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佛教和道教;三教合一;孝文化的纽带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06 14:17:22

Ready

引子

儒释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水火不容,有你无我的思想流派,但是,历经千年之后的宋元两代中,这三者终于是殊途同归,完成了"三教合一"的壮举,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而促成这种融合的正是传统文化中"孝"的作用。

01 孝文化的千年演变

中国传统孝文化走过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即一,先秦时期的理论化、经典化;二,汉唐时期的政治化、社会化阶段;三,宋元以后的通俗化、民间化阶段。

一,理论化,经典化阶段中,《周礼》等典籍,以孔子、孟子以及他们的弟子们都在各自的文献中留下了大量的论述;

“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长”(《大戴礼记·曾子本孝》);“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礼记·祭义》);

二,政治化,社会化的汉唐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孝文化的理论与国家官僚的选拔相结合,比如说"举孝廉"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出台;

三,孝文化的通俗化、民间化阶段。成书于元代《二十四孝》以及它的配套画本中,就在孩子们应该孝顺的对象中,分别提到了父亲和母亲;

而且讲孝顺母亲的故事比孝顺父亲的故事多得多——

单独提到母亲的有13个,提到婆媳关系的一个;以父母双亲的为对象的6个,单独提到父亲的只有4个故事。孝文化走入民间,走入通俗,可见一斑。

02 佛教与孝文化

儒家崇尚孝悌,佛家也是这样吗?出家人还惦记着父母恩吗?

每年阴历七月十五那一天,寺庙都会有一场讲经说法的盛会;讲解的经文就是《佛说盂兰盆经》——

佛陀大弟子目犍连尊者为救其母,向佛陀问法,得佛陀讲解盂兰盆法,最终成功解救其母的经过。

盂兰盆节上,虔诚的信众咏诵着《盂兰盆经》,献百果饮食于佛前,超度七世父母、历代宗亲眷属,祈福现世父母身体安康、延年益寿。

佛教的另外一部经典《地藏经》也是一个"孝子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融合了地藏王菩萨累世救母脱离地狱苦海的大悲誓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以白话文体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悲开示。

03 道家和道教与孝文化

也许有人脱口而出《道德经》里面一段话——“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第十八章》。

儒家、佛教和道教;三教合一;孝文化的纽带

诚然,道教以老子为宗,先秦时期的道家本不重孝。从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先秦道家是要从根本上超越道德,主张返归于“无名之朴”的。

不过,如果仔细研读却不难发现,老子所反对的“孝”,只不过是作为一种观念,一种道德规范或人为礼法的“孝道”,而绝不是不承认亲子之情。

老子还有一句经典:“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

慈,在老子看来,就是母体天生的自然之爱,“孝”则是子女自觉的反哺之情,这些都不是人为的,唯其天生自然,故为可贵。

04 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和

宋元时期,特别是南宋以来,出现了一批像朱熹这样的儒学大家,他们进行了孔孟之道的更新换代,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理学";

朱熹对儒家经典进行细化整理,将前人很少有人问津的《孟子》以及《大学》和《论语》《中庸》等篇章编纂成《四书》与儒家十三经一起成了中国人行为规范。

在儒家学说占绝对统治地位下,佛教以及道教道家纷纷向儒家靠拢;举个例子。儒家经典著作有一本《孝经》据说是曾子以及其弟子编写;大约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前;

道家同样也有"孝经",比如说《文昌孝经》,不过比前者晚了一千多年。

据明代少保大学士耶浚仲所著《文帝孝经原序》所说,这部道教经典出现在宋代,作者不详,该经托文昌帝之口,劝人尽孝。

05 《文昌孝经》是一本什么书?

“百先之行,根从心起”,“始知百行,惟孝为源”,(《文昌孝经·体亲章第二》;《辩孝章第三》;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儿眼熟?是不是儒家“孝为百善先”同出一门?

“孝治一身,一身斯立;孝治一家,一家斯顺;孝治一国,一国斯仁;孝治天下,天下斯升;孝事天地,天地斯成”,如果不特意标明出自《文昌孝经》,是不是想当然的"儒家"经典!

除了《文昌孝经》以外,北宋末年先后还出现了《太上感应篇》《阴骘文》这些反映道家向儒家文化靠拢的趋势,它们都是道家经典的劝善书。

06殊途同归

毋庸置疑,宋元时期的理学思想与"孝文化"的叠加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催化剂;它激活了佛教以及道家中"潜伏"着的孝文化细胞;

以孝文化作为契合点,在传统文化巨大合力推动之下,儒释道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