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十卷讲义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21 07:47:14

Ready

我们今天讲《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十。这一卷主要还是讲教诫教授品,因为教诫和教授品占的比例比较大,一直在提倡十八空所做的共性以及十八空所形成的增语。什么叫做增语呢?增语是指的能够理解佛法,能够通过佛法懂得佛义,甚至懂得法义。语,在经典当中依正语为说,所以增语也就是正语的意思。如果说我们证得了这十八个空,是不是我们也就懂得了所有的了义法了呢?在这里又是自问自说,‘不也世尊’。意思是说我们证得了这个十八空,虽然懂得了很多的法理法义,明白了无性自性,但是也不是菩萨摩诃萨。那么菩萨摩诃萨是个什么状态呢?菩萨摩诃萨是一个不在内不在外,是一个如如不动的状态,是如是之显,是如来之力,是无念而生正念,是有慈悲、有大觉的这么一个特殊的大涅槃状态。所以诸多经典在共相中用不同的名词来表达。所以《大涅槃经》以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通常喜欢用菩萨摩诃萨来表达佛,其他的经典把菩萨摩诃萨改成‘是佛不’?很少用菩萨摩诃萨。 今天在群里有一个人说声闻、缘觉、菩萨叫做三乘,但是也不是佛乘。他认为声闻、缘觉、菩萨乘后面还有一个佛乘,实际不是这样的。大乘与小乘和菩萨乘为三乘之法,法为补力,那么佛乘包含小乘、大乘和菩萨乘,并不是说小乘就不是佛乘,小乘也是佛乘,因为小乘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达到真正的佛乘。大乘也是一样。所以在我们修行过程中,通过证得空空无大千的状态,也并不是说我们就成就了究竟了义的佛。从空的角度来讲,很多法师在讲佛是无做人,这句话我也经常在其他法师的一些讲课当中看到或听到。但是佛是无做人这句话也是不究竟的。如果说佛是无做而做的人,加上一个“而做”,相对要圆满些,因为我们知道,佛性并不是一个具备力量的东西,佛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由我们通过修行达到把所有的能量显化出来的这么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具备有色、声、香、味、触、法,具备有眼、耳、鼻、舌、身、意,具备有四念处,甚至具备有禅、教、律、密、净。虽然我们看起来是空空无大千,但是它含有非常强大的一个究竟觉。那么过去的眼、耳、鼻、舌、身、意,和现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并不是因为修就修的没了,也不是因为修,修的我们人就失踪了,就变成空性了,不是这样子。即使我们通过修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同样还在,我们的色、声、香、味、触、法也同样还在。我们不会因为修行而少了半根汗毛,也不会因为修行多长一个手指头。所以说在大般若中,对空际和十二因缘阐述的比较细化。甚至对外空,对无性自性空,讲的都非常的微细。我们通常在修行中见到光明,往往就以为成功了。这些理解都没到位。 前段时间我给大家讲过什么叫如是我闻,如是我闻不仅仅是一个本体本觉亲见闻到,里面包含有如是我闻的闻性,闻谁的性呢?闻众生的心性,闻众生的愚痴、众生的无明。起用慈悲的力量,发动四大菩萨,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乃至对待不同的因缘而引导大家趋入真理证悟智慧。所以说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即使有了一定的学识、见识,以及诸多法师的讲课,包括我们的舍利经典。即使把这些明白了,并不是说我们就修到了通达,修到了究竟,我们离究竟非常非常遥远。所以从十八空当中演化的空法和空性,也不是我们真正达到究竟的状态,也不是说我就成佛了。所以说菩萨摩诃萨也就是佛的另外一个称号。佛不仅是有十大名号,甚至他是圆满究竟的菩萨摩诃萨,就是说比菩萨还要大,我们都知道比菩萨还要大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佛!这和前面所说的佛并没有矛盾。当我们真正开悟见性的时候,见到的佛是佛性之佛,而后面是究竟佛,自性佛和究竟佛的差别就差别于圆满。所以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当中,提到了法界缘起,提到了因缘和合,提到了无漏增语等等也不是佛究竟。我们要想知道佛究竟是什么状态,就要通过法去认识法界,通过缘起认识缘生,才会发现不可思议的清净状态,那就是菩提萨埵,是清净无染的明朗的皓月大日。开悟见性原来是一个特殊特殊的状态,是一个非常非常漂亮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天上天下无有佛,十方世界也无比”,没有可比的这么一个修行状态。只有通过达到了大证量的状态的时候,你才能明白十八空。但是明白十八空的时候你也不是一个究竟佛,还需要努力。所以我们的大般若经就是告诉你,不管你懂多少的名词也要明白。