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博物馆的版画藏品中,有一张文殊师利菩萨像版画,民国时期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1949年以前入藏,国家一级文物。这张版画在1952年经杨仁恺、于世杰两位先生的鉴定,时代明确为五代,当时定为“特级”品。
版画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美术门类,无论是雕版版画、活版版画,还是彩色套印版画在历史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版画起源很早,最初的兴起同佛教的传播关系密切。据史料记载,版画在初唐时即已出现,实际的起源时间可能更早。现存最早的版画是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二年(公元757 年)”梵文《陀罗尼经咒图》中的六臂菩萨像,而现存最早的有明确年款的版画是“咸通九年(公元868 年)”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晚唐版画在甘肃、新疆偶有发现。五代版画在西北和吴越地区都有发现,尤以西北敦煌所出版刻最为精美,数量也最丰富。
这张文殊师利菩萨像为雕版印刷,高28.1 厘米,宽19.厘米,四周双边,上下分栏,纸地稍破乱,有多处裂痕,字迹模糊,多字无法识读。上图下文。主尊文殊师利菩萨神态安详,头戴宝冠,身着天衣,手持长柄如意,身后圆光上下重叠,光涛正炽,霞光飞彩,半结跏趺坐于狮背上。坐狮足踏莲花,乘云自天而降,转头直视左前方。左侧驭狮者为胡人形象,戴软角幞头,身着及膝衣,足登皮靴。右侧画供养童子,半裸上身,合掌躬拜,与驭狮者相向而立。图右榜题“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图左榜题“普劝志心供养受持”,图下13 行发愿文:“此五台山中文殊师利大圣真仪变/现多般威灵叵测久成正觉不/舍大悲隐法界身示天人相与万/菩萨住清凉山摄化有缘利益弘/广思惟忆念增长吉祥礼敬称扬/能满诸愿普劝四众供养归依当/来同证菩提妙果/文殊师利童真菩萨五字心真言/阿上啰跛左曩/文殊师利大威德法宝藏心陀罗尼/唵引阿味啰吽引佉左洛/对此像前随分供养冥心一境专/注课持回施有情同归常乐”。
文殊师利菩萨,即文殊菩萨,也写成文殊尸利、曼殊尸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或略作文殊、濡首、溥首,或译成妙吉祥、妙德,也称妙音,又名文殊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师利童真、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孺童文殊菩萨等等,其中以文殊师利菩萨的称谓最为世人所熟悉。这些是文殊菩萨在显教中的名字,在密教中,又称为吉祥金刚、般若金刚等。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位于诸菩萨的上首,主司智慧,地位尊崇显赫,影响深广久远,相传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自文殊信仰伴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文殊造像在中国产生并经历了一段旺盛的成长时期。一般而言,这时期文殊通常为侧面像,多与普贤并列出现,由昆仑奴牵引狮子。到了晚唐至五代时期,在敦煌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文殊造像组合形式,即所谓的“新样文殊”:文殊由侧面变成正面像;以独尊出现,不再与普贤对称出现;昆仑奴变成于阗王,这点是最为重要的变化。学者们认为,新样文殊的出现很大部分是受到“文殊变”或文殊赴会图中文殊造像的影响。“变”即为“经变”,表现的是经典内容,即文殊骑狮赴会的场景,反映的是《华严经》中的内容。新样文殊的发现与敦煌莫高窟220 窟甬道复壁的发现密不可分。1975 年10 月,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敦煌莫高窟220 窟的重层甬道进行了一次整体搬迁,底层唐代壁画完好地暴露出来。其甬道北壁东侧画“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一身,西侧为“南无救苦观世音菩萨”一身,其中间为骑狮文殊菩萨及其眷属,左上方有一榜题:“普劝受持供养,大圣感得于阗……国王于……时”,画面下方为14 行墨书。根据题记可知该壁画作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 年),为当时敦煌天文历法学家翟奉达出资所绘。随后在敦煌又陆续发现了多处类似的文殊造像组合。如与220 窟同为五代时期的第100 窟有着明确的纪年,它是五代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和夫人回鹘公主所开凿的大型的功德窟。在敦煌藏经洞所藏的版画中,也有类似的样式存在,其造型与220 窟基本一致,只是少了华盖,左右两边的题记变为“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和“普劝志心供养受持”,下面也有一段发愿文。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此张文殊师利菩萨像版画是典型的五代时期新样文殊像中的一种。敦煌藏经洞的新样文殊版画数量原本应该不少,但随着那场浩劫散佚世界各地。从目前公开发表的情况看,同辽博为同一底版的文殊师利菩萨像版画全世界存世50 余张,大多收藏在法国国立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博物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机构,国内仅有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机构仅藏少数几张,足显辽博本之珍贵。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点滴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点滴拍卖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拍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