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在印度的时候,不但是一个男性的角色,而且还很有男子汉气概,在《华严经》中,就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的经文。来自于印度的观音菩萨像,可是有着三缕小胡须的。
比如说这幅画像:
或者是这尊塑像:
当观音菩萨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慢慢地失去了那三缕令人销魂的小胡子,变成了女性的形象:
不光是在佛像中,就连文学作品,比如说《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也妥妥地变成了一个女性的形象。当聆听如来佛祖讲经说法的时候,观音菩萨是这个样子的:
“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叠盘龙警,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城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五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
当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去帮助降妖伏魔的时候,观音菩萨是这个样子的:
“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缨络。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
此时的观音菩萨,已经完全成了一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大美人了。难怪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夸奖一个小姑娘长得“天然妙目,正大仙容”的时候,会言简意赅地说:这个女孩子长得像观音菩萨。
小说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孙悟空在腹诽观音菩萨的时候,暗地里骂了她一句“该她一世无夫”。观音菩萨在这里,俨然成为了一个永远也嫁不出去的中年妇女形象。
印度的“勇猛丈夫”到了中国之后,为什么会慢慢地女性化了呢?
佛教中缺少一个女性的佛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提起印度来,他们除了存在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以外,还有着严重的男尊女卑传统,而且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少的进步。佛教中无论是佛,还是菩萨、明王,他们都是经过修行后的神明,是绝对不会出现女性形象的。
中国就不同了,虽然我们以前也是男尊女卑,但比起印度来可要进步得多。就拿我们土生土长的道教来说吧,不但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这样的男性神仙,还有嫦娥、何仙姑,以及王母娘娘等这些女性神仙的存在。
王母娘娘或者是东华帝君的夫人,或者是玉皇大帝的皇后,或者她只是一个单独的存在,但无论如何,王母娘娘都是道教女性神仙中的最高领导。王母娘娘的法力也是很大的,为了阻断织女和牛郎的爱情,她用玉簪在空中一划,就划出了一条宽广无垠的银河。王母娘娘在道教中的地位与能力,可是不容小觑的。
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期开始全国性的传播,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这个时候,道教早已在我国深入人心了,佛教要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想要吸引住数量巨大的女性信徒,就应该有一个女性形象的菩萨。
如果没有的话,那就给它改造出一个来,比如说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素来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的美誉,而慈祥、同情、和气、善良这些美德,由一个女性形象来代表显然是更加合适的。所以人们选择了将观音菩萨女性化,让她成为了社会地位低下,甚至是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女性信众崇拜的偶像。
武则天是弥勒佛的化身,为观音菩萨的女性化扫平了障碍
历史上最早将观音菩萨女性化的记载,是在《北齐书》中。书中说有一个病得气息奄奄的人,在神思恍惚之中,他看到“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
大量出现女性化的观音菩萨,是从我国唐代的中后期开始的,而这与女皇帝武则天有着很大的关系。
武则天自幼受到家庭的影响,笃信佛教,入宫后还在感业寺做过四年的尼姑。后来,武则天成了唐高宗的宸妃,不久就开始“垂帘听政”,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了。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达七年之久,最后终于废掉唐而改国号为周,自立为皇帝了。由一个女人来执掌皇权,这可是太惊世骇俗了,武则天一定要先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
儒家历来讲究的是男尊女卑,如果一大家子由一个女人来当家的话,那简直就是胡闹,更不用说整个的大唐帝国了。“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武则天的行径在儒家那里,肯定是得不到任何支持的。
道家更是不用提了,李氏王朝刚建立的时候,本着“君权神授”的精神,罔顾自己的鲜卑血统,把道家的道祖老子——李耳认作自己的祖先,反正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道家对李唐王朝也毫不含糊,在武则天觊觎李唐皇权,开始垂帘听政的时候,老子就曾经“显圣”,命人告诉武则天:“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谮也”。
既然在儒家和道家那里都得不到支持,武则天只好把目光放到自己最熟悉的佛教上了。她暗地里授意和尚,让他们杜撰了一份《大云经疏》送了上来。在这部书里,武则天“乃弥勒佛下生”,不但现在要取代李家,做天下的女皇,将来还要继续做佛呢!
原先的弥勒佛像都是男人的形象,到了武则天时代,弥勒佛就变成了面部圆润,眉毛修长,眼光慈祥的女性容貌了。弥勒佛在皇权的操作下都能成为女性了,那观音菩萨在民间的女性化,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了。
观音菩萨女性化之后,获得了更多的技能
佛教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法力最高的是如来佛祖,而知名度、受民众喜爱程度最高的,还得说是观音菩萨。人们在将观音菩萨女性化之后,还赋予了她更多的技能,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与安慰。
传宗接代,可是传统中国人一生中的大事,可总会有一些夫妻不能有自己的孩子。这时候,人们都是把罪责怪在女人们的身上,而女人们却又无法辩解,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祈求神灵那里。道教中有主管生育的送子娘娘,那佛教的信徒们怎么办呢?
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观音菩萨的新形象——送子观音,希望能够拜一拜她,为自己带来好孕。
观音菩萨住在南海的普陀山上,她要去拯救众生的时候,是得要渡海才行的。所以,观音菩萨还会顺道保佑其它的船只也能够平安归来,就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信奉的海神妈祖一样。这样一来,人们就又创造了一个渡海观音的形象,并且亲切地称她为观音妈祖。
有个地方的人们不信奉佛法,作恶多端,眼看就要被上天灭绝了。观音菩萨知道后不忍心,就化作一个挎着鱼篮卖鱼的美女来到那个地方,当地的恶人们纷纷想要娶她为妻。
这个美女就说了,谁能够一夜之间背下佛经《普门品》,她就嫁给他,结果背下来的人太多了。美女只好又加上了第二部佛经《金刚经》,可背下来的人还是不少。最后,美女加上了第三部佛经《法华经》,这次就只有马二郎一个人做到了。
美女信守诺言嫁给了马二郎,但她在过门的当天就因病“去世”了。这个地方的人因为感悟到了佛法的力量,从而弃恶从善,存活下来了。女性化的观音菩萨,就连启迪大众、拯救众生,都是这么的温和有趣。从此,人间又多了一个马郎妇观音,又叫做鱼篮观音的新形象。
无论什么样的宗教,来到中国以后,都会被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加以改造、创新。没有什么教条是不能通融一下的,也绝不会出现宗教上的大冲突,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一团和气”。或许,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比较强,生命力比较旺盛的一个原因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