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华严道教度假村是什么时候被佛教入侵的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11 14:05:00

Ready

很早的时候就听说临桂县保宁乡(现属五通镇)境内的华岩山是岭南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风景名山,传说山上的华岩洞因吕洞宾曾在此修炼乘白鹤飞天成仙,属于道教胜地,华岩内的石刻还是县政府的文物保护单位。县内有此名山早就想去看看,但一直未成行,今年“五一”节期间天气晴和,因新冠疫情紧张不宜远行正好就近到华岩一游。

从桂林到到华岩大约有38公里,在经五通镇义江上的大桥时,只见大桥北面的江洲上有座始建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的古塔,塔影倒映江中清晰可见,该塔因位于义江河畔浮洲之上而得名浮洲塔。相传浮洲是犀牛伏河而卧,遇洪水能浮,故曰浮洲。原塔高七层,青砖砌成,塔顶用银锡铸成。古塔几毁几建,2005年重建后的浮洲塔高九层,为红砖钢筋水泥结构,采用传统宝塔外形,均为黄色琉璃瓦,塔后有佛庵。看来五通宗教风气浓厚,还未到华岩山就看到寺庙了。

过桥后往南沿X109县道到伍家村叉西南方向走村道约2.5公里即到了华岩山。华岩在半山腰,有两条上山的路,一条是新修的水泥路,一条是石阶路。我穿过一个小亭子沿着石阶路登级而上,这时从华岩传出了大声的现代爱情歌曲在寂静的山间回荡,让人听了觉得有些别扭。在登山石阶路左侧山脚下有座红砖砌成炮楼般的圆塔,好奇的走过去看,原来是专门用来烧香、烧纸的焚烧炉。

华岩有两个上下排列的山洞,不一会就登上了下面这层山洞前的平台。迎面看见岩洞前一块挡岩石上雕刻着一尊肥头大耳、跌坐着的弥勒佛,左侧面雕刻的则是一尊正把头靠在膝盖上打瞌睡的佛陀,居然佛也觉得累,看来也不是法力无边,连自己都控制不了;岩石背面又有一尊站立着手柱九节钢鞭的武将。抬头看在岩洞的左上方雕刻着一尊坐着的佛像,右上方则是一幅竖长形的雕刻图,中间坐着一个大和尚,旁边是十一行排排坐的小和尚;右边山壁上雕刻的是一排呲牙裂齿、怒目圆瞪的金刚。细看这些石雕还算工艺细腻,颇有点艺术水准。

这个岩洞被一堵大约有人高的墙围了起来,只在左边山壁留下一个进洞的门,门额上悬着一块写有“地藏殿”的牌匾,进门就见岩底一块岩石上雕着个持锡杖的光头和尚坐在一只趴地的猛兽腰上,仔细一看从和尚左膝下方杵出一只似乎是手一样的东西,我有些纳闷难道裤裆里还藏着一个小孩?石雕前还有四个人在指指点点,不知在议论什么。我没有下去观摩,只站在门口的平台上看了一眼。

让人疑惑的是华岩明明是道教胜地,现在看到的却是佛教的东西,居然没有一丝道教的痕迹,难不成是五通(保宁)人傻傻分不清道教和佛教的区别?

怀着疑问我从地藏殿门出来后沿着水泥构筑的台阶向上层岩洞走去,看看上层的岩洞是否有道教的痕迹。走到拐角处立有一块华岩寺的简介牌,简介牌上说华岩寺原叫灵鹫寺,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建在华岩洞内,华岩的上层山洞叫紫霄洞,高出地面约40米,洞宽平均30米,宋代以来即为道教、佛教及旅游胜地,为义宁县(解放后并入临桂县)八景之一。清代建有吕仙楼,“文革”期间被毁。紫霄洞内尚存摩崖石刻十件、碑刻一件,年代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除当地人外还有柳州、龙胜、湖南、江西等各地香民不约而同地来进香拜谒,人数多达三、五万人,热闹非凡。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的成道日,人们来这里是为观音成道进香的,与道教没有任何关系。

也许只有紫霄洞里的灵鹫寺、吕仙楼遗址和摩崖石刻、碑刻才是道教的原物。于是沿着水泥台阶登上了紫霄洞前用水泥柱支撑的悬空平台,平台后建有两栋小楼,前面的是平房,平房的左边是寺庙主持等人的厨房和餐厅,右边一大间则是摆放观音菩萨的大殿。看来还是佛教的东西!

