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门弟子姚斌斌・苗传及其对《齐物论》的诠释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09 09:39:15

Ready

今天是太炎先生逝世八十四周年,我们推送姚彬彬老师《“章门弟子”缪篆与其〈齐物论释注〉》一文,以表纪念。

“章门弟子”缪篆与其《齐物论释注》

文 | 姚彬彬

章太炎先生(1869-1936)之著作文辞古奥,兼之其思想深邃,向称难读。数十年来,于章太炎作品诠释解读之专门著作,仅有太炎晚年弟子徐复所撰之《訄书详注》,及庞俊、郭诚永所撰之《国故论衡疏证》等不多几种。举凡太炎平生最为重视的作品,《齐物论释》亦应是其中之一。太炎晚年所撰《自述学术次第》,自我评价其平生著述,谓“若《齐物论释》、《文始》诸书,可谓一字千金矣。”[1]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则评价《齐物论释》:“炳麟用佛学解老庄,极有理致,所著《齐物论释》,虽间有牵合处,然确能为研究庄子哲学者开一新国土。”[2]约在2010年前后,笔者在对章太炎《齐物论释》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民国学者缪篆曾有一部对此书的注释作品《齐物论释注》,被一些资料提及,却一律标明“未见”。[3]数年来辗转探访查询,陆续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见到该书,全书26卷,总计120万字。纵观《齐物论释注》中之内容,广征博引,出入百家,逐字逐句务求出处,洵为难得佳作,体现了注者缪篆的深厚学术功力。

缪篆(1877-1939)其人为章太炎弟子,生前在海内外学界卓有影响,与蔡元培、马相伯、鲁迅、太虚及法国学者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979)等有学术交谊,为当代画家范曾之外祖父,亦为近年始被国内学界重新引起重视的旅法宗教学者林藜光(1902-1945)之师。有关缪篆其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已被学林淡忘,资料少见,检索各大学术文献数据库,2015年以前无一篇以缪篆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后笔者于2015年撰文,首次针对缪篆的生平与著述情况进行了若干考证[4],其后又陆续查访获取了一些新材料,可作进一步充实。

《鲁迅日记》(1926年11月17日)中记:“下午校中教职员照相毕,开恳亲会,终至林玉霖妄语,缪子才痛斥。”鲁迅记下在这则日记的次日,在寄许广平信中又详述此事说:“昨天出了一件可笑可叹的事。下午有恳亲会,我向来不赴这宗会的,而玉堂的哥哥硬拉我去。(玉堂有二兄一弟在校内。这是第二个哥哥,教授兼学生指导员,每开会,他必有极讨人厌的演说。)我不得已,去了。不料会中他又演说,先感谢校长给我们吃点心,次说教员吃得多么好,住得多么舒服,薪水又这么多,应该大发良心,拼命做事。而校长之如此体贴我们,真如父母一样……我真就要跳起来,但立刻想到他是玉堂的哥哥,我一翻脸,玉堂必大为敌人所笑,我真是‘哑子吃苦瓜’,说不出的苦,火焰烧得我满脸发热。照这里的人看起来,出来反抗的该是我了,但我竟不动,而别一个教员起来驳斥他,闹得不欢而散”,“还有希奇的事情。教员里面,竟有对于驳斥他的教员,不以为然的。莫非真以儿子自居,我真莫名其妙。”[5]——《鲁迅日记》中提到的林玉霖是林语堂(亦名“玉堂”)的二哥,但“痛斥”他的缪子才其人,据《鲁迅全集》中的注释介绍:“缪子才,名篆,字子才,江苏泰兴人,当时任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6]

