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0卷讲义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4-29 13:58:29

Ready

现在我们讲《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十,卷三十讲的是四念住,为什么经典那么长始终在围绕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来讲呢?我们都知道,现在多数的人在理解小乘四念住的时候没有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四念住,不知道四念住说的是什么,甚至把四念处理解成凡夫法。我们把四念处归类于正念,它是以身受心法四个方面组成的。那么什么叫做身受心法呢?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自性。成就四念住的主要条件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它是由五盖五蕴六根六尘一直到七觉支所转换而成的。现在在小乘教法当中,包括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上座部,多数人把四念住理解成是凡夫修行,其实都错了,我们知道四念住就是四念处,是心法所受、是心法之生、是生之心法、是法之所受,达到这种状态的或者境界的,有十六个次第。而我们从巴利文中可以找到对四念处的翻译,找的它的依据,我们能找的正念并非是表面性的,但是正念的作用必须由觉知和观察心来完善,即使我们在运动跑步修禅念佛没有一个能够离开过观察,即使修禅者也得有静虑。 我们都知道人的念头是由心识所发生的一个变化,是由对象引发你发生你的人性自然本能的离不开我们的觉受的,那么四念处建立的条件也就是身受心法所建立的、这就叫四念住。有人把四念住讲成由四大所产生的假象,这个都是不对的。四念处的标准对应的是什么呢?是四果罗汉,所以说四念处真正的正念状态就是心的状态。我们无论从大乘也好小乘也好,全是要依于四念住,因为四念住表达的叫的这个名字、名词与我们大乘法不同,但是四念住却是表达了我们本性的四个特点,所以在大乘中用了四无量心来表示,叫做慈悲喜舍,那么在大般若经当中对四念处正确的表达就是说正念的本身是正念的因,而正念的因就会得到正念的果,而这个正念指的是一刹那的正念引发的正念一个成果或者是结果,这就完全与我们过去所认识到的四念处不一样了。为什么会这样的讲呢?有的还说四念处是观心无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观在《心经》里说的很清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这个时候一下就发现了,原来我所讲的“观”不是我们的想,也不是我们的看,原来是从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是把心安住在道法上,是我们性与道相应,心与性同在。我们理解四念处就要知道四念处指的是什么,用什么来修四念处,那四念处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四念处是不是有出入有差别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呢?这就需要通过我们听课,加以对四念处的正确认识。反之我们可以说四念处就是四果罗汉的境界,根本不是凡夫所说的我要修四念处,我要修小乘法。你根本修不了!修小乘法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离不开色声香味触法,即使修大乘摩诃萨的时候,也得通过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有得而为方便,现深住行生观而不去行思,所以我们再去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扭转我们如何去理解佛法的,为什么叫做四念处,为什么是身受心法呢?我们凡夫有这些东西吗?没有的。那就说明我们过去理解的四念处、理解的小乘教法完全理解错了,原来是圣量啊,四念处就是圣量,是心法是心地法。如果我们现在对心地法和心法理解成是我们前期的禅修过程,理解成禅修因,这就发生了本末倒置的颠倒现象,观点错误,方法不能入实,把四念处的果当成了禅修的因。这就是我们佛教近代经常出现的非常非常错误的通病。希望大家听到我跟你们解释什么叫四念处的时候,好好反省下我们过去理解的四念处是什么?阿姜查大尊者在《森林里的一棵树》讲的是禅修的方式,他的最终结果是四念处。我们要在法的次第当中明白法因和法果,明白因因与因果,要明白缘因和缘果,所以佛法不管从哪个教,不管从那一乘,离不开因果关系,这就叫不二的玄义,也叫不二的殊胜。我们换过来说,大乘中所对四念处观,解释上理解的都是思维观察身受心法,甚至有人在讲阿含所阐解的四念处法是凡夫习法,这些我们都要加以修正,我们都知道四念处,处是心所住之处,什么叫心呢?佛性。我们要明白四念处所发生的作用,第一个是念我们称之为正念,第二个呢是慧我们称之为观察,就是说具备有四念处的人,一定具备有正念有观察力,实际上这个正念和观察力就是我们现在大乘所讲的“止观”,所以止观在密乘当中也讲“止观双运道”所以从念诵、持咒以及禅修离不开止观,因为离不开念慧,这就从过去的一些教法当中,我们扭转了大家对四念处的观点,才会发现我们现在修大乘佛法并没有离开过四念住,那么在整个四念住当中我们也会发现,苦集灭道中所讲的也没有离开过四念处。我们能够修心性修自性修本来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我们任何方法都没有离开观,没有离开止观,止观就是四念处,止观就是会观察、止观就叫因果。这样大家马上就明白了,四念处也还有四念处的因和四念处的果,一个因叫念果叫慧,因为我们最终结果就要修持智慧,这样一来大家就完全听懂了,那么未来的修学小乘佛法中,我们看到有四无量心,四无定,有色与无色,我们就会明白四念处是我们最终的一个择别的名词,择别什么呢?择别因与果的关系。到底哪些说的是法理法义,哪些是法境?境是境界的境。佛法中一直要求的就是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经不依论、这就是让我们判断一些佛法所讲的名词名典的时候,用自己的实修实证来完善来细化因果的变化,也叫因果的变异,这就是说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四念处因和四念处的理法,来对应四念处的果和四念处的实义。这样我们一下就明白了:原来四念处就是止观。我们过去听到的那些东西和现在所听到的不一样。我们都知道离心无道,四念处就是心,你没有证到心的时候你就不知道身受心法到底是什么。所以说我们是心外言佛、心外所想。最终结果肯定是错误的理解。如果心能让我们去猜测,那我们自己的智慧有与没有如何落实呢?所以说次第非常重要,那么四念处也是一个实境,没有四念处不会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八胜处九次第定,所以说现观也就是我们止观的观,现观就是现性,只有通过修行到我们真正的证量的时候才会发现身受心法,否则都是文字相没有用。三十卷的法义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希望大家多听一听,以我们现在所修行的方法看一看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哪些属于我们,我们证到了哪里。谢谢大家今天就讲这里。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