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6 23:15:25来源:互联网小编
介于北京朝陽门与建国门之间,距离东二环路约200米的东城区禄米仓胡同内,有一处不起眼的红墙黑瓦寺院——智化寺。在同事的力荐下,我三次拜访了此寺,为之赞叹,赞叹其古建精湛,赞叹其艺术绝美,又赞叹其古乐之传奇。
智化寺现为北京文博交流馆,建成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坐北朝南,是明英宗宠信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的家庙。繁盛时占地约有2万平方米,前后五进殿宇,分东、中、西三路,为皇城东部一处显赫的大型寺院。目前仅有中路建筑保存完整,南北进深近278.8米,东西最宽44.5米,占地仅存1万余平方米,在其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现共四进殿宇,依次分布为山门、智化门、智化殿、如来殿(又称万佛阁)、大悲堂等。
1智化寺山门和沧桑感的门额。
初次来智化寺时,不能完全理解“智化寺”名字的寓意,第二次参观时听智化寺管理人员解释,“智”指佛所特有的智慧,“智化”即以佛智度化众生之意。佛教认为,在见道以前尽管也有多种佛教修习,但尚未获得认识上的根本转变,仍属世间智慧,故名“有漏智”。而进入见道以后,经断惑、证理所得为“无漏智”,即断除了凡夫往来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证得佛教“真理”的智慧。
2民国时期智化寺平面图。
3去往智化寺路上的标识牌。
智化寺不但名字寓意深而且还堪称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同时又是一处汇集古乐、造像、雕刻、彩绘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因此,1961年智化寺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次到智化寺,犹如走在空明澄净之地,洗去了城市的嘈杂,到山门前便要反复拍摄那份沧桑感的门额。智化寺山门低于路面将近1米,规制质朴,看似普通的小庙,但是山门门额上的“敕赐智化寺”几个大字中的“敕赐”二字,让人不禁遐想这山门里会不会有什么特殊的宝藏呢?
智化寺的山门为砖石建筑,单檐歇山黑琉璃瓦顶,门额上嵌有汉白玉匾,匾心阳刻有明英宗的御笔题字“敕赐智化寺”;两侧阴刻小字数行,东侧为“正统九年正月初九日奉旨敕建”,西侧为“万历五年三月三曰司礼监管监事兼掌内府供用库印提督礼仪房太监郑真等重修”。据《明史》记载,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曾置铁牌于宫门,高约三尺,上铸:“内官不得预朝政,预者斩。”王振见后命人摘去铁牌。随后,他在京城为自己建造了一所豪华的宅第,殿堂高大,装饰豪华,佛像及各种法器一应俱全,可谓“建智化寺,穷极土木”。
智化寺在当时除了奢华外,它的工期也是让人惊叹的,据记载其“盖始于正统九年正月初九日,而落成于是年三月初一日”,竟然只用了不到两个月。为什么建造时间这么短呢?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清代的《天咫偶闻》认为智化寺是王振舍宅而建,黄云眉《明史考证》也持同样的看法。近代的朱启钤(字桂辛)先生颇疑王振改旧第为寺,借建寺之名,另营新宅,记中所云,乃故弄虚玄,为避免言官弹举耳。著名的古建专家刘敦桢先生给出的解释是,怀疑碑文所记开工、竣工年月,未必与事实符合。其实,从王振本传“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的行文记载推测,他建宅第、建寺院应该是统一规划。寺院早已规划完毕,而且宅第竣工后接着修建寺院,建筑材料也应该早已准备充足。因此修建寺院的过程只是纯粹的施工过程,这就大大缩短了工期。而且,王振当时是“呼风唤雨”的人物,修建寺院所需的人员、材料自会源源不断的。不过,王振还修建过其它的寺院,可借此进行推断:“初,王振佞佛,请帝岁一度僧。其所修大兴隆寺,日役万人,糜帑数十万,闳丽冠京都。”王振修建大兴隆寺之时,就“日役万人”,对于自己的家庙自然会更加不遗余力,施工的速度自然不能以常理推测了。
无论是何种原因智化寺被建造如此之快,对于现在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来说,在这里都有种难得寻觅的空净情怀。
4敕赐智化禅寺之记碑。
5智化寺铜钟的双头蒲牢钟钮。
6第一进院东侧的钟楼。