2012年9月14日的《泰州日报》(A09版)刊登了一篇叫《格正缪篆 清流镜心》的文章,其中言及当代画家范曾在其散文作品中多次提及其外公缪篆,范曾之母缪镜心系为其女,“南通人范罕与泰州人缪篆同时留学日本,缪篆的女儿缪镜心嫁给了范罕之子范子愚,范曾是范子愚、缪镜心之子……这些鲜为当代人知晓、疑似失传的缪篆故事初露端倪”,并谓“1998年版的《泰州志·后记》中说,‘沈秉乾、徐炳华、管得泉、缪篆、于殖、吕若羿等人均应立传,但资料过少,无法成篇。’无奈‘付诸阙如’,可见当初编纂者的遗憾”,文章还征引了范曾二哥范临之子、画家范扬的说法:“我的祖母……很出色,叫缪镜心。我祖母的父亲是厦门大学的教授,叫缪篆,民国时候主要是研究老子的,鲁迅的日记里也写到过缪篆,赞扬他很有骨气。我祖母生了10个孩子,5个夭折了,活下来5个孩子。我的大伯父是新四军,我爸爸排老二,范曾是老三……”云云。通过此文可了解到鲁迅日记中所记掌故的语境,以及缪篆先生后人的情况。——鲁迅所提及的那次戏剧性事件,范曾在其《阿翁吟》中也有评述:“鲁迅先生曾在《两地书》中描写过一次教授的恳谈会,有一位教授拍文科主任林语堂的马屁,讲林是教授们的父辈,缪篆拍案而起,拂袖而去。这幕颇富戏剧性的场面,正反映了外祖父刚直耿介的脾气。”

另查范曾编《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第十七册,收有缪篆所著《老子古微》之节选,并有其生平简介:

缪篆,原名学贤,字子才,江苏泰州人,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逝于1939年,享年六十二。哲学家,范曾外祖父。早年留学日本。1926年始任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先后出版著述六十余种,涉及老庄、周易、考古、诗词、多种外语语法诸多领域,著有《老子古微》、《显道》、《邻德》、《礼人十一书》、《齐物论释注》、《国故论衡子部注》、《检论注》、《周易大象简义注》、《马氏文通答问》、《英德拉丁法国动字变化表》、《缪氏考古录增补》、《先祖余园诗抄校本》、《文存诗存》等。[7]

这是对缪篆生平作系统介绍的唯一正式发表之文字。[8]以此为线索,并结合笔者所查阅和掌握的材料,可大体勾勒出其平生著述与交游的基本情况。

一、缪篆的先世及师从章太炎的情况

缪篆平生之著述不少,然今之可以查见者,唯1931年刊印的《显道》三卷尚较易见,国家图书馆及国内多家高校有藏,笔者亦有一册自藏本。《显道》一书卷首,印有缪篆照片,下题曰:“著述者缪子才五十四岁小影,子才为乾隆大诗家缪沅字湘芷号澧南著《余园诗钞》者之仍孙,故号湘仍,中华民国二十年摄影者识”。

其中谓缪篆为乾隆年间诗人缪沅的“仍孙”,也就是八世孙,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缪沅(1672—1730)是清江苏泰州人,字湘芷,一作湘沚,又字澧南。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刑部左侍郎。工诗,少时与宝应王式丹等号江左十五子。有《余园诗钞》。

据此,尚可知缪篆与近代学者缪荃孙(1844—1919)当为同宗族人,缪荃孙曾撰文谈到其江阴缪氏的情况,“缪氏出自鲁缪公之后,以谥为氏,《史记》、《孟子》书穆通作缪。……至吾宗江阴谱系,始于元苔石公鉴,隐居不仕,以诗名家。明御史煜殉建文之难,再上即无可考。”[9] 夏孙桐的《缪艺风先生行状》中则说:“缪氏先世,自宋南渡时,宏毅公官统制,驻兵毗陵,遂家焉。历十一世至讳仁者,于明中叶始居江阴申港镇。”[10]缪荃孙的族人缪镛楼记载,自己曾“谒江阴族长小山先生[11]于高等学校,先生,清之名太史也,其时掌教该校,每相过从,殷殷以振兴门祚、勉力上进为朂,并嘱相助搜集各书,将历代族人之闻达者,如周之缪留、汉之缪肜、魏之缪袭、宋之缪瑜、明之缪昌期、以及清之状元缪彤、榜眼缪沅、传胪缪集等罗列成册,以示子孙,俾知观感厥后。”[12]这里也提到了其先世有“榜眼缪沅”。——此外,缪荃孙在《常熟缪氏义庄记》中又提及:“前主持高等学校时[13],栟茶场宗人族大而富,劝其设立学校,专收同宗之秀士资之上进,未及两年,宗塾告成。”[14]而缪篆即出于栟茶缪氏一支。[15]

