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日本所有的人都“抛弃肉和草”,几千年来没有肉的味道?你得问问大乘佛教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09 01:02:46

Ready

在当今世界的饮食文化圈中,日本料理以它的精致、新鲜、美味成为了公认的“世界第一料理”。然而,谁又能想到作为一个包揽众多菜式的料理大国,其本民族竟然在历史上长达1200多年的时间里不曾知晓肉的滋味,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会发现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竟是传入日本的佛教思想。宗教与饮食本应是毫无干系的两种事物,却阴差阳错的在日本的土地上彼此影响,造就了一段奇特的历史。

佛教饮食:被梁武帝带偏,佛教戒绝荤腥

诞生于古印度的佛教,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然观,这种观点在信仰佛教的社会中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我们讨论佛教对日本人饮食结构的改变之前,应当先了解这一古老深邃的宗教有着怎样的自然饮食观及其发展历程,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日本这一奇特现象的本质原因。

1、僧人曾经也吃肉

在佛门中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分,这两种教派在对待肉食的态度上也是不同的。大乘佛教讲求“渡人”,不仅要自己修得正果还要帮助芸芸众生一起获得菩提正道,在他们看来,世间的动物都是无数个轮回之前自己的父母亲朋,自己不能帮助他们修得正道就罢了,再去吃他们的肉岂不是断了慈悲种,心里无慈悲又怎能去渡人。而小乘佛法强调渡己,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自身解脱,因此肉食只要满足其三净肉的标准(即动物被杀非我所见;动物被杀非我所闻;动物被杀非我所致)都是可以食用的。

事实上,在中国南北朝之前,世界各地的僧人都没有彻底禁肉,这是因为在佛祖时期以乞食为生,别人给予什么就吃什么,不得挑剔,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食肉也是一种提倡的行为。特别在僧人生病急需补充肉类的时候,甚至可以放下一些戒律,对肉的种类来源不做要求,由此可见,单纯的给佛家披上“自古以来不食肉糜”的片面印象,实则略有偏颇。

2、“菩萨皇帝”与他的禁肉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大诗人杜牧仅用了七个字便写出了南朝时举国崇佛的景象,而促成这一现象的正是那位历史上著名的“佛法治国”皇帝——梁武帝萧衍。这位皇帝一生痴迷佛法,曾经前后四次跑入同泰寺要求当和尚,而大臣们也是颇为无语,四次动用国库将皇帝赎回。而这位皇帝回位之后也不老实,一本《大般涅经》倒背如流,对于佛法的研究也日渐深邃,乃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佛法观。于是,天监六年,萧衍苦于“生灵之苦”对佛发誓,从此之后再不食肉糜,否则堕入地狱。

而他作为一国之君认为自己既然有着无上的权力,也应该向百姓宣扬佛法,对世间生灵抱有责任。天监十一年,他终于按耐不住一心向佛的心情,对黎民百姓颁布了《断酒肉文》,其中强调僧人应当“禁肉糜,食果蔬”,但法案颁布之初收效甚微,寺院里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酒肉和尚,于是他又连发五条敕文,并举行了两次盛大的法会。皇帝亲自登坛说法,将僧人吃肉与犯罪相“结合”于是,汉传佛教的素食主义文化便正式确立,并流传至今。

大乘佛教与日本:全民弃肉“食草”

地处岛屿之上的日本自然环境恶劣,且极度缺乏土地资源,因此,其文明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期。自圣德太子掌权,多次派出遣隋使吸收先进的大陆文明之后,日本国才从奴隶制社会逐步转变为封建主义国家。当然,从大陆习得的不止有政治制度,宗教也是其主力学习的一点,从中国传来的佛教相比于自身的神道教,拥有更加深奥的哲学思想,也象征着更加先进的文明,于是佛教很快便在日本社会传播开来,成为日本国教。

1、佛教与禁肉令

与世界上其他所有远古民族一样,日本人也经历了从生食到火烤这一过程,到了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稻作才从大陆传播至日本列岛,但是日本由于本身土地的局限,耕作技术的落后,稻米等农作物只能作为“锦上添花”的存在,而无法被当作主要的食品。至弥生时代,在世界各个主要国家都拥有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的大环境下,日本由于耕作推广缓慢,采集业、渔业、狩猎依然是当时社会主要的经济方式与粮食来源。

也正因如此,日本并未在本国的自然土壤中诞生封建制文明。到了公元六世纪,此时的日本依靠大陆先进的农耕技术,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水稻的种植,米面这时才第一次成为主食出现在日本人的餐桌上,但同时,与农耕技术一并舶来的还有佛教文化。