跨过山门,位于第一进院中轴线上的便是智化门,于是就选择先进去瞧瞧究竟。智化门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天王殿,里面原设佛座,前供弥勒,后置韦驮,左右二厢以木栏区隔,前部哼哈二将分列东西,后部塑四大天王像。目前这些神像、佛座已毁损,现在此处用数字屏作为智化寺的历史沿革的陈列。在智化门前有两通石碑,刻有“敕赐智化禅寺之记碑”和“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两碑的造型和镌刻非常精细,特别之处便是赑屃尾和身之间的镂空,足可以看出雕刻的细致生动,这种形制在其他地方也是非常少见的。
1智化门西侧的鼓楼。
2铜钟位于钟楼二层,暂不对外,但可聆听悠扬的钟声。
3钟楼内展示的智化寺模型。
从智化门出来后,用手机广角拍摄第一进院的全景,便可清晰见智化门东西对称而立的钟楼和鼓楼。鼓楼与钟楼的外形基本相同,长宽均为7.5米,高10米。两楼均为上下两层,下层为甃(zhòu,用砖砌)以砖壁,上层为木制障日板壁。最突出之处在于下层角科之坐斗,其阔度比普通坐斗大一倍,看上去好像一个柱子上并列了两具坐斗。因为钟鼓楼的规模不大,这样的做法既增加了角科昂拱的载重力,又不至于多设一个坐斗而使下檐伸出过长,影响上下两层的比例。
4圖中解释道:智化殿内的龙纹大鼓,采用的是沥粉贴金的工艺制作,此鼓为复制的,虽规格比原物小,但图案和装饰技法均一致。
5智化殿内的三世佛。
忽然传来东侧钟楼的清越钟声。在古代,钟、鼓也作为计时工具,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极有规律,北京的钟鼓楼就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钟、鼓进入寺院,早晨先敲钟后击鼓,晚上先击鼓后敲钟,早晚报时,规范寺院僧人的起居。智化寺原本有三口大钟,钟楼二层正中悬挂明正统九年铸造的大铜钟,是时间最早、铭文最多、工艺最精湛的一口。钟高1.69米,口径1.052米,唇厚0.09米,钟身上部为双头蒲牢钟钮,钟肩部饰莲瓣一周,共24朵,每朵莲瓣上又铸有梵文真言;钟身万岁牌上铸有“法轮常转大明正统九年九月制”铭文,表明这口钟在智化寺初建时就有了;钟腰以多道粗细相间的弦纹将钟体分为上下两部分,各有4个区,区内满铸梵文经咒;钟裙部铸有八卦符号,以定方位。八耳波状口,平均分布4枚撞击钟月,撞击古钟时钟声洪亮。后来听管理人员讲,为了保护钟,现在的撞击钟声是智能控制的,每当有参观者进入钟楼时,便会激活电子感应系统进行撞钟。
伴随着余音袅袅的钟声,走进第二进院主殿——智化殿。其面南背北,面阔三间18米,进深九檩14.5米,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五踩重昂斗拱,其角科亦如钟鼓楼,并列坐斗两个。装修为菱花格隔扇门窗,每间4扇。殿内正中和两侧原有白石须弥座,供木质漆金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十八罗汉坐像,遗憾的是这些已移往他处。目前陈列的三世佛原存放在大悲堂,体量较小。三世佛后扇面墙上,装有一幅名曰“地藏菩萨与冥府十王”的精美壁画。
6站在藏殿门前停留欣赏。
从第二进院的主殿出来,便见到我最喜欢的藏殿了,几次来智化寺,都要在这里停留很久,静下来欣赏这传世的经典。藏殿中转轮藏与坛城藻井的布局设计独具匠心,雕刻彩绘精美华丽,展现了明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体现出藏殿重要的文化艺术内涵。藏殿,坐西朝东,是智化殿的西配殿,和东配殿大智殿相对,结构与大智殿相同。殿内因存一具北京仅有的明代八角形转轮藏而得名。“藏”(zàng),在这里是容纳收藏之意。这具转轮藏建筑结构严谨,雕刻艺术精湛,佛教涵义深奥。北京现存三副转轮藏,一副在智化寺藏殿,另两副分别在雍和宫和颐和园,它们都是清代所制,比智化寺的要晚好几百年。
1转轮藏精美的经橱。
2现存藏殿内的藻井。
3转轮藏一侧,其建筑结构严谨,雕刻艺术精湛,佛教涵义深奥。
整个转轮藏通高4米有余,八角形,金丝楠木质地,从下至上分为底部、中部、顶部三部分。转轮藏的顶部雕刻的大鹏金翅鸟、龙女、鲸鱼,以及角柱上的童男坐骑、狮王、象王,共同组成了六拏具,作为每面经橱抽屉上所有浮雕释迦牟尼佛的背光。智化寺转轮藏除了六拏具的法相装饰以外,还增加了金刚和菩萨。转轮藏的中部是个八面的棱柱体,每一面上都有45个长方形抽屉,一共360个,与一年的天数基本吻合。每个抽屉表面刻有佛龛,龛内浮雕一尊释迦像。围着转轮藏走一圈,就表示读完了一年要读的经书。这是佛教信徒们为了尽快成佛,尽早登上极乐世界想出的一个很直观、很简便的方法。转轮藏的底部为汉白玉须弥座,由雕刻精美的纹饰组成,从底部向上依次为:如意卷云纹、宝珠、卷草纹、俯莲、二龙戏珠、仰莲、卷草纹、缠枝莲托八宝纹饰,其中缠枝莲托八宝纹饰是明代较高等级的八宝纹样。八个转角处浮雕金刚力士,肌肉遒劲,姿态英武。