缪篆逝世的1939年,该年出版的《制言》第五十期收有一篇《缪子才先生遗著》,内容是《老子古微上下篇引用书目》,文末有编辑沈延国(1914—1985,为沈瓞民之子)附语,介绍了其师从章太炎先生的情况,谓:

泰县缪君子才,以疾卒于香港,噩耗遽传,闻之怆痛。民国二年,章公筹边东三省,缪君因吉林民政司韩公紫石介从 章公问业。君绘吉林、黑龙江二图,较旧东三省图为精,章公爱之。其后教授厦门、中山诸大学,著述益富,有《齐物论释注》《国故论衡注》《检论注》《老子古微》等书,皆成巨帙。君又从同县黄锡朋[16]游,所著《显道》《原道》如干卷,间涉黄学,亦别有利解。然勤阐师说,征引广博如君者,吾同门中不多觏焉。《老子古微》将于次期续完。《齐物论释注》《国故论衡注》《检论注》亦拟由《制言》次第付印,聊述数语,以志人琴之感。民国廿八年三月沈延国谨识。

由此可见,缪篆约于1913年经韩国钧(字紫石,1857-1942)引荐入章太炎之门从学,韩国钧当时是吉林省民政使,后历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巡按使,江苏巡按使、省长、督军等职。韩国钧引荐缪篆于太炎之始末,于太炎之《自定年谱》中有记:

设筹边署于长春,僚属才十人耳,既鲜事,经费亦少。吉林民政司韩国钧紫石适去官,荐泰县缪学贤子才于余。子才善测绘,尝为吉林图,余甚爱之。紫石言;“松花江、辽河相距二百余里,可穿运河以通之。自辽入运,自运入松花,自松花入黑龙,四五千里,皆方舟之道也,君何不为之。”余曰:“昔张季直尝言是,余以辽河水少,海口易涸,果穿运河,辽水东注,则海口遂淤。且松辽南北分注,中间相隔二百余里,辽水不入松花江者,必其间有高原间之,恐穿治亦不可就。仆之在此,犹叔敖寝丘耳。行署公费,一月才三千圆,复能得巨资通松、辽耶。”

紫石曰:“尝试测之,费亦无几。英人秀思,昔尝测量辽口者也。君召之来,何如。”余行署本有盐山韩沅涛旭初,能测绘,又得子才相辅。念事无成理,测实可知;因召秀思测之,中间果高,其议遂寝。子才复为绘黑龙江图,校旧东三省图为精矣。[17]

章太炎这里谈到缪篆“尝为吉林图”,该书今存,即《吉林省全图》(1912年版),为吉林民政司署印本,署名缪学贤编辑,戴修鹏(字搏九,湖南武陵人)绘图。缪篆为太炎“绘黑龙江图”今亦存,即《黑龙江省全图附说》(1913年版),为东三省筹边公署印本,署名“泰县缪学贤编”。——由此可见,缪篆年轻时颇精舆地测绘之学,并因此成为结识章太炎的机缘。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于苏州。同年8月19日,缪篆撰写了《吊余杭先生文》,刊于《制言》24期上,文中提及缪篆于太炎逝世当日发唁电谓:“春秋攘夷,日月齐光。中夏之民,百世烝尝”,以太炎平生于民族革命之贡献,堪比日月在天,可垂千祀而永光。在此文中,缪篆于太炎身后之文集编撰事宜,亦抒以己见,可能也代表了当时“章门弟子”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谓:

论学之文,虽单词只字皆应存;论政之文,其属理论者应存。盖于指摘时人者,虽正续集《丛书》中经先生自刻者,亦必应删去。如《神我宪政论》之非讥马良相伯,某文之非讥吴某[18],最好删其文,次则阙其句。《汉书·艺文志》论仲尼之作《春秋》也,其意甚容蓄,笔削之旨,不必为人人吐露也。

盖缪篆以太炎平生思想学术功绩为最大,呼吁章氏身后文集之编撰,应刊落其早年的战斗性文章(若与马相伯、吴稚晖等论战之文),欲塑造其在世人心目中“粹然儒宗”的形象,这一观点正确与否,姑不置评,有意思的是,同作为章门弟子的鲁迅,与缪篆之看法截然相反。——同年十月九日,鲁迅撰写《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回忆其早年师从太炎时,“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分进化’,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和‘××’的‘×××’[19]斗争,和‘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20]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往。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故鲁迅认为:“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是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21]

