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佛教 → 清子话珠宝——佛教七宝玛瑙(上)

清子话珠宝——佛教七宝玛瑙(上)

2022-06-03 14:32:36来源:互联网小编

玛瑙是指具有纹带构造的玉髓,它是一种胶状矿物,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断口呈贝壳状,常有圆形同心丝线状或平行条带状结构,硬度为6.5-7,比重2.65,它的硬度甚至超过水晶,这种坚硬、致密细腻、颜色美观的宝石,它是雕琢美术工艺品的上等原料。

古代印度人看到玛瑙的颜色和美丽的花纹很像马的脑子,就以为它是由马脑变成的石头,所以梵语称它为“马脑”。我国汉代以前称玛瑙为“琼”、“赤琼”、“赤玉”或“琼瑶”。自佛经传入中国后,翻译人员考虑到“马脑属玉石类”,于是巧妙地译成“玛瑙”。

>>>玛瑙瓮之传说,演绎玛瑙传奇<<<

玛瑙虽然不是真玉,但或许是出于对这种“似玉之石”的偏爱,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描述玛瑙时笔法诡异,简直是匪夷所思。如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帝喾就曾拥有过一个大玛瑙瓮,如果治下有德,瓮中就有甘露涌现。这在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一·高辛》中有记载,北宋·李昉《太平广记》也进行了转载。

清子话珠宝——佛教七宝玛瑙(上)

《拾遗记》这样记载:帝喾时代,“有丹丘之国,献码瑙瓮,以盛甘露。帝德所洽,被于殊方,以露充于厨也。码瑙,石类也,南方者为之胜。”不仅如此,历史文献还讲到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人们已经用玛瑙雕琢玉瓮,作为祭祀用的神器。而且这个黄帝时代的玛瑙瓮曾经传到尧、舜、秦始皇,并一直传到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时的东方朔(东方大智者)为此专门作了考证,并创作了《宝瓮铭》。东方朔的举措,不仅增加了该玛瑙瓮的真实性,还使这个历史悠久的神奇大瓮显得传承有序。

清涟耳环

对此,《拾遗记》做了这样的记载:“当黄帝时,码瑙瓮至,尧时犹存,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谓之宝露,以班赐群臣。至舜时,露已渐减。随帝世之污隆,时淳则露满,时浇则露竭,及乎三代,减于陶唐之庭。舜迁宝瓮于衡山之上,故衡山之岳有宝露坛。舜于坛下起月馆,以望夕月。舜南巡至衡山,百辟群后皆得露泉之赐。时有云气生于露坛,又迁宝瓮于零陵之上。舜崩,瓮沦于地下。至秦始皇通汨罗之流为小溪,径从长沙至零陵,掘地得赤玉瓮,可容八斗,以应八方之数,在舜庙之堂前。后人得之,不知年月。至后汉东方朔识之,朔乃作《宝瓮铭》。”

值得一提的是,神秘的玛瑙在古代只能由达官贵人享用,受帝王宠爱,平民百姓不能随便使用,如清乾隆十二年官修的《续文献通考》就说“金制庶人不得用玛瑙之类为器皿及装饰刀把鞘”。而文人的这种神秘演绎或多或少和皇权有关。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应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邮箱:rygoingup@163.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鲁ICP备150026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