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禅修的区别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18 11:25:47

Ready

禅定是佛教,特别是中国禅宗最重要的修行法门。当然,如果非要特别严谨的话可以加上之一。关于禅定,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两点:第一点是禅定其实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其他宗教也讲禅定,甚至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也有类似于禅定的修行方法;第二点是在佛教中虽然经常是禅定连着说,但实际上禅和定是不一样的。

第一,禅定并不是佛教的专利。如唐代高僧圭峰宗密曾经把禅法分为五个类别: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和最上乘禅。其中的外道禅和凡夫禅都不属于佛教特有的。佛教认为禅定是“共法”,也就是所有宗教都可以修行的法门。但是佛教认为只有佛教的禅定法门是最圆满的。比如《大智度论》中说:

外道、声闻、菩萨皆得禅定。而外道禅中有三种患:或味著,或邪见,或骄慢;声闻禅中慈悲薄,于诸法中,不以利智贯达诸法实相,独善其身,断诸佛种;菩萨禅中无此事,欲集一切诸佛法故,于诸禅中不忘众生,乃至昆虫常加慈念。

这里明确提到外道跟佛教一样也能得禅定。但是比起佛教的禅定来说外道的禅定有三个缺点:一是对食物有执著,贪吃美食;二是有种种邪见,三是有骄慢心。而佛教的禅定,据说入定者可以很长时间都不吃不喝。总之,佛教认为自己的禅定比外道更优胜。而佛教的禅定中菩萨禅又比声闻禅更好,因为声闻禅只能做到独善其身,不能像菩萨禅那样不忘众生。中国佛教信仰的是菩萨道,讲自利利他,所以把菩萨禅看得更重。

除了佛教所说的外道,其实就连我们中国固有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也有着与禅定类似的修行方法。比如《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的“静”就跟佛教说的禅定有一定的相似性。至于道家,像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说的“心斋”、“坐忘”则更接近禅定一些。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禅宗其实就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禅宗与禅修的区别

第二,禅和定是有区别的。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早期的佛教学者将禅翻译为思维修,后来则翻译为静虑。所以禅的本质是一种思维修行的活动或者过程。丁福保给禅下的定义是“一心考物为禅”,考物说的就是禅的这种思维的特质。当然,禅的思维,跟我们一般所谓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所谓“一心”,其实也就是说要让我们的心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这是禅的前提,除此之外,禅的思维还是一种直观或直觉思维,不同于概念思维。把禅翻译为静虑,这属于意译,比较准确的传达了禅的意思。

定的梵语是三昧,或者三摩地,其实完整翻译应该是正定。三昧或三摩地中的三就是正的意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其中三也是正的意思。丁福保给定下的定义是“一境静念为定”,不同于禅,定主要是指我们的心念专注在某个境界上时那种寂静的结果或者状态。也就是说,其实定是禅的目标或结果。说到这里禅和定的区别就很明显了。简单来说就是:禅是活动,定是状态,禅是过程,定是结果。

但是由于修行禅首先就要求修行者要静心,而且修行的结果最终也是为了达到心灵寂静的状态,所以禅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定。丁福保也认为“禅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为定。”禅的内涵就包括了定止寂静的意思,所以禅也可以称为定。但是这个话不能反过来说,也就是不能说定也是禅。“三昧无思惟审虑之义,故不得名为禅也。”因为定是一种熄念灭欲的状态,它本身并不包含思维的活动,而只是其结果,所以不能叫做禅。《大智度论》当中对此说得很清楚:“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禅同时可以叫做定,但定只是定,不能叫做禅。

当然了,如果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禅定”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需要做这么严格的区分。你叫禅也可以,叫定也可以,或者合起来叫禅定也可以。最后说一句,禅宗所讲的禅,它的意义是最宽泛的,也是最灵活的,跟印度本土佛教所说的禅有很大差别。六祖慧能对禅的意义进行了大胆地革新,开拓了禅定的新境界,正因为如此,他才创立了中国独有的禅宗。印度佛教只有禅学而没有禅宗。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