最初的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但在苏我家族与圣德太子的主导下,佛教作为贵族阶级的统一信仰在日本岛上开始快速传播。日本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这一派别,在来源上又属于汉传佛教,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汉传佛教是众多佛教文化中唯一彻底禁食肉类的,因此佛教在传入日本之时,“食肉不慈”这一理念也逐渐被上流社会所熟知。

673年天武天皇即位,而这位天皇在种种行为上都可说是梁武帝萧衍的翻版。在其即位之前,曾经去过寺庙当过一段时间的僧人,登基后,有感于佛教“不杀生”的思想,进而在全国开始推广禁肉令,但此时的禁肉令只是禁食“牛、马、犬、猿、鸡”这五类家畜,其他的并不在禁食之列,并且对于违反这一法案者也并未做出相应的处罚规定,因此也并未有所成效。

到了奈良时代,圣武天皇即位,他本人是一名资深佛教徒,并且无比向往当时的大唐文明,曾两次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并在国内创造了辉煌的天平文化,他广修寺庙并在737年颁布禁屠法令,停止一切杀生行为,但效果依然不太明显。

于是743年。圣武天皇再下诏书,要求全国禁止食用一切肉食,两年后他第三次颁布诏书,要求全国禁止屠杀一切禽兽,违者将受到处罚。自此,从七世纪到八世纪中后期,历代天皇在即位之初都要颁布禁肉令,开始时百姓都不愿意遵守,但在政府的一再坚持下,不吃肉成为了一种日本社会文明的标志,食用兽肉被看作是野蛮的行为。到了平安时代,除过一些猎人偷食山鸡之外,兽肉类食品已经从社会中销声匿迹了,民众只能选择素食类食物果腹充饥。

随着佛教在日本的不断壮大,其不杀生的思想甚至蔓延到了鱼类,镰仓中期,日本各大佛门开始向信徒宣传不杀生的戒律,这其中也包括鱼类。政府一再迫于宗教势力的压力,不得不在一些寺院的周围设置了“禁杀区”,到了1281年,太政官正式发布法令要求彻底禁止杀生,这一时期大量的僧人走上街头购买市面上的鱼类进行放生。但从现实角度看,这一法令的颁布是不合理的,日本人对于鱼类的喜好难以改变,于是这一法令并未影响全国,而是成为了宫廷皇室需要遵守的准则。

当然,禁肉令也不是一直作为日本人必须遵守的准则,毕竟对蛋白质的需求是人类的天性。在日本历史中曾经有着一段武家势力大于公家势力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以及公家势力的薄弱,禁肉令曾一度有“解禁”的态势,武士阶层掌握了国家的方方面面,虽从道义上来说不可养殖禽畜,但狩猎行为一样可以满足其需求。

由此可见,对于肉类限制的佛教观念与禅宗思想,更多的还是影响上层宫廷贵族,下层人民受影响不如上层深刻而从后期的室町时代至江户时代,由于政权的稳定以及外来禅宗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一套武士贵族文化,这一套文化可以看作是公家文化的继承,保留了禁肉的习惯。

2、黑船出现,肉类开禁

黑船的突然出现,让日本上至贵族下至百姓意识到了自身与西方的巨大差距,这些差距不只是制度与技术的差距,当平均身高只有1.50的日本人站在人高马大的西洋人身边时,身体素质的差距便一目了然。被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的福泽谕吉也正是在看到这些差距后果断地提出了“肉食说”这一理论。

在他的理论中,批驳了以佛教为首的“秽”的概念,认为日本人若想如西洋一般开化,必须要改善自身的饮食结构,放开对肉类的各种枷锁。他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当时处于震惊之余并开始思索救国之法的日本人的广泛支持。当时的明治政府也决定以身作则,每日吃肉喝奶,并鼓励国内畜牧业,养殖业发展。至此,长达一千二百多年的日本禁肉史才终于画上了句号。

总结

古代的日本可以看作是一个彻底的佛教国家,其教义影响着国家的方方面面。禁肉论这一在当今看来极其荒谬的理论在古代社会中由于文化限制,思想保守,政体僵化等等原因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准则,而其对日本人的毒害也可谓十分严重。而在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从肉类摄入不及西方的千百分之一逐渐转变成为了一个拥有近代饮食文明的一方强国,这其中的种种原因也值得当今的我们去深思。

参考文献:

1、《论日本肉食禁止与开禁的思想因素》

2、《福泽谕吉的“肉食说”及其在日本近代文明史上的意义》

3、《日本饮食里的宗教思想》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