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7 03:31:13来源:互联网小编
欢迎戳右上方加关注!每天上午准时与您分享优质文章~本文共计1796字,阅读仅需5分钟~
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始建于1852年,初建时的名称为南肯辛顿博物馆。1899年在位的伊丽莎白女王为纪念英国历史上伟大的君主之一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夫婿阿尔伯特亲王,遂将博物馆更名为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
与其他博物馆集中展出的方式不同,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展馆把佛教造像艺术的陈列划分为三块不同区域。下面我们对三个展区的重点造像稍加梳理,多角度来欣赏这批优秀的造像艺术藏品。
第一个展区的主题是“佛陀的生命”,陈列的艺术品讲述了佛陀一生的各个阶段,包括佛陀的出生、证悟、修行和涅槃。还阐述了在各个阶段中弟子们对他的追随,并展示了该馆在印度佛教遗址获取的佛舍利,其中包含早至公元前二三世纪的佛舍利。
展品精选了数尊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艺术风格释迦牟尼造像,既有早期2~3世纪印度犍陀罗风格灰色片岩、秣菟罗风格红色雪花砂岩石雕造像,又有经典的11世纪东北印度帕拉黄金时期的黑石雕造像,同时还有6世纪中国北齐的一对大理石菩萨站像。不同的石材质地在展馆中相映成趣,在彰显各个时期、不同地域的佛教艺术审美的同时,又从看似不同风格的独立个体的空间艺术气息比对推演出造像艺术在历史横轴上的跳跃和传承。这种陈列手法贯穿了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展馆佛教艺术的方方面面。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这个展览区域中陈列的大尺寸金铜佛教造像,这一件高度为140厘米的释迦牟尼成道像堪称18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整件造像制作规整,体态端正而威严,双目眼睑略微低垂,以温柔而又坚毅的目光俯视体恤众生。造像通体鎏金,金水虽经岁月磨砺依然灿然,脸上冷金涂敷保存完整。另外,此件造像的胎体自上而下存在很多细密的方形补丁,这些补丁的工艺细腻纯熟,应当是技艺高超熟练的工匠方能为之。这种细密的将铸漏的气孔切割成方形孔洞并加以修补的方式多见于尺寸巨大的造像,另外考虑到此件佛像底座圈足上文笔细腻的藏文錾刻,可以推断该造像出自西藏高等级作坊。此造像有多处艺术特征与盛产大尺寸的清代宫廷造像风格不同,上挑的眼线,下垂手指连接处的圆滑过度以及虎口处的处理手法都不类同于内地的工艺,反而与后藏扎什伦布寺的风格有几分相似,由此可以判断此件造像的产地应为西藏。
这件造像为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目测整像高度约120厘米左右。整尊造像气宇轩昂,鎏金灿然,能够留存到现今实属难得,该造像在莲台上方的前部以及莲座底部圈足的正前方曾经都应有文字题刻,后被人为刮去铲平,所刻内容已无法判断。馆方给出的断代为15世纪,为Charlotte Alison Shaw 1977年捐赠。
第二个展厅的主题是大乘佛教及其在亚洲的广泛传播。在这个展厅中,呈现了来自印度、中国西藏、尼泊尔、缅甸、爪哇等亚洲不同地区表现大乘佛教的视觉艺术。其中有几件早期的高古佛像颇具震撼力。另外一件91厘米高的尼泊尔风格白度母造像身材婉如16岁少女,身上除旧有鎏金外,又在身体暴露的部位全部施有一层厚厚的白色粉彩以示白度母的身色,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研究者在此件白度母的体内发现了藏文书写的祈愿文本,为该造像在西藏被供奉的间接证据。这种白度母站像在西藏的信仰传承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第三个展厅的主题是佛教密宗和护法。相对来说,这个展馆中陈列的造像不是太多,但却是艺术气氛最浓的。
其中一件高度为89厘米的尼泊尔风格莲花手观音站像。整尊菩萨造像鎏金完整华丽,浑身镶嵌红宝石、祖母绿、青金石以及绿松石等宝石共计123颗,躯体周正,相貌端庄,肩宽腿长,俨然一位世间王者形象。菩萨身侧的佩带婉转飘扬,衣褶繁复而不失织物质感,下身贴体短裙上錾刻碎花图案,极富装饰意趣。
另外,在展厅中央的玻璃柜中,单独陈列着一件堪称杰作的永宣风格鎏金大成就者毗瓦巴坐像,造像尺寸目测高度120厘米左右。与我们常见的毗瓦巴造型略微不同,其左手握拳平举于身前,而不是传统造型中的食指伸出以示当空定住太阳的形象。身上的璎珞富丽华贵,下身的短裙装饰层层叠加,细腻繁复,工艺极致。我们从造像的神态、项链璎珞的形制以及衣褶的处理等诸多方面都可以清晰判断出此件造像系出名门,是一件来自于明代永乐佛教艺术顶峰时期的造像极品。
佛教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图像学美感所能给观者带来的视觉感官刺激和享受,如果我们能够透过一件件饱经历史风霜洗礼的造像实物本身去回望它所被附加的无数故事和典故,从中学习经验教训并加以检讨,自省其身,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原文作者:刘钊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12月刊《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之我见》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欢迎下载【收藏家APP】,关注【收藏家】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应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