盖太炎早年作为革命群体中思想战士的形象,在鲁迅的心目中最为值得珍视。——查缪篆发表《吊余杭先生文》之《制言》24期出版于当年9月1日,而鲁迅之文出于一个月以后,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文中有关内容,或便正是直接针对缪篆之论而发,恐亦非无可能。

二、缪篆与法国佛教学者戴密微的交往

桑兵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一书中考证法国佛教学者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979)与中国学界的交往情况时提到过缪篆,文谓:

戴密微任厦门大学哲学教员期间,参与该校国学研究院的筹备并任筹备总委员会委员,出席过讨论修订章程的会议。他与任教于该校的陈衍、缪篆等人有所交往,1926年7月,戴密微归国省亲并欲游学日本,陈、缪等分别应其所请,赠诗送行,戴氏则还以瑞士山水画册。[22]

戴密微是欧洲佛教研究的泰斗,对于敦煌学与中国哲学领域亦多有创获,他曾于上世纪20年代来华作研究,1924-1926年任厦门大学教授,讲授梵语和西方哲学。——查缪篆著《齐物论释注》的目录后附言,引用了戴密微的著作《法宝义林》中法文前言中提到他的一段话,并附有汉语译文谓:

法儒戴密微先生著《法宝义林》一书,于一九二九年由东京日佛会馆出版,已将《字平等性语平等性》一文译为法文,录入《法宝义林》,其书《序》云:厦门大学教授缪篆先生,将中国经藏关于梵文者,所有个别意义,加以神妙深奥之解释,供本书之资料,特志谢忱,云云。

结合《齐物论释注》之内容看,缪氏娴熟佛典,精通佛学(这一点也是《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中没有谈到的),于印度梵文亦颇有研究,故能与戴密微有学术合作之关系。戴密微晚年曾回忆缪篆,说他是厦门大学国学研究的代表,也是“章炳麟(章太炎)最好的弟子之一。”[23]

缪篆与戴密微交谊之深,及其对戴氏学术之激赏,亦可从其1926年所撰《送戴密微教授归省序》文中略窥一斑,文谓:

昔刘才甫送姚姬传南归曰:“王文成至京师,人谓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问何谓第一流?皆曰:射策甲科。文成莞尔曰:恐第一流当为圣贤。众始大惭。”篆以为至小谓之木果,至大谓之天地,其历久而如新者,赖有种子耳。桃人杏人,木果之种子也,天地之种子奚物乎?东海圣人、西海圣人是。

篆游闽南,获交戴密微先生,籍瑞士[24],通数十国言文,而习中国书已十载。恒闻其述堂上二老年登七十,欲谋归省,篆钦其务本,服其天性真挚,详查所治书,则孜孜于经子,扣其所得,则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

先生于一九二六年七月买舟回瑞士,篆曰:孔子所志,老安、少怀、友信耳,先生归省,合于仲尼“老安”之训。濒行,以译《尹文子》质诸篆,应之曰:“名家言,可译者也。”若夫孔孟老庄,读中国原文久,身体而力行之,且有师授,念念重其为人,然后精神乃与孔孟老庄通,则其书自不待译。吾闻之,梭伦七贤也、苏格拉底三哲也、康德也,学皆与行相准,我国世治,则禹、稷、皋、夔飏拜一堂;世衰则伊尹耕、太公钓,蓬艾之间,陶铸尧舜,是以国于天地,有以与立。[25]

透过此文可见,缪篆、戴密微二人相互推重彼此之道德学问,缪篆以戴氏为“忠信之人”,其言行尽符中夏儒门之古训;戴氏亦常以中国哲学问题求教于缪篆,二君之往来,诚晚近中西学林之难得佳话。

《齐物论释注》书前尚有近代佛教唯识学大师欧阳渐(字竟无,1871-1943)的题辞,文谓:“此是稷下谈士放言高论、搜陈迹,尽拔赵帜立汉帜,谈者故技臧三耳。”所谓“尽拔赵帜立汉帜”、“臧三耳”,皆属旧典,当谓章太炎书乃不拘泥《庄子》之文本,借以“六经注我”,发挥其自己的佛学思想而已。——另外,查阅民国佛学名刊《海潮音》中的材料,可见缪篆与近代佛学巨擘太虚法师,亦有不少交谊。

