五台山“繁宇丛峙、智慧圆融”地域文旅特色,让世人身心都能安住在文殊金色世界中。谈天论地,文商共襄,手握清凉扇,慈风普雨满人间!
以智悲双运之发心
行广大无碍之事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