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上)-005-十二生肖-大乘佛教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03 11:40:24

Ready

【感谢】

大藏经(上)课程文字底稿由群主【安端】提供。

文字校对由群主【安端】组织群友 双林居士、芦苇 、Edward、恒审、兰花草、云水遥、周志华、王惠增、朱珠、小占、方荟蕾、海阔天空、西陌、张晃晃、虞兮、贤墨、MAY、琥珀、小王姐姐倾情参与。

音频技术由群友Saṃsāra提供。

上一课我们讲——佛教前、后两期集结,后期集结的两次都是由法王主持的。阿育王在孔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举行了佛经的第三次大集结。第三次佛经集结,“三藏”的第三部分——“论藏”才真正成型,被整理出来。

带领佛教第四次结集的是贵霜王。贵霜王朝,其实是我们中国的甘肃人。《汉书·西域记(传)》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原住在我国敦煌和祁连山之间,有一个部落叫:小月氏。小月氏被匈奴打败之后,向西迁徙,击败了更西边的大夏国,占有了中亚的锡尔河及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对吧……打不过我们,打外人还是没问题的。然后,小月氏向南攻入今天的巴基斯坦和西北印,最终建立了地跨中亚和南亚的贵霜王朝,就是……后来我们史书说的大月氏,而这一地区就是佛教传播和兴盛的地区。强调一下啊!就叫月氏,没有“肉汁”这个音。

贵霜王朝的第三代帝王——迦腻色迦王,约公元128年到(公元)150年在位。迦腻色迦王崇信佛教,他决心效法阿育王,做传播护教的法王!对吧,阿育王使佛教走出印度,啊……这个迦腻色迦王准备让它走出世界……走向世界!他建造佛寺大塔,兴建石窟造像。

在贵霜王朝推动兴建佛教造像的过程里,他就启动了早期佛教“艺术三流”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支艺术流派——犍陀罗佛教艺术。犍陀罗佛教艺术也是我认为佛教艺术里最美的一支。

迦腻色迦王支持和举行了“佛教三藏”的第四次结集,就是——佛经第四次结集。佛经四次结集之后,“佛教三藏”典籍的形态就基本上完备了。

我们简单回顾了一下在“佛教通史”课和“简明印度史”课里讲过的——“佛教三藏”四次结集所形成的历史轮廓。我们回顾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指出未来——当佛经被结集之后,才有可能形成“大藏经”……就是“大藏经”形成的可能性才存在,对吧!你没有砖头,你怎么盖房子?只有砖头都做好了,盖房子的可能性才存在。

流传至今,规模宏大的“佛教三藏”典籍,其实它的形成,经历了更加复杂得多的历史过程……我们只是这么泛泛一讲,它实际过程比这复杂得多。大块儿上说——第一次结集形成了“佛教三藏”典籍的雏形;但是,第二次结集,我们讲——佛教就分为两派了:龙象派和大众派。那这样,“三藏”典籍肯定也会随之分为两派,对吧——你们既然人分成两派了,你们所宗的典籍也分成两派。所以,到了部派佛教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很长哦,这个时期五百年……佛经就开始了滚雪球儿——因为,每一个部派都要表明自己在僧团中的正统地位。

为什么要表明自己在僧团中的正统地位呢?因为它涉及到是谁“破僧”的问题啊!我是正统,那你从我这儿分裂出去,是你“破僧”——你“破和合僧”,不是我破。所以,大家都要强调自己是正统,呐,别人是分裂出去的那一部分。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部派佛教最重要的事,就是——造经。

“如是我闻”就是一面旗帜。部派佛教时期,佛教各派都在这面旗帜下,进行大规模地创作和发挥。我们在“哲学”里讲过,什么叫佛说?什么叫佛意?最后通过“三法印”的认证,“佛意”也视为“佛说”。那,部派佛教时期,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发挥佛意,各自整理创作属于自己部派的“三藏”典籍。

“佛说”最初的核心……“佛法”最初的核心是极小的——四谛、十二因缘。在部派时期,就发展成为了多达数千卷的佛学大海。

我们中国佛教史上,家喻户晓的一件事情是——唐僧西天取经。说——取回真经……说得好像我们中土没有真经,得靠他取回真经……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儿!这是吴承恩的发挥。

唐僧西天取经就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情,就是问一个数字——到底是“八识说”还是“九识说”?是地论派说的“阿赖耶识”创世?还是……这个摄论派的“净识”创世?到底是哪一“识”?“八识”还是“九识”?他要去问个数儿。