观音菩萨大殿后面是一栋二层小楼,一楼分隔成了三小间,中间小房上层安放着吕仙吹箫塑像和一个矮小的弥勒佛塑像,下面一层供台上摆放着一幅玻璃框着的藥王菩萨像,终于在这里看到了道教的痕迹,但佛教又来插了一脚。在吕仙吹箫塑像下的横梁上写有吕仙与华岩之缘的介绍,居然说华岩是观音施让出来给吕仙的,看来佛教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侵占了道教的场地心虚得很,不得不找个理由。至于还有传说吕洞宾拜在此处修炼的僧人为师,更是杜撰的鬼话。

这个吹箫的吕仙即为吕洞宾,号纯阳子,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祖师,钟、吕内丹派、三教合流思想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钟吕传道集》、《吕祖全书》、《吕祖说三世因果经》等。史称吕洞宾原名吕岩,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殁年不详,山西芮城人;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的孙子,其父吕让曾任海州刺史,自幼好读,淹博百家,但三举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吕洞宾又去长安应考,遇见上天仙使钟离权,钟离权让他做了一个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美梦,醒后方知功名利禄均为梦幻,遂大彻大悟,拜钟离权为师,赴终南山中修道,其后遍游山水,传道度人。唐宋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八仙”,是民间最著名、传说最多的一位八仙。

小楼后面即紫霄洞,洞口立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刻的《吕仙楼记》石碑一块,记述了建吕仙楼的来由。碑额还刻有吕仙原诗二首,其中右边的诗是:自别华岩四百年,于今诗迹尚依然。紫云洞境无人识,绿水桃花天外天。

过了碑刻就是岩洞,这个洞当然要比下面的洞大多了,洞里正在施工,仔细一看是观音的阶墀,居然鸠占鹊巢,把道教的大本营紫霄洞都全占了。观音阶墀前矗立着一块稍前倾的岩石,上半部有摩崖石刻,细看都是咏颂华岩景致的,左边是南宋方信孺于嘉定九年(1216年)游华岩的诗二首:

岩前绿水无人渡,洞裹碧桃花正开。东望蓬瀛三万里,等閒飞去等閒来。

跨鹤曾来不记年,洞中流水绿依然。 紫箫吹彻无人见,万里西风月满天。

方信孺(1177-1222年),莆田人,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历淮东转运判官、知真州,在桂林云峰寺也有他的题字。

寻遍了紫霄洞,这里除了摩崖石刻和在建的观音阶墀外没有看见灵鹫寺、吕仙楼的一丝遗址,看来道教胜地已经徒有虚名了,现在这里已经是佛教的胜地。

从南宋方信孺咏吕洞宾吹箫乘鹤成仙的诗刻内容看,这时的紫霄洞可能已经荒芜了,但与佛教没有关系,可以说这里最初始应该是由道家开辟出用于修道的地方,这与整个宋朝都是道教兴旺的背景相吻合。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祭拜天帝,崇尚山水自然,延年长寿,因此把风景秀丽的华岩作为修道之处是首选之地。再说南宋时期北方被金人侵占,只能大力开发还是荒蛮之地的广西,道教也随之传遍广西。

作为外来的佛教由于适合统治者所需,得到了历代王朝的保护和提倡,以致蓬勃发展,反客为主,成了中国人的主要信仰。现在的华岩之所以成了佛教的天下,应该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形成的,但佛教什么时候将道教的华岩变成了自己的领地就不可考了,只能说宋代还不是。

由于华岩已经被佛教占领,觉得索然无味,因此看完紫霄洞后就沿着新修的水泥路下山打道回府了。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