三、缪篆与太虚法师的交谊

太虚(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虚。他是晚清名僧“八指头陀”敬安的弟子,并曾就学于“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美国学者霍姆斯·维慈认为,如将整个晚清以来中国佛教复兴的过程视为一个整体,杨仁山展现了其中的早期阶段,而太虚则展现了它的中、晚期阶段。[26]太虚作为中国近代致力于制度化佛教改革的理论先行者,平生目睹宗派佛教的日益衰朽,以“人生佛教”为旗帜,奔走呼吁,不遗余力,社会影响甚夥,为20世纪“人间佛教”思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太虚法师所主编的佛学期刊《海潮音》中收录了二封缪篆之来函,据此尚可考知其与太虚的一些交谊。

第一封来函刊于《海潮音》1922年3卷1期,文谓:

与太虚法师函[27]

缪篆

敬启者,在沪章太炎先生处在杭贵寺两领教音,顶礼无既。昨在图书馆又得读法师《荀子解释》,廻诵数四,佩极佩极!篆对于中国子家言,以唐人为断,自周至唐,幸获读遍佛书,则读相宗六经十四论,偶有著述,将近积稿二尺许矣。然除章太炎先生在东省时代刻篆一二种外,此外无一字露在人间,因兹事体大,毕生难尽,是以从下学功夫修习也。

法师浩博,当代能有几人,设生在唐朝,则玄奘、窥基之伦矣。弥勒当来下世,佛有预记,法师盖其先马之趋耶!(唐高僧中国四部、外国内外道均通,法师今亦如之,下视玄奘、窥基,后有之乎?盖有之我未之见也。)书此数言,聊志钦仰,不识法师亦目为邪妄,肯示呵斥否也?

敬再启者,德儒康德书有“十二范畴”说,法师博览,想早寓目,可否乞开示十二范畴名词,及略说及康说见于何书者示知。(中文译哲学书太缺乏,遍读竟无此说。)又,《大般若经》有“善学一切语言皆入一字,善学于一字中摄一切字,一切字中摄于一字。”此三句不知出于何品何卷,欲求得其原文出处所在。法师处门徒济济,想有读到此处者,乞随示知为祷。(因此种事为文字所缚,虽通人暂时难觅得,或为初学者反可读到也。)

由此信内容可知,此前缪篆已与太虚有过两次会面,与章太炎先生亦有相关。缪篆将太虚视为可与玄奘、窥基并列之高僧,并向其虚心求教有关康德哲学与佛学诸问题,可见其尊仰之情。——本年之《海潮音》第五期尚刊有太虚法师之演讲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缪篆系文稿的“参校”者。

缪篆的第二封来函见《海潮音》1926年第7卷8期,文谓:

缪篆居士来函[28]

太虚法师台鉴:

敬肃者,不亲道貌,已及数年。近在闽南授课之余,整理旧稿,草成《显道》三篇,邮呈座前,伏乞斧。斯缘关于佛书之处,定有不妥协者,敬祈进而教之。批席之后,仍希掷下,以便修正也。闻法师讲道庐山,规摹宏远,东亚学者,前途沾溉无穷,曷胜企佩!春风有便,尚祈赐我数行,实为感感!

肃此,敬颂

佛祉

缪篆 合十

此信为缪篆于厦大任教之后所寄,系以著作《显道》中有关佛学的内容就正于太虚。有关上述两信,《海潮音》中未刊太虚的回函,然查阅《太虚大师全书》,太虚提及缪篆,亦有数处资料。

太虚在《人物志忆(十三则)》文中的“忆鲁迅先生的一面”提及了缪篆:

