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 冬季参观云居寺

冬季参观云居寺

2022-05-06 23:17:50来源:互联网小编

这是再访云居寺了,上一次是五年前,自此以后云居寺的经书缠绕在我脑海,以至于我每说起房山山石之风流,就是云居奇经。朋友们没有感知是无法响应的。

这次是数九严冬,带着父母专程前往云居寺,地图上笔直的周张路,却是穿行于绵延的山脉。习惯于南方的润湿,冬日领略到北国山木萧瑟,杳无人烟的意趣。

又一次深山寻古寺,云海觅残塔。

云居寺始建于隋。在上世纪40年代日军炮火轰炸中,主体建筑全部毁坏,剩下一座山门,孤零零挺立43年。“山门不倒,寺必重修”,方圆百姓都这么说。终于迎来这一天,80年代在佛教协会的倡导下,具体应是在胡耀邦书记的关心下云居寺终于重修。

房山是产石头的,现在寺庙的建筑全部崭新,那块满目沧桑布满弹痕的山门嵌在正中,额匾“云居寺”为赵朴初书写。

寺庙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当日,门口无水,山上无木。

进门一个威武的牌坊,说它威武,是感觉那四柱七楼的木牌坊几乎扑面而来,雕梁画栋色彩明丽,苍劲俊秀的大字“千年古刹”,仍是朴初先生所题。

第一殿,毗庐殿,殿里平平,无甚可看,殿后无门,不能从殿内穿过。出来绕到后面,是一堵石墙,拾阶而上。

第二殿,释迦殿,即是大雄宝殿,里面供奉明代的紫铜佛祖像。感觉一般,出门,院里有两个僧人在慢走,天气太过寒冷。殿后无门,不能穿殿而过。出来绕到后面,还是一堵石墙,拾阶而上。

第三殿,药师殿,仍无明星登场,殿后无门。出来绕到后面,仍是一堵石墙,再拾阶而上。

三殿过去,再普通不过的寺庙了,我还是给爸妈打气,宝物我们还没看到。实际上我也有些担心,这寺庙缠绕我长久的经书是否还能引起别人的共鸣。

但三上台阶后,已感觉寺庙的气势不凡。

跨进院门,是嘉庆御碑。门边有关于这块石碑的典故。在 1942 年战火之中,御碑在日军炮弹中幸存,但是一弹轰坏了“雲”字的云字,却像变成一块真正的云托起那片雨。

嘉庆墨宝碑,为正方形状,碑下无龟趺,建碑亭,置于院落进门之处。嘉庆也是一游云居寺,再游云居寺。两次游历留下宝墨刻于此碑前后。

我们看到那著名的“雲”字,既有痛日本鬼子之野蛮,也感叹嘉庆的字写得漂亮,甚有云雨之意之浮想。

第四殿,为弥陀殿。殿里匆匆拜过,知道肯定也无门可穿过。

走进左边的“龙藏木经”馆。进门,木香扑鼻而来,门口正中一块红木上书金色“龙藏”两个大字,墙壁后一排与屋顶同高的木制玻璃柜,里面装着满满的“木刻经书”,清代龙藏木经板,宝物终于出现了。有解说员上来讲解,大致是“这些经书刻于云居寺,先存于故宫,再存放于智化寺,…,最后归放回云居寺……木质优美”。绕室一周,香气温馨浑然不去,不知是门口那块红木散发的香味,还是壁上木经之神力。我们看到锩刻石经的倡导和首刻者——寺庙始祖静琬大师楷书《金刚经》经书拓片。

殿里有几个工作人员用真经木板,演示印刷。我们现场求经两张,保佑一切。

走进右边“舌血真经”馆,这是几年来最让我忘不了之处,一个执着的和尚,刺破舌头,以血写经书。听起名字来吓人,有点像“九阴真经”,说起来也吓人,像“铁血丹心”,想起来更吓人,两腿发软,那得用多少血啊。

“舌血真经”馆里,讲述明代(崇祯十三年 1640 年)祖慧师傅刺破舌尖,滴血为墨,写就《大方广佛华严经》80 卷,长达 60 万字的故事。馆正中蜡像,是祖慧师傅挑灯写经的场景。瞻仰了橱窗里陈列的经书原件。朱红色的字迹,像是在默默地呼唤你,鲜活地告诉你,那是在无比坚定的信仰支撑下的一种敬业、一种忘我、一种奉献,字字是血,满篇是情啊!