般若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解释称作智慧。我今天再重复给大家解释一下,般若不是叫智慧,称智慧就错了,这样的话很容易让我们世俗的人理解成我们看懂这段话就叫做智慧。般若是佛力,就是佛的力量,是佛力量的演化,叫做般若。真正能够具备般若的人是谁呢?是具备有大智慧的人,他才可以施用般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东西都不是般若。前几年,有一个人跟我讲他是成就者,是开悟者。我说:“好啊!我恭喜你!赞叹你!但是现在我有一个事情求你,你跟我讲一段你的经可以吗?”他告诉我:“佛都讲过了!我没有必要再讲了。”所以我嘿嘿一笑就告诉他:“哦,原来达摩祖师和六祖慧能大师所讲的都是多余的,不应该讲。”我就走了。后来我又遇见了他,他才告诉我:“唉哟,这么多年了。”我说:“你干什么呢?成佛了你在干什么呢?”他说:“唉,我每天在寺院扫地做饭。”我说:“你这一点事情,你成佛了,你怎么不去做你佛性的事情呢?”他说:“那我成佛了干什么呀?”我说:“你成佛了应该睡觉!啥也不做了嘛!”所以我们不能从自我的语言里面说我们成功了,成就了,我们应该首先想到的是真正的成就大众,就要学着通过菩萨的修行,通过般若的见教,能够了解苦、集、灭、道,能够了解圣谛之学,通过圣谛的引导产生增语,熟读经典,闻义领会。所以今天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名词就是:领会。我们现在的好多大学教授,比如说我们领会别人的精神,领会这两个字也是我们佛法的专用名词。包括开会的会、领会别人的意思的会,也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会。那么‘会’字是个什么境界呢?是一个非常非常特别的境界,叫做缘起。大家一定要记住,包括我们约会、开会、集会,甚至会首、聚会等等的这个会字,全是在佛教中所讲的就是缘起的意思。中国文化引用了不少佛教的专用文字,但是有一大批的人跟着文字乱理解,实际他根本不明白‘会’是什么意思。我给大家这样一讲,大家会联想很多的事情,就会知道这个会指的是什么,要学会看经典,要学会认识缘起,也就是说学着会,你会不会呢?我会!会就是个缘起。中国的文字非常特别,所以在学习般若经的时候,我们去完善苦、集、灭、道,苦集灭道的灭就是一个会字。在佛法中,经常称呼有法会。还有很多的人不明白开会是什么意思,到今天,某某某在哪里开会,某某某某在哪里开会,为什么古老的时候就没有开会这个说法呢?即使水泊梁山时代,水浒传的时候也是忠义堂、聚义厅,从来没有提到过哪个地方开会,成吉思汗时期,也没有哪个地方在开会。所以在新时代我们延续着不少过去的说法,叫做开会。开会,开会是从佛教中开法会而得名。而开会也是一个非常非常神奇的名词,开会就是打开智慧大门认识缘起。打开智慧大门认识缘起叫做开会。所以我们现在的世俗解和真正佛法中的胜义解差别非常大。认识苦集灭道,认识无我增语等等,都要从我们的般若理论当中去学到一些谛属。学到一些谛,谛就是真理的表达,学到真理里面所属的一些增语,以正信、正行、以正思惟去认识经典,加以深化。所以说一个不能通过修行去认识本性的人,是很难很难看懂经典的。我为什么一直主张大家去修行修法,而不主张大家先去看经典呢?你通过修法认识了缘起,缘起经典你就看懂了;通过方法你学到了法力,法力的经典你就看懂了;通过修行认识缘起,那么佛的法你认识了。所以说佛法里面涵盖有小乘、大乘和菩萨乘,那整个佛乘你都全部看懂了,你还需要现在去研究它吗?所以说虽然看经典也叫修行,所以我们说修行不如入实而修来得快。什么叫入实而修呢?刚才在群里还有人故意说他自己呢。修行是什么目的呢?这种问法都是外行,你修行的目的就是让你现在忏悔。实际忏悔这两个字就是修行的意思,就是改过自新的意思。至于后面是什么目的,那你改过自新以后,你告诉我是什么目的呢?一个人犯错了,现在让你改过自新,你说改过自新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不需要去较真,我们现在连修行的方法都不会,修行的道理不明白,甚至搞不明白四无量搞不明白什么叫做慈悲喜舍,听到的都是被人洗了脑的东西。什么你要学菩萨,你要慈悲,你要具备大爱,你要有善心等等,这些和佛法没有关系呀!如果你拿众生当回事,你就应该教给他们解脱方法,教给他们如何认识缘起。如果仅仅是说那几句话的话,我们随便对着大树都可以说那几句话:你要慈悲,你要听话,你要依教奉行,你要皈依三宝,都可以这样说,那有用吗?能开悟吗?连孙悟空都知道不能长生不老的法他都不学,你看他学的东西也是我要达到十万八千里筋斗云,这些神奇的数字组合,在西游记里面也都给我们讲的清清楚楚,我们要踏入大空,要学会本事,就是本性之事,要学会如何在这一生中,达到圣极之量境,所以学习般若别看是清清然然的这么一个大般若经,它里面深奥的不可思议!不可想象!所以在未来,我们会逐一的在经典当中找到他的法义,看看大般若经里面到底讲的是什么,能不能通过大般若经去搞明白十八大空,搞明白四无量,四无色,四无色定,搞明白我们现在的安养、静虑等等建立的学识进步,是不是我们真正的成就呢?所以不修行根本不能成就。靠学永远是纸上谈兵,没有用的!所以说我们要想学,就要学如何修行,如何知道意会一处的缘起条件,通过这些道理我们才能一步一步的入实法。所有的法都可以修行,不是说听经你不能修行,听经也是修行。今天我就讲到这里,再见。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