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再汉经》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21 19:14:29

Ready

了解佛法,看《阿弥陀经》、《地藏王菩萨本愿经》;或读《心经》和《金刚经》是一种途径。这些经典都是大乘佛法发达之后而出现的。佛教早期的圣典是什么样子的呢?《杂阿含经》是佛教早期圣典的代表,”代表了世尊在世时期的佛法的实态⋯⋯这是教法的根源⋯⋯(参见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自序)”这是了解佛法的另一种途径。

为什么叫”杂阿含经”呢?

阿含又音译为”阿笈摩”。意译为”法归”。也就是万法归于此,万法的源头。也翻译成”无比法”,也就是没有能跟它相比的法。通常把小乘经典统称为”阿含”。阿含经共有四部,即《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

“杂”是什么意思呢?

“杂”有两个意思。

一个意思是”相应”。唐代义净在所译《毗奈耶杂事》内,曾译此经名为《相应阿含》(见卷三十九),表示本经系随事义的相应而集成各别品类。可见”杂”有相应的意思。关于相应本文后面有详细说明。

二是”间杂”。本经实际的编纂,仍以各类相应的经,依著方便而夹杂排列。也就是顺序有点乱。这是《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对它的解释,这个解释非常恰当。所以玄奘翻译本经名仍为《杂阿含经》。

论《再汉经》

四部阿含经以《杂阿含经》为根本。印顺法师在《<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一文中指出:”佛法只是”一切事相应教”,随即散说,依相应部类而集成的,是《杂阿含经》。”

这句话非常重要!

佛法是针对不同的事儿,说不同的法。说到哪儿是哪儿。比如今天看到有人为情所困,纠结了,就给她讲讲”五蕴(色受想行识)”;看到有人天天痴迷于《中国好声音》,就给他讲讲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看到有人在独处,苦修,就给他讲讲四胜谛等等。

既然是说到哪儿是哪儿,因此把这些说的话结成集的时候,就只能大致按照五蕴、十二处等类别编排,而每个类别中的经文顺序就是杂乱的了,不一定按时间顺序,也不一定按照说法人、听法人和佛弟子说法的顺序。这就是”相应”,却有些”杂”。

至于《中阿含经》,就是文句不长不短的阿含经;《长阿含经》就是文句比较长的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就是按照一二三四法的顺序,对不同人的讲不同的法。其文义,不离《杂阿含经》。

从今天起,我们选取一些《杂阿含经》中的文句,一起看看早期的佛法是啥模样。

后记:(本文选自刘立丰博士著作《杂说杂阿含经》,各位百度搜索“刘立丰”,即可免费下载本书书稿)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