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3-03-19 02:51:12

Ready

本文目录一览:

  •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什么?
  •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0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要等对方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只有在对方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去开导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 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宋代理学家 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什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一、出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

二、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翻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论语·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的教学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的好学好问;“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的谦虚谨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扩展资料:

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释义: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用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读音】

bù fènbùqǐ,bùfěibùfā

【注释】

(1)愤:心中想了解却有困难。。

(2)悱:音“匪”,心里有意见想表露却说不出来的样子。

(3)隅:音“鱼”,角落。

(4)复:意思指不会再继续教导。

【原文】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论语·述而第七》)

【出处】

出自《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研析】

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积极与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本文分类:论语名句发布时间:2014/7/8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注释

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②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③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与感悟

孔子注重启发教育,同时也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今天的灌输式教育,恰恰与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

扩展阅读

孔子圣迹图·五乘从游

孔子路过蒲,遇上公叔氏叛乱,不让孔子通过。弟子公良孺带着自己的五辆车随行。他说过去我跟老师在匡遇难,今天又在这里遭难,是命吧!这次遭难,我宁愿战死。”仗打得很勇猛,蒲人害怕了,孔子才能够经蒲到卫国去。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