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又称观音或观自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最早出现于后汉支耀翻译的《成具光明定意经》,至后秦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 观音信仰即在中国兴起,并在民间广泛流传,观音菩萨的画像也随之诞生。至唐代,观音信仰的发展极其兴盛,大量的观音像开始涌现,并随着求法的留学僧们流传到周边地区和国家。
十一面观音 坐像
“十一面观音像”是依《十一面神咒心经》中所描述的观音姿态所绘。十一面观音为六观音之一,又名大光普照观音,为修罗道教主,主管救拔修罗道众生。十一面观音既象征十一亿的诸佛,也象征菩萨的神通法力、菩萨的十地修行法。
图中的观音菩萨面相丰圆,浓发覆肩,身躯微侧,姿势舒缓。右手垂膝前,呈与愿印,左手持水瓶,内有红莲,两手俱佩戴数珠。顶上有三面菩萨面,见善众生而生慈心,大慈与乐;三面瞋怒面,见恶众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三面白牙上出相,见净业者,发希有赞,劝进佛道;一面大笑面,见善恶杂秽众生而生怪笑,改恶向道;顶上一面作佛面,共十一面。其十一面各戴宝冠,宝冠中各有阿弥陀佛。
此幅观音图精美传神,于细节处展现出四明佛画技艺的独特魅力。图中十一面观音腰束的长裙,以及冠上垂下的缯带,色泽淡雅、轻薄。对菩萨面容、躯体的晕染,更是白中透粉,描绘出观音菩萨面相的莹洁之美与心境的洁净之美。观音菩萨舒缓自然的坐姿,表现了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之境;微侧的身躯具有动态美,又充分体现出观音菩萨随时随地“观其音声,令得解脱;若有所求,亦皆令得”,消灾解厄,救度有情的慈悲之心。
十一面观音 立像
石灰石雕刻 十一面观音立像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
规格:117.7 x 27.9 cm
这尊十一面观音造像是长安三年(703)由唐朝管理全国僧众事务的最高僧官——德感法师,领导大臣等为武则天皇帝建长安光宅寺七宝台时所造的佛像雕刻群中的一尊。光宅寺的遗址早已消失,七宝台也无迹可寻,目前所知仍有卅五件石刻留存世间,其中遗留有七件造型相似的十一面观音立像,现在看到的就是这七尊观音造像之一。作为盛唐时期皇家雕刻作品的典型代表,这尊从中国长安七宝台造像中流落至美国的宝庆寺石佛群十一面观音立像,是十分珍贵的唐代石刻雕塑珍品。
十一面观音坐像 原图
绢本着色 纵169.0cm 横90.0cm
平安时代 12世纪
(原图收藏于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
附: 六观音
六观音指教化六道之六种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故于六道之中化现不同形像施以救度。六观音与六道的对应关系:千手观音(大悲观音)救度地狱道众生、圣观音(大慈观音)救度饿鬼道众生、马头观音(狮子无畏观音)救度畜生道众生、十一面观音(大光普照观音)救度修罗道众生、准提观音(天人丈夫观音)救度人道众生、如意轮观音(大梵深远观音)救度天道众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