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静可以修身,静可以治性,静可以明志,静可以成学,静可以广才,《诫子书》全篇核心就是一个“静”字。疫情期间足不出户,思虑又千头万绪,很容易淫慢和险躁,与其消磨时光,不如做一回处子[偷笑]尽可能静下来,一个多月来我总结了经验有二:冥想和学佛。
佛学浅析
佛学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是散落一地的珍珠,看似颗颗璀璨,但要成为一条可以佩戴的项链,就要找到那根把它们串起来的绳子。
从佛教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是教主,但从佛学角度来看,佛陀他老人家是自人类诞生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甚至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休谟、康德、黑格尔等一众人类哲学大神,说佛学是哲学便于更好地理解佛学。事实上,佛教对近代西方哲学、西方思想的演进,具体到一些哲学家,比如叔本华、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维特根斯坦等的理论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无论宗教也好、哲学也罢,都是人类解释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思考和探究,其最初目的同样是给生命或叫生死追问一个逻辑的、理性的、体系化的解答,哲学如此,佛学亦如是。
我们今天的宇宙观和所生活的物理世界都是由科学建构的,而科学的本质是分科治学,如果说科学是树干,那么各学科就是树枝,学科继续分科,树枝不断分叉,这就是科学的形象表达,比如拿医学举例,医学长在生物医学这根枝杈上,生物医学长在化学这根枝杈上,化学又长在物理学这根枝杈上……
科学是树干,哲学则是树根,科学是在哲学讨论的问题上进行精密推导和实验验证,如果说哲学是大胆假设,科学则是小心求证。科学只是哲学的一部分,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统称哲科。
说一句,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中国文化思想深受其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体现在很多方面,笼统来讲,西方的学问偏向于宇宙观和方法论的讨论,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更倾向于社会、伦理和道德关怀。因此,虽然国人受西方思想文化濡染已达百年,但是毕竟是两套思想体系,想要深入了解仅靠学校教的那些偏应用层面的知识还不够,需要进一步琢磨。
哲学思维的初级整理形态叫形而上学,仅仅是意识对直观的初步整理,不做智慧储备的过度调动。先秦诸子百家中有一派叫“名家”,其代表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白马是具象的个体,而马是所有类型的马,大马、小马、公马、母马、黑马、白马……的集合,是一个抽象概念,因此说“白马非马”。
进一步的哲学形态叫本体论,即探究世界的本原。哲学中称“理念界”视作“彼岸”,“现象界”视作“此岸”。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不可知论,说事物的本体在彼岸,那么人的感官在此岸,我们无法认知事物的本体,正是因为我们认知事物都是依靠我们的感官。可见,对感官世界的怀疑,即唯心才是早期哲学家最基本的思考方式和工具,再简单一点说,如果你认为“眼见为实”,那么你离哲学很远,想理解佛学更不容易。
《金刚经》到最后,佛陀说了四句偈,很能说明问题,鸠摩罗什是这样翻译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注:佛教中以诗歌的形式表述佛法叫“偈”,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