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学经高僧留下的地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22 23:27:51

Ready

三塔寺,位于西城区西部,车公庄大街南侧,本名西域寺,因寺内建有三座塔,故民间俗称为三塔寺。它建于明朝宣德年间,是明代初年高僧智光上师荼毗(túpí,音途皮,意为火化)的地方。

智光,藏语名为“雅尔鼎•罗密克”,号无隐禅师,祖籍庆云(今山东省庆云县),俗姓王。智光年少时便辞别双亲,十五岁时在北京吉祥法云寺出家。他苦心修炼,加上本来就聪明灵慧,勤学好问,博览寺中大小经书,为日后钻研佛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元代末年,印度的“班迪达•桑噶实哩”大师来大都遨游,其中一段时间就居住在法云寺里。智光凭着这个便利条件,多次向大师请教、提问,使得班迪达大师对他极为欣赏,经常特意点拨,后成为班迪达大师的入室弟子,“传天竺声明记论受心印”。智光二十一岁时侍俸其师游于五台山,“得睹文殊妙相”,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

元朝灭亡后,智光和几位师兄弟前往南京朝拜明太祖朱元璋,得到了朱元璋的热情接待。朱元璋在与智光参禅佛法时,偶然得知智光原来是班迪达大师的弟子,于是便命智光将班迪达带来的佛经翻译成汉语,以便弘扬佛法,又下令修建了金陵钟山西天寺,供其居住。智光与他的弟子们在此历经数载,终于全部完成,且译成的经文词达理顺,通俗易懂,其中较知名的有《心经》、《仁王护国经》、《显密经义》、《大白繖盖经》等等,后广为传播。

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春天,智光为了更好地参证佛法,立志要循着唐代玄奘和尚的脚步,到西域取得佛教真经。恰逢此时的明朝政府,为保证政权稳固,对印度、尼泊尔等西域周边国家采取利用宗教加强沟通的政策,友好相处,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便是“用僧徒化导为善”,需要派有能力、有胆量、对明朝皇室忠诚的僧人出使西域。因此,智光的这一决定得到了明太祖的认可。

智光和他的高徒惠便,在印度各地参拜佛寺,走访有道高僧,搜求佛教经文,并与印度僧人交流思想,得到了同门的敬仰。在他回国之时,除珍贵的佛经外,还带回了一些乌思藏僧人,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佛教文化和政治经济的交流。

回国后不久,智光又再次出使西域,这一次影响更大,又有许多印度僧侣跟随而来。此时正值明成祖朱棣在位,对智光大为赞赏,感念他的劳苦功高,特地擢升为僧録左阐教。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封智光为大国师,令有司扩建大能仁寺,让他作主持。仁宗之子宣宗朱瞻基对智光和尚更为宠信,特封其为“西天佛子”(为喇嘛中的第二级)的法号,赏赐的物品,包括玉印、宝冠、金织袈裟、仪仗车马、法器等等,极尽华美,又为他专建了大觉寺以供其养老。

明代宣德十年(1435年),智光八十八岁,出家为僧已有七十三年。六月中旬染疾,向弟子们暗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弟子们请求他留一首偈赞,但智光却说:“大乘法门无法可说。”后禁不住弟子们态度诚恳地祈求,只得张口念道:“空空大觉中,永断去来踪;实体全无相,含虚寂照同。”说罢,便寂然而化。

明宣宗闻听噩耗后,亲笔写了一首赞词,歌颂智光的显耀功德,词曰:“托生东齐,习法西竺;立志坚刚,秉戒专笃;行讯毗尼,情彻般若;澄明自然,恬澹(tiándàn)潇洒;事我祖宗,越历四朝;使车万里,有绩有劳;摅(shū)沥精虔,敷陈秘妙;玉音褒扬,日星垂耀;寿康圆寂,智炳几先;灵消旷海,月皎中天!”

智光死后,“三日入龛,又三日掩龛,举体柔和,容貌如生”。在三塔寺进行火葬时,体内迸发出五色彩光,骨头都闪耀成为金色,舍利子多得用两只手都捧不过来。他的弟子把他的舍利分掉在各地建塔以作镇寺(塔)之宝。他的弟子大国师乌巴迪呢雅实哩在马家沟村旁建造了一座寺庙,名为西域寺,寺中建造了三座塔,均为覆钵式砖塔。到了清代,三塔寺中的三塔仅存其二,寺庙大部分已毁败,只剩下几间僧舍。在寺中西南角还有一座普同塔,形制和三塔不一样,也没有任何记载是何时由何人所建的。民国四年曾重修,占地面积约8亩,有殿房33间,泥质佛像12尊,泥质神像14尊。解放后拆除,现塔及寺庙均已无存,仅留下地名。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