十八年夏天,我从欧美游归。那时、我因为是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经过数月后,于秋际回到了厦门。寺中设盛筵与我洗尘,邀了十多位厦大的名教授来作陪,有顾颉刚、庄泽宣、沈尹默、孙贵定、缪子才、罗培常、陈定谟诸先生,而鲁迅先生也为其中一位。我也有旧识的,也有新会面的。入席时,推林校长和鲁迅先生坐在我的邻座,那时我的学生芝峰、大醒、亦幻等,已在看鲁迅先生的书,学生已受了他的文学影响,但我却未见过他的书。所以当时寒喧一二语外,只林校长与我谈话。然有一沉默无言、傲然自得的人的面影,迄今仍留脑海。[29]

按太虚此处所述之时间有误,非为民18年而应为民15年(1926年),《太虚自传》中所记的时间是正确的,而《自传》中所记之出席宴会人员,与此亦稍有出入:

我于演说后,赴寺中邀集绅学商僧领袖之盛宴。我同席的,都为厦大教授,如林文庆、周树人──鲁迅、孙贵定、张颐──真如、沈士远、庄泽宣、顾颉刚、陈定谟、罗培常、缪子才等。[30]

太虚的两次回忆皆有缪篆,鲁迅先生在《两地书》中1926年致许广平之书信中,也曾述及此事,可以相互印证:

南普陀寺和闽南佛学院公宴太虚,并请我作陪,自然也还有别的人。我决计不去,而本校的职员硬要我去,说否则他们以为本校看不起他们。个人的行动,会涉及全校,真是窘极了,我只得去。罗庸说太虚“如初日芙蓉”,我实在看不出这样,只是平平常常。入席,他们要我与太虚并排上坐,我终于推掉,将一个哲学教员供上完事。太虚倒并不专讲佛事,常论世俗事情,而作陪之教员们,偏好问他佛法,什么“唯识”呀,“涅槃”哪,真是其愚不可及,此所以只配作陪也欤。[31]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素不喜应酬名流,太虚回忆鲁迅“沉默无言、傲然自得”,自非是因鲁迅对太虚有什么恶感,而是其性情使然。鲁迅论时人一向苛严,而此谓太虚“不专讲佛事,常论世俗事情”,观诸语境,实在可算是一种好评了。

最后,太虚在《己卯日记》(1939年)的旧历九月廿一日,提到了获悉缪篆逝世:“下午,陈定谟携示缪子才去年出版《中国固有之道德》一书,始悉缪已去世。”[32]由此这些材料可推知,缪篆与太虚的平生交谊,互赠著作之事,当有不少。

四、与前辈马相伯、蔡元培的交往

马相伯(1840—1939)原名马志德,圣名若瑟,近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马氏平生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耶稣会神学博士,是一位爱国宗教人士。“九·一八”事变时,马相伯于九十一高龄之际,他深感国难深重,为救亡呼号奔走,发表《为日祸告国人书》,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并亲自挥毫作榜书、对联义卖,共得十万元,全部支援抗日义勇军。先后发起组织江苏国难会、不忍人会、中国国难救济会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等爱国救亡团体,有“爱国老人”之盛誉。

1933年,缪篆邀诗人陈石遗(1856-1937)同赴上海,为马相伯发起成立的抗日组织“不忍人会”卖文捐资,受到海内媒体的广泛关注。[33]缪篆曾撰有《马氏文通答问》,《马氏文通》即马相伯协助其弟马建忠所著,或为二人结识之机缘。马相伯与缪篆偶有书信来往,讨论基督教神学问题,刊于1933年的《公教周刊》中。

章门弟子姚斌斌・苗传及其对《齐物论》的诠释

1938年,也就是马相伯逝世的前一年,其尚亲自为缪篆《老子古微》作序,谓:

老夫之役有缪篆者,行年六十矣而色若孺子。既辑《道德经古微》,又著《道论》、《德论》,复谓道德所以未坠于地者在人,乃辑注《礼人十一书》殿于后。教授闽、粤大学廿年。欧西学会曾译其书,高材弟子有传其学于法美大学校者。其持论谓周秦书道德二字连文、德行二字连文者甚鲜;道乃三公所职,德乃大司徒所职,行乃乡长、乡大夫所职。道乃哲学,属知难类;德乃伦理,属行易类。观其所著,斯而析之,至于无伦,在《法言》、《中说》等书上矣。[34]

