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02——东汉时,一村教经,明朝皇帝求法,安世高,直楼甲预言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03 01:05:46

Ready

(基本内容:中国佛教初传,东汉时期伊存授经,明帝求法,安世高,支娄迦谶)

这次讲佛教初传期,初传期从汉朝开始,经过三国,西晋,一共三个朝代。先说汉朝,看一下一览表。

汉朝主要有这么几件事,伊存授经明帝求法(请回来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位法师),安世高的禅数学,支娄迦谶的般若学,牟子的牟子理惑论

伊存授经,中国历史上官方有记录的第一次接触佛教是在西汉末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两年,大月氏使者依存口授《浮屠经》给当时的博士弟子景卢。解释一下这句话。大月氏最早是生活在敦煌一带,但是被匈奴人、乌孙人打得一路向西、向南迁徙。公元前两年这个时间段,大月氏人还没有成立贵霜王朝,当时是生活在阿富汗山区北边的阿姆河附近,这个地理位置已经和印度非常接近了,所以深受印度文化影响,大月氏人也开始信仰佛教,这是大月氏。然后口授《浮屠经》,就是佛经。佛的梵文词是Buddha,音译就是浮屠或者叫佛陀,简称就是佛。

这个记载虽然就一句话,但是意义非常重大,它明确记载了中国官方第一次接触佛教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年。公元前2年这个已经被公认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然后明帝求法,中国官方第一次正式的把佛教引进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六十五年。

这里边还有点神话色彩。汉明帝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浑身发出金光的神仙环绕宫殿飞行。明帝上朝的时候就跟大臣们聊起这个梦,太史傅就跟明帝说,说臣听说西方天竺有一位得道的神仙,号称佛,能够在空中飞行,全身放射着光芒。我想皇帝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

汉明帝觉得可能是这位佛神在召唤自己,于是就派了一队人马到西域去求佛访道。三年之后,队伍回来了,佛神仙没找到,但是请了两位印度僧人回到洛阳。就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同时用一匹白马驮回了很多佛教的经典。汉明帝很高兴,敕令在洛阳城外建立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僧院名字就叫白马寺。

然后第一部经,二位高僧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主要阐述了人生无常、众生皆苦的佛教主张,劝告世人放弃爱欲,积极修行,以求解脱。经文很简朴,咱们随便摘两句原文,大家感受一下。

“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生死不息。其苦难说。”心恼积罪,就是心中的烦恼,罪业积累。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意思是爱欲对于人来说,如同拿着火炬,逆风而行。愚昧人不放下火炬,必有烧手的祸患。

“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见火。火来已却。道人见爱欲。必当远之。”

求道之人应当抛弃爱欲,道人见爱欲必当远之。

然后第一部论,东汉时期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论,叫做《牟子理惑论》。就是有一个叫牟子的这么一个人,他为了梳理大家对佛教的疑惑而写的这么一个论,内容就是介绍什么是佛,世尊的生平的一些传说,还有佛家戒律这些比较一般性的知识。牟子他对佛的描写能体现出当时的中国人对佛是什么感觉,他是这么写的。“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辱。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

这段不难,具体咱就不翻译了,你找这个感觉,当事人理解佛就是神通广大、众shen之神,这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神仙文化来理解佛教,比如西游记里的如来佛祖也是这个感觉,其实这种感觉是一直延续到现在的。

然后安世高的禅数学

东汉中后期开始,有很多西域,甚至印度本土的僧人来到中国弘扬佛法,其中贡献最大的有两位,一个是安世高,一位就是支娄迦谶。

咱们先说安世高。安世高的出身很好,是西域某国的太子,从小就非常聪明,精通天文、医术等各种技艺,尤其精通佛家经典,在他父亲死后,他把王位让给了叔叔,自己就出家修行了,游历各国,后来来到洛阳传播佛法、进行译经工作。安世高属于说一切有部的,它翻译的经典都是说一切有部的东西。后来的东晋名僧释道安评价安世高,说他擅开禅数。

解释一下什么是禅数。禅指的就是禅修,数指的是数目。有部它的法相学里边很多法相都是带数目字的,比如四谛、三法印、十二因缘等等。所以就用数来指称有部的法相学。禅数或者叫禅数学,就是有部的禅定与有部的法相。