藏经(上)-005-十二生肖-大乘佛教

第二件事情,就是取回了实际属于各个部派的,整理出来的“三藏”——各部派自己的“佛说”。对吧,他取的那不叫“真经”,是部派时期,各部派自己做的“经”。

他取回来的经,在他自己写的《大唐西域记》里,就记载了玄奘携带回国的经论。你一看它那个目录你就知道他取回来了什么经【资料:大乘经22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或14)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密部经律论42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或12)部。总计657部,梵文共520箧】:

其中,大乘经224部、大乘论190部……那,这没问题……大乘的。

上座部经、律、论,14部……那,上座部没问题。这都是“说一切有部”的。

大众部……那,这就有点儿问题了——经、律、论15部……那,这前面的,实际大面儿上的都没问题,大乘经、大乘论,大众部、上座部……这都是前两次的结集的主要的“三藏”。

那,后面他取回来的经就有问题了——三弥底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密部经律论42部、说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梵520箧,共657部。等于唐僧去西天取经,取了六百多部,有一半儿是部派佛教时期各部派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发挥的佛意。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佛教三藏”典籍,就是……我们看到浩如烟海的佛经,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里,逐渐演绎、长期积累出来的。这就是前面我们讲的——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完备,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佛教的传播要依赖于它的载体——佛经的传播;那反过来,佛经传播了,它又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自我完备起来……嗯,所以才有这个……部派时期造的这么多佛经。

时间就走到了公元一世纪,对吧!佛教……佛灭后百年,是佛教的本初时代;又五百年,是部派时代……那就走到公元一世纪了。公元一世纪前后,大乘菩萨行者运动兴起,一种超越部派佛教思想的新思潮,席卷了整个佛教——“修个业”这个目标被摒弃了。修“个业”更要修“共业”的大乘运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佛教内生的需求应运而生。

我们在“思想史”里有一课,课的名字叫:大乘之路——为天下苍生而选择。佛教从小乘走向大乘,在这一课里我们讲过——这是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佛教内生需求推动的必然!我们必然要选择大乘——因为,本初佛教和部派佛教,它们的那个终极理想——个人解脱……不够广大、也不够普世。所以,我们最终要走向红尘众生。呐,部派和小乘时期的佛教思想,都被大乘贬斥为小乘。那“摩诃”就是“大”,“大”就是“好”;“小”就是“不好”。

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立宗经典——就是,立教经典——《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等,都在这一时期——公元前后,到一世纪……就是,公元前后到公元一世纪,先后问世。从“大若经”开始,“华严”啊、“法华”呀……但这些大乘经,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来的?学术界至今没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我们说——佛教分为四框架。在佛教神学的框架里,这些经怎么来的?都有明确的故事记载——有什么……龙树菩萨去龙宫啊、有去大雪山啊……这些经都有明确的来源故事记载。这是佛教神学体系里。

但在佛教历史体系里,就是……真正的学术体系里,大乘经到底是怎么问世的?怎么来的?没有结果!日本学者小野玄妙说:了解大乘经典之成立,成立之史实,恐已完全无望。这小野玄妙是修“日本大藏经”的那个……泰山北斗啊!就,能修词典的那种泰山北斗……他自己的意思就是说——大乘经到底怎么来的?这事儿我们不可能知道了。

我们中国的泰山北斗是吕澂老师。他在《印度佛教源流略讲》里说啊——与大乘更为接近的,是大众系……那就是分裂的大众部……如,还有南方方广部,又名“大空宗”,也是其中之一……那就是上座部的一支——大空宗。

现在,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是——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来源,是第一次大分裂之后,那次“大会诵”集结的,就是……大众部某些派别的学说,以及上座部的一个分支——就是,吕澂老师说的“大空宗”,又叫“分别说”部。那大乘思想是由这两支来的。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它们几乎是同时传入中国的,我们在译经家讲的时候——先讲安世高,再讲支娄迦谶,前后差的时间不多——大、小乘思想由这两位译经家同时带到中国。

佛教最初的学说,在印度叫作“九分教”嘛——就是九种分类,然后,形成“阿含藏”。它以“九分教”的形式传入中国,但是,中国人接受的是大乘思潮——“九分教”在大乘思潮的影响和改造下,在我国佛学史的文献上,被称为“十二分教”。换句话说,印度管佛陀的“最初说”叫“九分说”……“ 九分教”;到了中国,我们就叫“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就是佛陀的原说。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