藻井,是智化寺美轮美奂的建筑工艺之一。它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一种装饰,一般做成方形、圆形或多边形的凹面。藻井看上去似一井圈,四周刻画图案彩纹,即藻纹,故称“藻井”。藻井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墓室顶上已有藻井装饰,上面刻画着藕茎类的水生植物,古人迷信,认为水草可以压火。《风俗通》云:“井者,东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中国古代宫殿多为木结构,常有火灾之患,所以常用藻井装饰,藻井能压火,这当然是不可信的。中国古代常画莲花作为藻井的主要装饰内容,这是因为莲花是佛教净土的象征,俗称“出污泥而不染”。
智化寺内原有三具藻井,分别镶嵌在藏殿、智化殿、万佛阁三组建筑内顶部。位于二进院的藏殿现保存着寺内仅存的一具藻井,其结构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自左右柁梁起,向上斜出,上面琢卷云、莲瓣各一层,皆方形;再上有一圈圆板像个井口,板之隅角亦雕卷云。其上有小斗拱五层,中央置圆板,书六字真言。它的外沿是方形,以覆莲形式层层递升,至最高处突然变仰莲,一尊毗盧佛像背西面东端坐于莲心之上,面貌庄严丰丽,做工精细,刻意工求。而藻井斜板上的彩绘佛像,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氛,共绘36尊,东西南北4个方向,每边9尊(第一层8尊,第二层1尊),均袒右肩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每个佛像均以工笔描绘,面容慈祥,神态沉静,手指纤细优美,手势各异。这些天花板上所绘的佛像很难为世人发掘,早已超越了建筑物彩绘保护装饰的本意,仿佛来自于佛国世界的神们正在此作一个短暂的停留。
智化寺万佛阁的藻井系斗八式,平面方形,井框外边长4.35米,内边长4米,四角以枝条区划成八角形,再置方格二重,相互套合成内八角。每格之边缘,饰卷云、莲瓣、栱科,空档儿而内置“八宝”。内八角与井心之间的斜板上,环雕游龙。中央圆心,一条矫健粗壮的团龙,蟠绕垂首,俯视向下,整个结构美奂绝伦。中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刘敦桢评论曰“万佛阁之藻井,云龙蟠绕,结构恢奇,颇类大内规制,非梵刹所应有。”遗憾的是,1930年夏秋之季,这具精美藻井被盗卖到其他国家,而智化殿藻井则被收藏于他国的博物馆内,目前只可以欣赏到它们的展示图片。
4绝美的彩绘。
1如来殿、万佛阁周围院落空旷,殿前的两座无字石碑和龟趺螭首与东面的明代古槐对应成伴。
站在这幅藻井示意图前,问起了寺管理人员,智化寺这两具藻井是如何流失海外的呢?她解释道,1984年,据智化寺附近居民84岁的何玉祥和79岁的何凤田两位老人讲,解放前他们一直租住智化寺平房,距离智化殿10余米,距离如来殿二三十米。据二人回忆,古董商人纪小辫,人称纪三爷,多次到智化寺商谈买藻井的事。拆藻井用了好多天。为了避人耳目,藻井是下雨天天黑时才雇杠夫抬走。起初存放在羊尾巴胡同(今阳照胡同)纪小辫院子里,几天后就不知藻井的下落了。1945年,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到美国讲学,在纳尔逊博物馆看到了万佛阁藻井。从此,国内才知道其确切下落。1986年5月,中文名字为韩慕肯的美国留学生来智化寺参观,得知藻井情况。回到美国后,他与纳尔逊博物馆取得了联系。纳尔逊博物馆告知另一个藻井在费城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叫威尔逊的美国人买走的。至此,智化殿藻井的下落才清楚了。
藻井无奈地离开了故乡,站在藏殿的转轮藏前,抬头仰望仅存在这里的藻井,不禁心生期待,企盼那些久违的辉煌艺术品可以早日回家团聚……
2大梵天左侧衣袖上的“麒麟”纹饰。
3万佛阁三身佛,目前暂不开放。摄影/杨志国
4如来殿内的9000经橱一角。
5古刹一瞥,和现代城市交相辉映。