马氏对缪篆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亦可见二人虽为忘年交谊,而交情颇笃。——需要指出的是,马相伯谓缪篆“高材弟子有传其学于法美大学校者”,或当即指近年始被国内学界重新引起重视的旅法宗教学者林藜光(1902-1945),林氏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1933年应聘至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任教。林氏精研梵文,其在法国的导师即缪篆好友戴密微。缪篆1931年出版的《显道》卷首,附有林藜光篆书题字“令庖丁废其踌躇,为斫轮言其甘苦”,系录自黄侃《<国故论衡>赞》中语,题款“弟子思明林藜光”。

缪篆与蔡元培先生(1868-1940)亦有一定交谊,其《显道》、《齐物论释注》卷首,皆附有蔡元培的题字“道通为一”。1939年缪篆逝世,《蔡元培日记》在当年2月16日有记:

题缪君子才遗像一绝,寄其子孝威:

远自函关参大道,近□菿汉演微言。

等身著作承贻赠,迨展遗容已九原。[35]

“远自函关参大道”意指缪篆对《老子》道家哲学的阐发,“近□菿汉演微言”句中“菿汉”为章太炎之号,盖指缪篆对太炎学术的继承与着力诠释。蔡元培提及的缪篆之子缪孝威,经查抗战时已赴香港,从事银行业工作。——另据吾友东京大学林少阳教授言,香港饶宗颐先生(1917-)曾向他提到过缪篆对章太炎的有关研究,饶先生或当与缪氏后人有所交往,然因先生年事已高,查证为难。

五、缪篆之著述情况与其《齐物论释注》

缪篆《齐物论释注》目录后附言谓:“本书及《老子古微》《缪篆丛书》等,储藏各国图书馆者,已达千份,盖愿与世界学者相见,以诚不为空间时间所隔阂云尔。”由此可见,缪篆所著书,在当时印行数量不少,不过现在看来,存世实已无多,且颇难搜寻,数年来笔者调研查访,掌握其存世著述情况如次:

表一:缪篆出版著作情况一览表

表二:缪篆现存期刊文章一览表

以上著作14部,文章27篇,部分文章收入了《缪篆丛书》等著作中。范曾编《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提到的《缪氏考古录增补》、《先祖余园诗抄校本》、《文存诗存》三种,笔者未曾查到原书,或缪氏后人有藏,不得而知。该书提到的“《邻德》”,疑即1935年所发表的《明悳》(“悳”即“德”字);《缪篆丛书》中所收入的《争教注》、《订孔注》、《道本注》三篇,皆章太炎《检论》中的篇目,此应即《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及沈延国所提及的《检论注》中的内容(或者是该书的一部分)。由这些著作涉及的学术领域可见,缪篆治学堂庑甚广,于儒释道三教及诸子学、语言学、文献学、西方哲学乃至基督教神学,皆颇有造诣。

缪篆《齐物论释注》可称其平生之代表作,其著述特点是细大不捐、不厌其详,对章太炎《齐物论释》原文中所涉及的一切用典、知识、掌故,均加以穷尽原委的解说,并用章太炎的其它有关文章段落“以章注章”,兼采时贤的有关研究。据我们统计,《齐物论释》原文不过约44100字左右(含标点),而缪篆的《齐物论释注》(含原文在内)则已达到120万字,虽恐有“过繁”之嫌,亦足可见其用功之深。尤需重视的是,缪篆在注解原文过程中,有时尚“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而引出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若其在《释篇题》部分对“字平等性、语平等性”一语的注文,曾被戴密微译为法文,录入其所编撰的大型佛教百科全书《法宝义林》中,此亦足证其学术价值之一斑。

笔者曾有研究计划,拟将《齐物论释注》全书加以校点整理,然因篇幅过巨,工程浩大,因缘尚不具足。所幸吾道不孤,海上黄曙辉先生,慧眼卓识,筹划将此巨著先行影印出版,邀余作序,欣然命笔而成此篇,亦盼海内方家有以教之。

丁酉仲冬,撰于珞珈之阳

《齐物论释注》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8年版

向上滑动阅览

注释

[1] 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见《菿汉三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191页。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80页。

[3] 此前学界对《齐物论释》的研究成果皆没有利用过此书,后惟余一睿先生在其《章太炎<齐物论释>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硕士论文)略有涉及,与笔者之发现不谋而合。亦因此因缘,笔者与余先生相识成为好友。

