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 2、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 是什么意思?
-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
-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 6、以万物为刍狗怎么理解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意思是老天并不仁慈,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此处“百姓”应指贵族与平民)天地不言仁,滋养万物,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言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滋养着万物,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不求万物用草扎成的狗来表示祭拜他。所以天地不言仁,不争仁,滋养着万物,不求万物回报他。 圣人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为百姓做了事情,不需要百姓用刍狗那些来回报他,所以圣人不言仁,不争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回报。
赏析
老子以风箱来作了比喻:从表面现象来看,风箱在不停地被运作着,然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风箱中间的“轴”却总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对稳定,这个轴心,正是仁心的相互作用力。
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这个“中”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这种去找到事物的“中”的办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谓“中而用之”,这个中即是心中,也就是守仁。
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 是什么意思?
原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整句话意思是: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
一种普遍的理解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另一种理解则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以前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随意丢弃。
扩展资料:
"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中的”刍狗“的含义:
刍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典出通行本《道德经》老子第五章,郭店简本《老子》无此句。郭店简本仅有本章中“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文义与通行本同。
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第五章,全句如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如果直译过来,意思大概是:天地没有仁义,把万物看作刍狗;圣人没有仁义,把百姓看作刍狗。
刍狗,是指古人在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当祭祀仪式完成后,就把它烧掉或丢弃。这里用于表示轻贱无用之物。
如果这个解释没有错误,那么我们就会感觉很奇怪,为什么老子要诋毁圣人和天地呢? 经文中他一直是颂扬天地和圣人的,为什么这儿要讲天地和圣人没有仁义呢?
学者们多将这段经文解释为:天地对万物没有私爱,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对百姓没有私爱,对百姓一视同仁。高亨先生就将这段经文解释为:天地对于万物没有偏爱,同等的听任万物由于季节,环境等条件的变化而生长消亡。圣人对于百姓没有私爱,任凭百姓由于年龄、体制、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生壮老已。
这类解读里包含了人们对无为概念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认为,无为就是任其自然,不加干预。崇尚无为之治的学者、政治家,大概持这样的观点。比如,陆贾,曾参。
相传萧何去世后,曹参接替了相国之位。上任之后,不仅自己无所事事,日夜饮酒,而且还专提拔一些敦厚木讷,不善作为的人。有些大臣看不过,想劝他多干实事,结果到了相国府还没张嘴,就被曹拉去喝酒,直到喝的大醉,也没有找到说话的机会。
惠帝知道了,也不满了,就把曹参叫到宫中质问:“为相火天天饮酒无所事事,怎么能忧天下呢?”曹参却理直气壮的说:“我比不过萧何,陛下也比不过先帝。先帝和曹相国已经把天下定下了,规矩也制定好了,我们俩现在要做的就只有谨守不失就好了。圣人说:‘我无为民自富’。”惠帝还真被这曹参说服了。
我认为,对无为概念的这种理解其实与老子本人给无为所下定义是不合的。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是指顺应自然,不做干预。而是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意思是作为于万物,功劳于万物而恃功谋私。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水利万物而善下,居众人之所恶;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才是无为,符合无为的定义。
水滋养万物,是水对于万物有滋养的功劳,这是水对于万物之“恩”。这“恩”就包含了水有“仁义”的意义。道生养万物,也说明道贡献于、功劳于万物、“恩”于万物。同样也说明,道是有仁义的。
圣人无为,不是讲圣人毫不干预人群的生活,而是讲他有使天下安定、百姓富足的功劳,但不居功,不争居万物之上。反隐于万民之后之下。利天下、利百姓是恩于天下,所以圣人也是有仁义的。
基于以述思考,老子在这里应该想说的话是,天地有人不以万物为刍狗,圣人有人不以百姓为刍狗。所以我这段经文改成反问式,用来表达肯定的观点。即:如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丑狗;如果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是我对这段经文的理解,希望能帮助到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第五章(1)神奇的自然界:橡树竟然会联合起来故意制造饥荒?
《道德经》第五章【第一句】: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1、
所谓的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假狗。
祭祀时,被供奉于香案,受人膜拜;
祭祀后,被遗弃在野地,任人踩踏。
所以,万物在天地眼中,就像是刍狗,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切只是天理如此,命运使然。老子为什么h会这么说?
2、
有一个鹿与狼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
1906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了保护美丽可爱的白尾鹿,下令捕杀美国阿拉斯加州森林中的狼群。没想到,狼群灭绝后,鹿失去了天敌,开始大规模繁殖,数量直线飙升,几年之内就突破十万只。
十万只鹿每天浩浩荡荡地在森林里驰骋游荡,森林哪里招架得住?没多久就由于森林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爆发了一场大瘟疫。于是白尾鹿又开始大规模死亡,几年之后,只剩下四千只。
眼看着鹿群死气沉沉,濒临灭绝,总统罗斯福才如梦方醒。为了挽救这个悲剧,他不得不在白宫召开紧急会议,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四个字:
找回狼群!