安世高一共译经三十四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部是《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

《安般守意经》是讲禅修的,安般是梵文音译,意思是呼吸。这个经讲的就是通过观察自己的呼吸来守住自己的意识,不让他散乱,这就是数息观,专门对治散乱的。经里面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提到了修数息观最后能达到的那个结果,结果就是可以,制天地,住寿命,就是你可以shen通广大,管天管地,寿ming永驻,能一直活着,不会si。很明显这个不是印度佛教的东西,印度佛教追求的是niepan,就是永远不再生了,归于沉寂,这是他们的目标。但是到了中国就变味儿了,就融合了追求永生成仙的那种神仙文化的东西了。

《阴持入经》是介绍法相学的,阴持入就是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属于佛教的最基本的法相。蕴处界这个翻译是唐朝玄奘法师定下来的,在玄奘法师以前,同一个梵文概念是可能有很多种翻译方法。比如安世高就把蕴处界翻译成阴持入。

什么叫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咱们之前都讲过,就不多说了。

然后支娄迦谶,有时候简称为支谶。他是贵霜王朝的人,比安世高晚十几年到的洛阳。他的贡献也是翻译了许多经典,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本,《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

般若经是公元一世纪,印度第一批输出的大乘经,可以说在所有的大乘经里边是最早出现的。

后来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缘、起、性、空都是从般若经里来的。但是印度这个般若经它不是一本般若经,是个统称,实际上它有很多本儿的。后来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般若经就有十六本,玄奘法师把这十六本都译出来了,每一本叫做一会,就是一次法会,开一次法会讲一本,最后译出来的就是十六次法会,一共六百卷,一共有五百六十八万字,相当的大部头。

一般管玄奘的译本叫做大般若经,支谶的《道行般若经》的主要内容就包含在大般若经的第四会,内容就是之前讲过的般若思想,诸法性空、诸法如幻这些东西。这是大乘般若学第一次进入中国内地。

支谶译的第二本比较重要的经是《般舟三昧经》。,又称作《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三昧这个词大家以前可能听过,比如三昧真火,就说这个火不是凡间的火,而是真火,水浇不灭的那种火。实际三昧是佛家的概念,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梵文词的发音是samadhi,也有音译成

三摩地的,就是止的意思,就是止观的那个止。禅定分两大步骤,一个止一个观,三昧就是止的意思。但是到了大乘佛教时期,三昧这个词儿的意思扩大了,一切的修行方法都可以叫做三昧。你会见到各种的三昧其实就是各种的修行方法,比如说这个般舟三昧就是一种修行方法。

般舟三昧就是要让佛能在你面前显现出来。怎么显现呢?比如有一尊佛叫做阿弥陀佛,你怎么能看到阿弥陀佛呢?咱们看经文,“佛言:跋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心。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阿弥陀佛。”佛说:跋陀和,跋陀和也译作贤护菩萨。佛说:贤护菩萨,如果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四众弟子,持戒清净,独自住在一个道场,一心想见西方阿弥陀佛。那么他现在就应当这样想,离这里经过百千亿万佛国,有一个极le世界,一位阿弥陀佛正在给众多菩萨宣讲佛经,修行者无论做什么都要常念阿弥陀佛圣hao。

般若三昧大概的方法就是念佛、见佛,最后往生佛国。后来中国的净土宗对般若三昧做了一些发展,强调要长时间持续不断地念佛。比如现在佛教有一种念佛方法叫做行般舟,具体就是不停地走,同时口念阿弥陀佛,不能坐、不能躺、不能睡觉,就这么不停地走,要连续走多长时间呢?短的有三、四天的、七天的,长的有九十天的,九十天的时间里不坐、不卧、一直走、一直念佛,那是什么毅力?像我们这种普通人都是难以想象的。现在也有人修般舟三昧,有兴趣的话可以网上搜一下,了解一下。

这个《般舟三昧经》是中国第一部阿弥陀佛信仰的经典,对后来的净土宗影响是非常大的。

东汉的内容就说这么多,下一章讲三国时期。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