在藏殿了解并欣赏了藻井艺术之后,来到智化寺中轴线上最大的建筑——如来殿、万佛阁。如来殿、万佛阁矗立于智化寺第三进院落,一底一楼,同一建筑上下异称。周围院落空旷,殿前的两座无字石碑,龟趺螭首,与东面的明代古槐相映成伴。最后一次来智化寺正巧赶上下雨,人疏寂静的院落越发显得古朴肃穆,站在殿内,有种被震撼的欣喜。一层如来殿面南背北,下层面阔五间21米,楼上面阔3间,进深7檩15米,拱券式门窗,三交六椀菱花格隔扇,覆庑殿式顶。门外周遭有廊,围以宝瓶护栏,下垂挂滴珠板,殿内供奉的是如来佛,大梵天、帝释天作为胁侍。二层万佛阁内则供奉三身佛。此外,这两层建筑内壁遍布佛龛,龛内置木质金漆小佛造像,相传有9000余尊,所以名为万佛阁。其陈设,从贴金的佛像、拨金的侍者,到雕凿精美的神案、经橱;从连天接地的万佛龛,到井口天花的六字真言彩绘等全部是明代艺术风范的原状保留,未曾有过任何粗拙的修饰加工。殿内正中设有木质八角形须弥座,上面供奉端坐在莲花座上的释迦如来本尊,目视通高约4米,左手横放在足上,表禅定;右手五指平伸,轻抚右膝,表降魔。佛像面容丰腴,双目熠熠有神,显现出一份泰然若定的安详。
如来殿内两侧有高大精美的曲尺形藏经橱,是存放英宗御赐《大藏经》用的。经橱分上、中、下3个部分,上部挑檐像佛冠,俗称“毗卢帽”;中间是经橱,共有640个抽屉,按千字文顺序排列,以便于所藏佛经的检索;下部为须弥座。雕刻主要集中在上、下两部分,以如意云纹、卷草纹、莲瓣纹、宝相花纹为主,上檐部分还有梵文真言和吉祥八宝纹饰。各部位的雕刻技法十分精细繁缛,其漆金彩绘虽已褪去,但仍有浓郁丰厚的感觉,烘托着整个大殿的宗教气氛。
6解码明代古建的营造之美。
第二次登门于智化寺时,在智化殿和如来殿停留时细细品味、研究这不同凡响的明代建筑,为之赞叹不已。作为明代一座较大型的寺院,智化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具有典型的明早期特点,在建筑布局上采用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廊院式的结构。前院山门之内,钟楼和鼓楼左右对置。主殿院为一门两殿,即智化门、智化殿和如来殿。智化殿前左右为大智殿和藏殿,大智殿内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藏殿内有一具藏经的转轮藏,这种配置体现了明代官式寺庙建筑“左观音殿,右轮藏殿”的典型特征。此布局强调了毗卢阁的重要性,形成了毗卢与观音、观音殿和轮藏殿相匹配的空间布局。这种布局承袭了明初南京“天界寺”的部分特点,是明代皇家寺院等级较高的典型代表。
1藏殿顶部精美的彩绘。
2如来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大梵天和帝释天作为胁侍。
智化寺斗拱是明代官式建筑的做法。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支撑构件,“斗”是方形的木块,因形状如古代量米的斗而得名,“拱”是一种矩形截面的短枋木,外形略似弓而得名。斗和拱经过多重交叉组合形成斗拱。斗拱用于承托建筑物檐宇,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拱传递到立柱。斗拱对屋檐有支撑和减震的作用,也有较强的装饰性,多用于较高等级的建筑物。明代斗拱相对于宋元斗拱,斗拱尺寸和外挑尺度减小,建筑每个开间攒数增加。其原因是大木结构承重能力的增强,并且大量使用砖墙代替泥墙和土坯墙,不需要使用大尺度挑出屋檐来保护墙体,因此,削弱了斗拱的结构功能而突出了装饰性。
智化寺主要殿堂使用了庑殿顶与歇山顶的屋顶形式,除如来殿殿顶是庑殿顶外,其他都是典型的歇山式风格建筑。屋脊装饰如鸱吻、垂兽、脊兽等,在保证防风、防漏功能的同時,也着意表现屋顶整体轮廓线的变化,使得屋顶更加富有美感。屋顶形制与局部装饰显示了敕建庙宇的尊贵,其所有殿堂的屋顶全部铺装黑色的琉璃瓦。中国古代的建筑规制是十分严格的,不同等级的建筑用不同的形制和材料。往往凭借建筑的规制,可以判断其主人的地位和身份。明代各色琉璃瓦中,黑色品级虽次于黄、绿两色,然而黑色与翠绿色琉璃瓦都只有官窑才能烧造。由于智化寺的主体建筑均为木结构,因木材忌火,而按五行之说,黑色属水,水能克火,取镇火之意。在佛教意义上,黑瓦覆顶还有一重含义:佛经上有四种色之说,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为黑,喻地、水、火、风四大。因此,黑色在佛教中是象征风的颜色,而风又象征无边的法力;如来成道时,亦以风指降伏恶魔。黑色琉璃瓦屋顶,正好与“智化寺”名相对应,前者以风降伏恶魔,后者以佛的智慧度化众生。
驻足许久于智化寺的精湛古建筑,恰逢上午10点,从智化殿传出了袅袅的智化寺京音乐。踱步而至,聆听一番这空灵神秘的音乐,在现场不但可以听,还可以坐下来观赏现场表演。
3智化寺各殿堂内檐保留了大量明代早期的青绿旋子彩画,色彩柔和, 典雅肃穆,是明代北方彩画最值得炫耀的重要实例。
4图中右上角各殿的梁架结构体现出明代木结构建筑特色。