多年以后,整个森林才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3、
所以,天地不是不仁,是不能仁。天地必须一视同仁,没有偏爱。
天地偏爱鹰,蛇就是受害者。
偏爱蛇,青蛙就是受害者。
偏爱青蛙,蚊子就是受害者。
偏爱蚊子,人类就是受害者。
再举一个有关人类社会的例子,在二十世纪中叶国际新闻有一篇报道:
有一位印度商人喜欢环游世界,在游历香港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秘密——华人喜欢吃田鸡(即青蛙)。
这不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吗?他觉得这是自己发财的机会。于是回到家乡一声号召,村民们纷纷放下锄头,去捕捉青蛙,他负责收购,最后再转卖到香港。当然,他作为“田鸡二手商”大赚了一笔。
但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
几个月后,当地青蛙基本绝迹,蚊子失去了天敌,自然一片沸腾,开始四处肆虐。整个村子的人都被疟疾侵害,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最终,当地政府不得不从外地雇来青蛙大军,才勉强平息了这场生态失衡的战争。
4、
所以天地的偏爱,就是破坏自然规律,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而所偏爱的物种,最终都会像被父母过分宠溺的孩子一样,终究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天地不仁,乃是大仁。
美国总统罗斯福就不懂这个道理,妄想通过消灭天敌的方式来插手自然生态,结果事与愿违。或许你会说,不一定非要消灭天敌啊,我只是单纯的投喂和帮助那些珍稀的动物总可以吧?答案是:
不可以!
早在几十年前,德国的一批环保人士已经用他们的“同情心”上演过一场生态灾难。他们曾经因为不忍心看野猪在忍饥挨饿,所以每年都会去一片森林里投放大量的饲料,尤其冬天,整个野猪群的食物有40%都来自人类的饲料,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
几年以后,野猪的数量越来越多,完全超出了森林的承载能力。它们吃完地上的各种果实,就开始啃树木的幼苗,这种“断子绝孙”式的觅食方式最终把森林屠戮殆尽,以至于“后继无树”,最终野猪也因为缺乏食物开始大规模死亡。
实际上,经过千万年的演化,森林本身早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生态系统,而德国的这一片原始森林更加“智能”,智能到什么程度呢?它为了保持生态平衡,竟然暗中操控山毛榉和橡树——每五年才结一次果,要知道其他地方的这两种树都是一年结一次果,为什么这个原始森林如此反常?其实原因很简单:
森林的目的是为了少结果实,每年饿死一部分野猪,从而控制其繁殖数量,所以才会让所有的山毛榉和橡树联合起来故意制造一场又一场的饥荒①。
你能想象这是大自然有预谋有计划的一种自动调节模式吗?其实中国古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阴符经》里有一句话说的特别精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②”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学家们至今还没弄明白这篇森林中的山毛榉和橡树为什么能用根须通过地下的真菌群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违背植物生长的普遍规律,只能在实验室里对自然的伟大表示惊叹和敬畏,然后给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自然界系统网络勉强起了一个生物学的名称叫:
“营养级联效应”③。
可惜,许多动物保护主义者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往往会无视大自然客观的“不仁规律”,一味追求个人主观上的“审美道德”,结果弄巧成拙,铸下了难以挽回的大错。
所以老子才会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参考资料】:
1、彼得•渥雷本《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第十章:蚯蚓如何操纵野猪》
2、《黄帝阴符经•下篇》
3、肖恩•卡罗尔《生命的法则•第三部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表达的是天地公平的观点。通俗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一种普遍的理解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另一种理解则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老子《道德经》第5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做一下注解:
天地不仁这个不,是没有的意思,类似的词比如:不才(没有才能)。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无以自见。
仁仁慈偏爱。不仁,不是不仁不义的意思,而是没有偏爱。
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无所偏爱。老子认为天道是无为的,也就是顺任自然的,而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也都依照自然的法则运行着。天地只是自然的存在,并不会对某些事物有所偏爱、对其它事物又有所厌弃。
刍(chú)狗:古时候祭祀用的草扎成的狗。人们把草做成刍狗时,对它没有什么偏爱或重视;祭祀完了就扔掉它,也不是厌恶它或轻视它。完全是自然而然,没有半点个人情感,主观意愿在里面。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天地对万物无所偏爱,而任其自然生成或毁灭。同样,圣人不仁,是指有道的圣人对百姓无所谓爱与不爱,而只是任其自然休养生息。
橐(tuó)籥(yuè):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就是一种风箱。
犹,如同、好象
屈:竭尽,穷尽。
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多言数穷:言,本意是政令举措。穷,困境。这句的意思是统治者政令频繁,只会加速败亡。
守中:中,通盅,也就是冲,就是第四章道冲的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也谈不上仁爱,更不会偏袒,它是客观公正的,任凭万物自生自灭,而不会妄加干预。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而不是妄加教导。天地之间,就像个风箱一样,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保持空虚,能量就可以无穷无尽,由于运动,使能量释放,宇宙万物形态因此发生改变。这一切,其实都是道在起作用。道的特性就是虚空,所以应该无为而无不为,不合乎规律的折腾只能使自己运气越来越差,不如保持虚静。
以万物为刍狗怎么理解
“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天地没有什么仁与不仁的,世间万物在它眼里都像草扎的狗,都一个样子。既然都一个样,哪还会差别对待呢是不是?所以在天地眼里,万物都是平等的。
“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原文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赏析:天地并不一定厚待于人类而轻薄了万物,只是人类予智自雄,自认为天地是为了人们而生长万物人,自称为万物之灵。其实,人们随时随地,都在伤害残杀万物。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说天地并没有自己立定一个仁爱万物的主观的天心而生万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归于还灭。假如从天地的立场,视万物与人类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暂时存在,终归还灭的“刍狗”而已。生而称“有”,灭而称“无”,平等齐观,何尝有分别,有偏爱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