[4] 姚彬彬:《“章门弟子”缪篆著述与交游考略》,《史学月刊》,2015年9期。

[5] 《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618-619页。

[6] 《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09页。

[7] 范曾编:《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第十七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221页。

[8] 笔者发表《“章门弟子”缪篆著述与交游考略》一文之后,偶于网上下载到一份介绍清代以后几位缪姓名人的文档(作者不详),其中亦有对缪篆的介绍,谓:“缪篆先生,生于1877年,死于1939年,原名学贤,后名篆,字子才(与名并行),江苏栟茶人,有‘泰州学者’之称。清末与范曾的祖父范罕、叔祖父范况同留学日本,为章太炎弟子。在民国泰州,缪篆与袁康侯、洪钰侯并称‘海陵三才子’。早年任奉天(今辽宁)交涉使编纂、吉林民政司科长、东三省筹边公署艺术处处长、内务部主事等职”云云,该材料里介绍了有关缪篆生平之情况,与拙文之考据结果不乏相合者,应颇可信。——马波涛《民国报刊中的老学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6期)文中提及缪篆之《老子古微》,于缪篆之生平情况介绍,即利用了此一材料。

[9] 缪荃孙:《缪氏得姓考》,《艺风堂文集》卷3,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10] 夏孙桐:《缪艺风先生行状》,《碑传集补》卷9,《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

[11] 引者按:“小山先生”即缪荃孙。

[12] 缪镛楼:《兰陵缪氏考古录·印行弁言》,又新印刷局,1935年。

[13] 1902年,钟山书院改为江南高等学堂,缪荃孙任学堂监督。

[14] 缪荃孙《常熟缪氏义庄记》系碑文,由沈小洪抄录解析。

[15] 参见沈小洪:《栟茶历史大事年表(-1950)》,https://www.xici.net/d215313667.0.htm

[16] “黄锡朋”即黄葆年。黄葆年(1845-1924),字锡朋,一作隰朋,号希平。江苏姜堰人,清代民间儒学“太谷学派”的第三代领袖,是该学派创始人周太谷的再传弟子。他创立“黄门”,把太谷学派的思想普及到了民众中间,徒众数千,成为清末民初影响最大的太谷学派传人。后寓苏州,创办归群草堂授徒。缪篆早年间系黄葆年弟子,其平生学术思想一直存在太谷学派的影响印记,笔者日后当有专文述之。

[17] 《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20-21页。

[18] 当指吴稚晖。

[19]《鲁迅全集》注释指出,“××”疑为“献策”二字,×××指吴稚晖。

[20]《鲁迅全集》注释指出,此“×××”指蓝公武。

[21] 《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66-567页。

[22]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6页。

[23] 【法】戴密微:《法国时期的天才林藜光》(林希译),见《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6年7月17日。

[24] 《齐物论释注》中谓“法儒戴密微先生”,此文则又谓戴密微“籍瑞士”,经查戴氏出生于瑞士,1914年后居法国。

[25] 缪篆:《送戴密微教授归省序》,见《厦大周刊》1926年第152期。

[26] 【美】霍姆斯·维慈:《中国佛教的复兴》,王雷泉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27] 原信之刊登,按旧式尺牍格式排印,此仍其旧,标点则为笔者所加。

[28] 此信按一般格式排版,标点为笔者所加。

[29] 太虚:《人物志忆(十三则)》,见印顺编:《太虚大师全书》(31册),印顺文教基金会光盘版,2006年,1305页。

[30] 太虚:《太虚自传》,见印顺编:《太虚大师全书》(29册),印顺文教基金会光盘版,2006年,163页。

[31] 《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70页。

[32] 太虚:《己卯日记》,见印顺编:《太虚大师全书》(30册),印顺文教基金会光盘版,2006年,445页。

[33] 《缪子才之忠孝论》,《天津商报画刊》1933年第8卷第28期。

[34]范曾编:《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第17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224页。

[35] 王世儒编:《蔡元培日记》(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03页。

作者简介

姚彬彬(1981-),男,山东龙口人。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已出版《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佛学的转型》等著作5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章门弟子’缪篆哲学思想研究”等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学术史、佛教哲学。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黄佳怡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