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夫|如何理解“绿竹皆法身,暗黄花皆般若”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02 23:40:25

Ready

如何理解“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禅宗一直流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样一句名言。根据印顺法师考证,这句话本来是不合禅宗的教义的,它源出于金陵牛头山的法融禅师。因为法融禅师主张“空为道本”、“无心合道”,与道家庄子的“道无所不在”、“人生如梦”的境界接近,所以才将自然界的翠竹、黄花等无情之物看作与有情感的人类一样,提出“无情有性”、“无情成佛”这样的惊人之语。有这样看法的法师,基本上都是受过道家思想影响的南方人。

但是,从逻辑上这又是根本说不通的。草木无情,怎么可以像人那样成佛?六祖慧能可从来没有这么说过。慧能的弟子神会法师就曾质问牛头山的袁禅师:如果将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等同功德法身、般若之智,为什么佛祖如来不给翠竹、黄花之类的东西授菩提记?《涅槃经》明言,无情之物是没有佛性的。

后来的马祖道一的弟子大慧珠海禅师也有同样的质疑:

“黄花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

你如果将黄花看成是般若,那般若智慧岂非等同无情?你如果将翠竹视为法身,那法身岂非等同于草木之物。以此推理,人吃了竹笋,就是在吃法身了。如此不堪的言论,怎么也说得出口。

换言之,人本来是有情之物,如果为了修道成佛,将自己变成了枯木死灰那样的无情之物,那岂不成了植物人?在一般的禅宗祖师看来,这显然是一种“外道”的言论。

那么,法融禅宗到底想要表达什么?9世纪的宗密对此有过分析:

“融禅师者,道性高简,神慧聪利。先因多年穷究般若之教,已悟诸法本空,迷悟妄执。”

宗密认为,法融禅师的悟性高明,他已经悟到了一切本来是空的境界,将一切(包括无情物、有情物)都平等看待;人之所以不能觉悟,正是因为对情感妄念的执着,而不能觉悟成佛。宗密又说:

“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

意思说,若要做到本来无事的境地,那就必须无我也无情。这种主张既与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的一致,也是庄子“吾丧我”、“虚己坐忘”观点的某种再现。从逻辑上看,似乎也说得通:一个人将所有的情感都放下,心地纯净如止水一般,呈现给他眼前的山河大地皆是如来,有情、无情又有什么区别呢?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有些禅师还是喜欢“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句话。宋代文人苏轼大概是受了它的启发,写出一段著名诗篇: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