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中国佛教 > 江南佛教文化

江南佛教文化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03 15:18:17

Ready

姑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佛教昌盛之地,自孙吴政权始,历代高僧辈出,佛教文化成为江南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积累,这方土地上留下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文献资料。至明末,时人周永年穷数十年之功,编撰而成吴地佛教史料文献集《吴都法乘》。此书虽然最终并未完稿,然就现存之文本来看,价值甚大。

  《吴都法乘》缘起

周永年为苏州府吴江人(1582—1647),著有《邓尉圣恩寺志》《吴都法乘》《怀响斋词》等。明中后期,佛教开始复兴,其中尤以江南地区佛教最为繁荣。周永年家族中就有多人成为佛教信徒,其家族与苏州地区的佛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明代高僧紫柏真可在《与智香居士书》中说:“周、沈两家,乃吴江信法之始。故汝两家精进愈炽,愿力愈弘,则松陵之风移俗革,可翘足而待者。”作为与周家来往密切的钱谦益,亦反复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由此可见,吴江周氏与佛教关系之密切,而周永年作为家族的一员,不能不深受家庭成员的影响。从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周永年编撰此书与其本人的经历、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关系。

《吴都法乘》是一部以苏州地区为主的佛教文献集。书名中的“吴都”,指的是明代的苏州。据《大明一统志》,明代苏州属南直隶,其所辖地域与今天略有不同,主要区别是今天属于上海辖区的嘉定、崇明、吴淞等,在明代都归南直隶苏州府管辖。因此,其地所发生的佛教事件及人物,就都被列入《吴都法乘》中,如嘉定南翔的南翔寺,该书《显圣篇》收录了相关史料。

《吴都法乘》的“法”,当理解为佛法。但就如《诸乘法数》是依华严立论、《教乘法数》是依天台立论、《三藏法数》则折中诸家一样,佛法传到中土之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判教,各式各样的法门。《吴都法乘》虽然不直接谈法、讲法,但是周永年对佛法法门的倾向还是十分明显的。用其好友钱谦益的话说就是“其大意归宗紫柏一灯,标此土之眼目”。此土,指苏州。眼目,比喻义理的关键要点。《圆觉经》曰:“是经……十二部经清静眼目。”圭峰宗密在其所著的《圆觉经略疏》中解释这句话时说,“良以推穷迷本,照彻觉源。是以理贯群经,义无不尽。於此若解,则诸教焕然。若不了之,何知正道?故云眼目。”“此土之眼目”,也就是苏州佛教的关键了,这个关键,也就是要以紫柏真可的佛学思想来统领全书。周永年在为其友明代僧人明河所著《补续高僧传》作的序中,曾用“法乘”一词。“而年垂三百,独可无一成书以昭法乘乎?”这里的“法乘”,当作佛教历史解。后代也有用“乘”做书名的,如元代于钦著有《齐乘》六卷,是山东最早的方志,其名为“乘”,其义与“法乘”之“乘”相通。

推尊禅宗

周永年在《吴都法乘》中明确表示出推尊禅宗的倾向,倾向宗教改革。在总目上就可以看到《袭灯篇》这一明显记载禅宗发展的篇目,且《袭灯篇》处在第五篇的位置,讲述禅宗僧人的事迹,所谓“标此土之眼目”的“眼目”,便是禅宗无疑了,使得禅宗一派在全书中居于高屋建瓴的地位。

在《开宝篇》《逸格篇》中,禅宗僧人也占了绝大多数。特别是《逸格篇》,周永年开宗明义地在篇首小序中说:“定慧根戒,经论参律。凡属缁流,咸遵轨式。散圣安禅,独能奇逸。言有赞毁,行有顺逆。龙蛇易辨,凡圣莫测。非具别眼,无从接拍。”在佛教发展过程中,所谓“散圣”,所谓“独能奇逸、凡圣莫测”者,基本都是禅家者流。接下来的《禅藻篇》“异乎宗家,语参棒喝”,是专门为禅宗立文字的。

从全书所收录的近200位僧人作者的身份来看,禅宗僧人占多数。所引用的佛教文献资料,亦以禅宗文献居多。晚明时期,江浙地区佛教禅净共修的风气非常普遍,但是通览《吴都法乘》这部书,净土宗资料不多。

  学佛当通“文字般若”

周永年还主张学佛当通“文字般若”。传统禅宗的理论主张“不立文字”,而《吴都法乘》卷帙浩繁,诗文宏富,这与紫柏真可重要的禅学主张密切相关——他认为,学佛当从“文字般若”入手。他多次开示弟子:“凡佛弟子,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观照般若。”“娑婆教体贵在音闻,有音声然后有文字,有文字然后有缘因佛性……”可以看出,紫柏真可重视文字工作在佛教中的作用。

正是受了紫柏真可的影响,周永年也热心于佛教的文字工作,如编辑虎丘寺、灵岩山寺、圣恩寺等寺寺志,虽然我们没有看到周永年自己直接表述纂辑《吴都法乘》动机的文字,但是,纂辑如此浩大的一部书,没有长远的动机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其中,除了吴地相沿已久的志书传统,相信“文字般若”的力量,应该是更重要的原因。

《吴都法乘》作为一部志书,保存了丰富的江南文脉资料。以史为鉴的写作目的,乃史家之共识。儒道释三教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江南佛教文化是江南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其中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加以赓续。当然,其中迷信愚昧的糟粕必须予以批判和摒弃。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师教育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海远 王海男

声明:本文图片来自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