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说到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相信对佛教或者对《西游记》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两位,是著名的修业、德行远超他人的上首菩萨。
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原始佛经中,佛陀的十大弟子里是没有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
清乾隆32年作“华严三圣”图(左普贤右文殊)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如果要算“编制”的话,都应该属于大乘佛教系统。在大乘佛教系统里,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地位都很高。
而在汉传佛教中,文殊与普贤可谓是“黄金搭档”,文殊菩萨又称“大智文殊菩萨”,而普贤菩萨又称“大行普贤菩萨”,大智和大行,本身就代表着修习佛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所以说,在“编制”内,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可谓是谁都不能离开谁。
自在
文殊,梵文音译“文殊师利”(Mañjuśrī)的简称,旧时也有意译作妙德、妙首、普首等的,现在一般通行文殊的音译。
文殊,意为“妙”;师利,意为“头”(首)、“德”,有吉祥之义。因此,文殊师利的意思就是“妙首”、“妙德”。
《法华经嘉祥疏二》云“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
众所周知,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是大智慧的象征。不过,此智慧不同于凡夫的“聪明”,而是开悟、解脱的般若之智。有了此种智慧,方能见到究竟的实相,获得究竟的解脱。
明代木雕文殊像

普贤,梵文“三曼多跋陀罗”(Samantabhadra)的意译,旧时也有译作遍吉的。
三曼多,意为“普”;跋陀罗,意为“贤”。“遍”就是“普”,“吉”就是“贤”,因此,“遍吉”就是“普贤”之意。
《大日经疏一》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
《大日经》虽是密宗经典,但这里不存在显密之分,解释得十分清楚,普贤之名,即谓菩萨深具菩提心,周遍一切处(不造身口意业),都为最妙最善(好),因此,称“普贤”。
简单地说,就是,普贤菩萨发菩提心,他的“真修实证”遍一切处,已经实证到最妙善的境地,特别是不起身口意业的“定”。这种“定”,便是佛家所说的“三昧”。
西夏鎏金普贤铜像
文殊与普贤,皆已是究竟解脱的境界,一为般若自在,一为三昧自在。
这两者,是一对“黄金搭档”,何解呢?因为文殊是“般若自在”,普贤是“三昧自在”,文殊象征着解脱、开悟的智慧,普贤则象征着解脱、开悟的修证。学佛之人,没有修证的智慧是邪见,没有智慧的修证是无明,所以说文殊与普贤所代表的“定”与“慧”,皆不可偏废。
简单地讲,文殊菩萨所代表的,就是让你“想明白”的智慧,普贤菩萨所代表的,就是让你去“做成功”的行为。光说不练、光练不总结,都不行,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文殊菩萨通常被称作“大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通常被称作“大行普贤菩萨”,就是因为两位上首菩萨分别代表着般若之智与三昧之行。而这一对“黄金搭档”,是学佛之人的两盏明灯,皆不可偏废。咱们了解了文殊与普贤代表的意义之后,也就知道,为什么两位菩萨会在中国如此出名了。
究竟解脱
原创不易,请多多支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