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什么
-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
- 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什么?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什么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告诉我们犯错之后,应该知错就改,坚持错误,必将彻底失败。
《论语·卫灵公篇》原文摘录: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指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改过。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翻译为: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什么?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知错能改。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揭示了“过而能改”的重要意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知错能改。第一个“过”是动词,犯错的意思;第二个“过”是名词,错误的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犯错误并不可怕,但犯错之后一定要去积极改正错误。揭示了“过而能改”的重要意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圣贤不过是高明一些的人,也会犯错误。圣人尚且如此,普通大众更是在所难免。所以,不犯错误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犯错,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孔子很重视改过,并多次谈及这一问题。犯错之后,应该知错就改,坚持错误,必将彻底失败。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犯了错误之后,正确的态度是承认错误,寻找原因,加以改正,以求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论语·卫灵公》篇当中一共包含着四十二章的内容,在这一篇章当中,其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了孔子的“君子小人”观、教育观和政治观这些方面。之所以会叫作“卫灵公”篇,是因为在这一篇当中的内容的第一章是以卫国国军卫灵公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内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