智化寺的音乐为什么被称作“京音乐”?为什么这种音乐能代表“京”味?这是许多想了解智化寺京音乐的人首先会提出的问题。“智化寺京音乐”即“智化寺音乐”,据了解,中央音乐学院的佛教音乐专家袁静芳教授在她的学术论著中均使用这种提法。同其他北方佛教音乐一样,智化寺的音乐分为“音乐门”(笙管乐)、“禅门”(声乐)和“法器门”(打击乐)3个部分,袁教授将这3类统称为“智化寺京音乐”。清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京音乐向外传播到北京周边地区,从而成为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时人冠称为“京音乐”。
历史上,智化寺京音乐由僧人代代传承,清康熙年间的容乾和尚是智化寺第15代艺僧,是智化寺有文字记载最早的艺僧,现传承至第27代传人。智化寺京音乐不仅是指在智化寺这座寺庙传承下来的音乐,更包含曾经在北京东城、南城10余座擅长音乐佛事的寺院中传播的笙管乐,其中以智化寺为传播中心。它集佛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于一体,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仍保留着原有风貌,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说到智化寺的京音乐,也与王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作为笃信佛教并执掌司礼监的宦官,王振不会让智化寺在遇有大型佛事活动时缺少演奏队伍。很可能是皇帝主动赐给他乐谱,也有可能是他向宠爱他的英宗请求,或是利用司礼监总管职务之便,于是得以将明代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送入自己的家庙智化寺内。建寺之初就传入智化寺的音乐大部分曲牌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钦定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相同。
5智化寺音乐所用鼓为堂鼓, 以木为框,两面蒙牛皮。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双木槌敲击,打出各种节奏花样。
6每天有两场智化寺京音乐现场表演。
演奏智化寺京音乐的乐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吹奏乐器,包括管、笙和笛;一类是击奏乐器(称为法器),主要有云锣、鼓、铛子、钹、铙、锅子等,其中管是主奏乐器。从使用的乐器种类上看,智化寺京音乐与中国北方各种民间笙管乐非常类似。但是,经过学者的仔细考察研究,发现智化寺京音乐使用的管、笙、笛、云锣等,在形制和宫调上保存了许多历史文化遗存的信息,而且在乐器演奏方面也展现出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下的古朴风韵和深邃意境。这些特质与其他北方民间笙管乐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智化寺京音乐所用的乐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记谱法——工尺谱。工尺谱因用“上、尺、工、凡”等10个汉字记谱而得名。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体系自成一派,学习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需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通过师徒授受来掌握谱面骨干音及之外的“啊口”精髓。现在我们所学所用的五线谱就是从工尺谱演变而来。
京音乐则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那一首首古老的旋律,曲调庄重典雅,曲谱珍贵神秘,曲牌古老丰富,传承严谨有序的智化寺京音乐,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弥足珍贵的艺术价值。
三次的拜访,满足了欣赏智化寺古建筑的营造之美,领略智化寺京音乐的清音雅韵,但我不会止于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华夏先民的无限智慧之中,我会继续探索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瑰宝,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应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