寒冷的北京,这个幽静冷清的寺庙,院里一个僧人寞默地统着手转圈,院外一佛塔从檐上耸出。深山藏古寺,内敛含蓄,托体同天阿,建筑和自然天人合一。此时此景,恰如其分。

绕弥陀殿殿后,终还是石墙,拾阶而上。

进入最后一座殿。一排房连在一起,中间是大悲殿,右边是藏经楼,左边是舍利馆。

云居寺的佛肉舍利和法门寺的佛指、八大处的佛牙,同称为国内的三处佛祖之宝,与法门寺名扬海外相比,北京这两处的佛宝较为低调。云居寺的舍利为 1300 年前静琬大师安置在对面石经山雷音洞里,现供奉在殿内正中金塔内,两颗赤色肉舍利(据说为天开寺舍利,佛原物存首都博物馆)。从这里又学到一点知识“红舍利即肉,白舍利即骨,黑舍利即发”,此舍利为肉舍利,发掘时外有金棺银椁,分外神圣,并且适逢很多年,舍利还自发光,光芒照耀四周,我们看到墙上挂有舍利发光的照片。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以山门殿—左右钟楼和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为线,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前呼后应、气韵生动。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和谐宁静。

云居寺就是标版,但是它非一般寺庙是平面的,它从低往高,迤俪向上,节节升高,它是整体的、规范的、一丝不苟的。

院落里,又看见了无处不浮现的塔尖,禁不住疾步寻塔而去。

美丽的北塔是云居寺的标志性建筑,穿过苍翠竹林小道,来到塔院。

北塔气势宏伟,造型独特,这座塔一塔跨两朝,基座建于隋朝,塔身则是辽朝所建,为何经历这么长时空?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塔下部的基座上,每块佛砖上都刻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的偈子。

看这塔,是在看时间,看穿越。

我的镜头下,留下了伴在塔旁的枯藤老树昏鸦的窝。

北塔四周角上,是四座方形小塔,呵!唐塔。游记不得不长啊,不说清楚对不起人。全国现存唐塔不过百座,北京有8座半,全在房山,对面石经山2座半,5座在云居寺,这里就有4座。这四座塔都有明确的建造时间,重檐七层,七级浮屠塔。

北塔的北面还有三座清代主持塔,称三公塔。

北塔基座这个“可喜”的力士,每次来我都要摸它。

塔院里还有几通古碑。一通是“千佛碑”,隋碑,一般的碑“题记”都在碑的上部,这座碑的“题记”则在碑的正中间,四周刻有千尊佛像,现已毁坏,只看见依稀的形状和孔。

另一通是“白话圣旨碑”,元碑,此碑奇妙处在于,内容刻的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一道圣旨;另外它是用白话写成,这在古碑中是不多见的;再有就是,纪年用的不是一般的年号,而是十二生肖,非常独特。

云居寺,南北双塔对峙。北塔看了,就去找遥相呼应的南塔。

南塔,原称藏经塔,顾名思义,地下有藏经的地方。南塔已炸毁,这是现在新建的密檐塔。

南塔旁边有一座小塔,就是“压经塔”,在它的下面就是著名石经地藏,发掘于 50 年代,“南塔倒塌后,塔里的《石经寺释迦佛舍利塔记》记载,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专家们据此,找到了石经地穴。地穴南北长19米,东西宽10 米,深5米;经版分六层、二十一列存放,沉睡了840年的石经重现人间,在文物界、佛教界引起了极大轰动,被列为五十年代我国文物的重大发现之一”。云居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留预备清单,主要是石经的绝世价值。“1999年7月在这里重建恒温恒湿的石经地宫,将一万多块珍贵石经按原来顺序移入地宫。并于1999年9月9日时9分9秒举行了盛大的入藏仪式”称之为回藏。

上一次来,没有看到石经,今天终于一睹容光。隔着密封的玻璃窗,看到码放有序的石经,每块石板之间都用纸隔开,一块块石板,上万块石板,刻着一个一个字,字字锱铢。

看仔细了,碑上刻的文字就像人在修行瑜伽。哈哈!我妄语了。修习的人知道那是什么。

南塔后面的高台上还有一座塔,是“开山琬公塔”。今天这些稀世石经珍宝,都是塔主人静琬大师的功德。

房山石经刻经1122部,3572卷,刻成经版14278块,总字数达3500万字之多。云居寺这里地宫埋藏经版10611块,寺外对面石经山上开凿藏经洞9个,藏石经版4559块。“那九洞中,第五洞雷音洞,就是原供奉佛舍利的,该洞是开放的,其余八个洞都用石门把石经封藏”。

从这里远眺对面的石经山,在苍茫的天色中看不清那些神秘的洞穴,只能想象雷音洞里,静琬大师指挥一块块搬运石经,安放佛祖舍利。神秘的石经山啊,只能下一次再来瞻仰了。

云居寺,风霜销蚀它的肌容,战火夷平它的轮廓,在荒山之中,遗落几座伤痕累累的佛塔,散仆遗址上各个历史时期的残破文物,但是那藏于洞中不朽的经书,穿透历史的时空,熠熠闪光。

最后不忘写的,在寺庙的斋堂吃到了云居素食。素鸡、素鱼、素虾、还有“云居一指禅”,形状和口味居然跟烧烤红肠一模一样,感叹啊!你看看这只鸡,就像要从我的纸上一跃而起了。

离开时,爸还要回去看一眼那“舌血真经”,是啊,每个人到这里都会为之震撼。两千多年来佛教信徒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佛教三宝的无比虔诚,自古就传有“刺血为墨、剥肤为纸、燃指为灯”的说法,舌血真经的发现,就是有力的印证。

千年风雨兼程,经书长存、精神长存。

诗人有一句话“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想到这里不禁点头,真是千年不变的石头,而人生是短暂的。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应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邮箱:rygoingup@163.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鲁ICP备150026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