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8 03:28:29来源:互联网小编
本文目录一览:
一、翻译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二、出处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出自春秋诗人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三、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四、赏析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这个成语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们的锐气,多敲几次鼓锐气也就慢慢减弱了。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作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
此典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成语“一鼓作气”,最早就记载于《左传》。文中的原意是,鲁国的军队打败了来犯的齐国军队,鲁庄公问谋士曹刿是什么缘故,曹刿回答:“打仗全凭一股气势,击鼓就是叫人打起精神来。第一次的鼓,气势最盛;第二次的鼓就差了;到了第三次,鼓敲得再响,也不能带动兵马的劲头了。趁着对方不备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会不赢呢·”这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
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在长勺发生战争。当时,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决心御敌,苦于没有谋士,经人推荐,名不见经传的平民百姓曹刿,被带到了鲁庄公面前。鲁庄公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击退齐国军队,曹刿回答:“这很难说,打仗全凭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可以遵循。”鲁庄公听后觉得有道理,就带着曹刿和大军直驱长勺。
鲁国的军队到了长勺,摆好阵势,与齐军遥遥相对。严阵以待的齐军即刻下令击鼓进兵,全军潮水般地涌来。鲁庄公一听对方鼓声震天,就想叫鲁军也擂鼓对敌。曹刿马上制止他说:“等一等,别跟他们交手。”鲁庄公就下令:“不准喧嚷,不准开打。”齐国军队在鼓声催促下冲了过来,却遇到鲁军不为所动的严整阵容,只好退了回去。过了一会儿,齐军又擂鼓冲锋,鲁军仍然不动声色,未见一人杀出来。齐军找不到交锋的对手,只能再次退回。这时,齐军将士以为鲁军怯阵,只守不战,不敢与自己交锋。当第三次战鼓擂响时,就有些懈怠,兴趣索然地跑向鲁军。哪知此时,鲁军阵中忽然鼓声大作,鲁国将士霍地喊杀而出,刀砍箭射,毫无准备的齐军顿时被打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鲁军乘胜追出齐军三十多里,缴获了大量的辎重和兵器。
战后,鲁庄公虚心地向曹刿请教。曹刿就说了文首的那段话。鲁庄公钦佩地翘起大拇指说:“你真可以说是一个精通军事的将军啊!”
成语“一鼓作气”流传了下来,但它的寓意,已经由原来战斗开始时,击一次战鼓以鼓舞士气,转变为用以形容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
出自宋代苏轼嘉佑八年在凤翔东湖苏公祠前院影壁上所作的《思治论》。
释义:至高至难的地方冲击,才能够达到至臻至美的境界;向至高至难的地方发起挑战,才能够达到最远的目标。意思就是,一个人敢于挖掘潜力,挑战极限,就能超越自我。
扩展资料:
背景
《思治论》针对时之“三患”(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之弊,指出要“课百官,安万民,厚财货,训兵旅”;又分别在《万言书》和《辨试馆职札子之二》中力斥时弊,又向神宗提出其改革纲领乃“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
更力主择贤选能并望神宗能“与二三大臣孜孜讲求,磨以岁月,则积弊自去而人不知”。如此等等,可见东坡既非守旧儒生,亦非空腐文士,而是既谋革新、复图渐进的务实型人物。
“早在青年时代,苏轼就是主张革新政治的。他在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一○六○年)应“制科”考试时的试卷《进策》(包括《策略》、《策制》和《策断》共25篇)以及后来在凤翔判官任上所作的《思治赋》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改革主张。
他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北宋当时“有治平之名无治平之实”,“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是关系国家存亡的主要时弊,以及这种弊病迟迟得不到革除的原因,在于皇帝的只务虚名而不求实效和大小官员们的因循苟且,不思改革。
而且针对这些时弊,提出了“课百官”、“安万民”、“厚货财”、“训兵旅”的革新措施。在政治上,他主张“历法禁”,要像商鞅、韩非那样,“用法治于大臣,而后及于疏贱”;他主张“决壅蔽”,鼓吹整顿吏治,任用贤能,罢斥冗员,使下情得以上达。
在财政上,他主张“均户口”,“较赋役”,改变那种“富者地日紧益,而赋不加多,贫者地日以削,而赋不减少,”的极端不合理现象,刹住越来越严重的兼并之风,“使民得以少苏”;
他主张“厚货财”,“省奉给”,“节用廉取”,裁减“冗官”、“冗兵”,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在军事上,他主张“教战守”、“训后旅”,教会平民打仗,“使民得更代而为兵,兵得复还而为民”,借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巩固边防,抵抗辽、夏的侵略。
从而结束从前那种募民为兵,终身服役,在对外战争中,“使老弱不堪之卒,拱手而就戳,以百万之众,而见屠于数千之兵的悲剧。”
由此可见,苏东坡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主张变革的有理想和抱负的政治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思治论
“一鼓作气”出自春秋时期之《左传·庄公十年》,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原文:
公与之(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寓意: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其次,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原句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的意思是:作战依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开始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一鼓作气”常比喻在劲头大时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的用例
1.做事要有耐心,但有时也要靠一股冲劲,做这种事就要一鼓作气,拖三阻四,难有成就。
2.我们的力量非常强大,战士们一鼓作气把敌人打垮了。
3.我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敌人两个据点。
4.我们大家一鼓作气,把剩下的活儿干完。
5.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
6.古语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
7.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8.在学校举办的爬山比赛中,我一鼓作气,第一个登上山顶。
9.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气,不要打退堂鼓。
10.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曹刿论战》这篇古文。上下文是: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这段话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应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