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就宗教问题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但是对于宗教的文化性却很少有人深刻探究,今天,哲学诗画就带领大家认识下,何为文化基督徒和文化穆斯林。
宗教学家鲁米说:“不要谈论夜,因为我们现在的日子没有夜。现代社会几乎把夜给取消了。对应的是,每种宗教都有爱,都有善,爱和善一直在人的内心,并无宗教派别之分。无论是清真寺、犹太会堂、佛教寺庙,还是基督教堂,承载着爱和善的都只是一个祭坛。世界上的宗教派别那么多,但无论哪个宗教教徒或教派都不能过分膨胀自己的宗教或国家,贬低其他宗教的尊严和信条,更不能偏离原有的宗教教义,忽视宗教的核心精神价值观。这些是我们宗教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所在,丧失了这些最基本的认识,我们就无法建立和形成自己的宗教文化。“
文化基督徒的定义——
文化基督徒,意指某人身处基督教文化圈(如欧美、西方、被基督统领后的国家或地域),但缺乏基督教信仰,又不愿以不信者自居的人。另外,当代中国有人认同基督教文明,但不接受基本信条,亦被称为文化基督徒,比如不去基督教堂礼拜,但是认同上帝说,经常阅读、颂读《圣经》,认同基督文化。这些都算是文化基督徒,它与挂名基督徒意思相似但并不完全等同。
“文化基督徒”更多的是把信仰视作一种理念形态,去追求理性的真理,在理性的范围内思考他们和基督的关系,考量他们和上帝之间的心灵对话。而在潜意识与价值观取向上也认同基督教,由此形成了进入到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基督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
文化穆斯林的定义——
文化穆斯林这一术语,最早由国内著名回族作家沙叶新提出并率先使用,指的是与生具来受家庭、所属族群和清真寺为核心的穆斯林社区宗教文化熏陶,即凡受伊斯兰教义、风俗等本原文化影响的人都可算作文化穆斯林范畴内。不论其所接受容纳宗教知识多寡,在文化与感情上,是深受伊斯兰教氛围影响下侵润和滋养的。
著名作家沙叶新先生在《我的回族文化基因》一书谈道,他童年所接受的回族的宗教文化的熏陶影响其一生,回族文化基因对于他之后文学作品创作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品质十分重要。
对于回民文化,他说:“我想我父母身上的精神品质与其说来自家庭的传统,不如说来自回族的血统。因为这是回族共有的,很多回民都和我父母一样,都具有这样的精神品质。我是回族,在我的血液中,也不可避免地溶入这样的精神血统和文化基因。我说我自己绝不是彰显自己,标榜自己,我只是以自己为例,来说明回族的文化基因对一个回族后裔、回族作家的深刻影响,我的优点和缺点、我的一切都来自这深刻影响。我要感谢民族文化精神对我的教育。我父亲多次对我说:‘不要忘掉回族的根本。’自我经历和所作所为证明我没忘掉,虽然我并非纯粹的穆斯林,但我是肯定是个文化穆斯林。”
教条和偏见对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普通民众与社会精英的区别——
教条或偏见经常左右人们的认知,而大一统一言堂式的“一元标准论”则几乎已化为“文化宗教基因”,长期禁锢着人们的思维视角。在一个人说了算的独断专制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很难做到民主和思想开明,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会太单一和独断,因此很难做到领域突破和思想创新。

宗教信仰对我们的人格形成和品质培养至关重要,这点在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巨大影响上即可看出。而在中国,伊斯兰文化和佛教文化使得更多的人,尤其是后者,在行为上自然产生了道德规避,表现为不偷不抢、不奸不骗、识善辨恶、和睦邻居、善待孤寡、孝敬父母,这些都要归功于宗教信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社会精英(并不局限于财富上,更多的是思想人格和社会担当上的精英)与宗教信仰者在很多方面都很不相同,由于他们大都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社会体验,因此能通过宗教经典或逻辑分析产生信的思想和不信的思想,并用此思想去指导自己,进行有利于自我的社会实践。宗教信仰对社会精英们的人格形成和品质培养不但能表现出普通民众所具有的一般层次和品质,还能让其升华到,更大的善恶观和大局观,并主动自觉为社会的公正建设服务,同时对暴政和专制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恶痛绝。普通信仰者对于社会中的邪恶事物,虽不能抵制,但也不会同流合污,而强者和社会精英则会把改变专制体制和暴政政府作为他们一生的奋斗目标。
宗教的现实和现世价值——
宗教伴随人类文明进程也在不停前行,然而随着宗教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能避免地制度化,陷入宗教教条化、教派林立的历史怪圈。我们每个人又都再次陷入了罪恶之身,现实中的我们并不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信仰宗教就会成为一个全新的人,如同一个新生儿。
世界中的假丑恶依然与真善美并存,大多人的痴迷者,仅仅是知道和认识,就像看见知识却不学习不践行,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泥潭和不改变的习性之中。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抑或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如果不能做到把宗教中的真理进行践行和改变,那其信仰的根基就会动摇,其所作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唯有践行和改变才是最佳的践行,通过“修身齐家”更好地做好自己!做人做事都合乎宗教精神的标准。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工作、学习两不误,在家在外都是社会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保持那种宠辱不惊、感恩顺命的积极人生态。如果信仰了宗教很多年,但自我精神和境界依然没有提高,素养和认识依然还是那么低级,那其他的一切都会落空!如若不去改变现实,今天和昨天还一样的话,我们已经是一个亏损的人。
人生的第一要务,在于认清世界,找到自我——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与真理泛滥的时代,个体人的理性思考和觉悟尤其重要。别人表述的世界未必是你所见的世界,世界总是以自我所能领会的样子呈现于你在场的境遇里。所以,萨特会说,他人可能就是你的地狱。我们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生之第一要务,在于认清这外界世界作为“骗子”的那一张“脸”。这是一位依然健在的清醒哲人所说的话,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好总结。在清醒且有社会担当的信仰者那里,现代社会是一个被装饰得十分好看的泥沼、人如果没有一点宗教般的超然的追求,陷入到泥沼的状况中去这是早晚的事,基本是毫无悬念的。
按照佛教的理解,这泥沼的本质就是肉身的欲望加上人心中某种无可救药的“无明”。可以这么理解,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一片“风景区”,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这些“风景区”划定区域,建立路标,指名方向。还要定期清除”景区“内的垃圾和污染,如果这个“风景区”被社会的烟雾或栏杆所遮挡、阻挡,我们未来的人格处境、生命要义就会很危险。
如何发现和规划好我们内心的“风景区”,如何正确的认清世界,找到自我,将是今后我们宗教文化的重中之重,也是启开宗教文化的最佳切入点。今天,就暂时分享到此,后续还会更新更多关于宗教文化的认识,希望哲粉们继续关注哲学诗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