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誓,◆立誓詞。○《禮記‧檀弓下》:“[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昔[夏啟]伐[有扈],作誓於是亭。”
自誓,◆自己發誓,表示決心。○[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時夏枯旱,太守自曝中庭,而雨不降。○[輔]以五官掾出禱山川,自誓曰:‘……[輔]今敢自誓,若至日中無雨,請以身塞無狀。’”○《南史‧文學傳‧劉勰》:“功畢,遂求出家,先燔鬚髮自誓,敕許之。”○[宋][辛棄疾]《滿江紅》詞:“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土偶》:“[王]正容,以死自誓,母乃任之。”
祝誓,◆向鬼神祝告求助。○[漢][王充]《論衡‧言毒》:“小人皆懷毒氣,陽地小人毒尤酷烈,故[南越]之人,祝誓輒效。”
重誓,◆大誓,莊重的誓言。○[宋][葉適]《取燕一》:“夫堅守重誓於既亡之[契丹],不知[女真]一旦襲其後踵以陵我。”○[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八節:“[黃巢]大怒,責罵[王仙芝]道:起初大家立重誓,要齊心協力,橫行天下,現在你去左軍做官,起義軍該到哪裏去!”
質誓(质誓),◆盟誓。○《左傳‧昭公十六年》:“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杜預]注:“質,盟信也。”
指天為誓(指天为誓),◆見“指天誓日”。
指天誓日,◆指着天、日發誓,表白心跡。語本[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清][李漁]《慎鸞交‧贈妓》:“[蕙娘]與你指天誓日,願做偕老夫妻。”○[清][龍啟瑞]《答羅生書》:“所指天誓日,力求無負者,惟公正二字,此心未之或忘。”○[茅盾]《清明前後》第四幕:“[余為民][像要指天誓日似的]:‘可是,我,我,例外。’”亦作“指天為誓”、“指矢天日”。○《新五代史‧漢家人傳‧劉崇》:“[道]揣[周太祖]意不在[贇],謂[太祖]曰:‘公此舉由衷乎?’[太祖]指天為誓。”○[宋][洪邁]《夷堅甲志‧張夫人》:“人言那可憑,盍指天為誓?”[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竇氏》:“女要誓;[南]指矢天日,以堅永約,女乃允之。”◆补证条目■指着天日发誓,表白心迹。○宋袁采《袁氏世范·治家》:“其所以改悔自新者,指天誓日;至病患平寧,及脱去罪戾,則不復記省。”
指日誓心,◆對着太陽發誓,表明忠誠無二。○[唐][李德裕]《<异域歸忠傳>序》:“惟[嗢沒斯]精誠上達,天誘其衷。拔自[狼居之山],願拜龍顏之主,封章瀝懇,指日誓心,不奪之誠,介如石矣。”
約誓(约誓),◆謂以誓言相約信。○《漢書‧韓延壽傳》:“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約誓明。”○《詩‧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漢][鄭玄]箋:“執其手與之約誓示信也。”○《三國志‧蜀志‧陳震傳》:“即日張旍誥眾,各自約誓。”
遺誓(遗誓),◆遺誡,遺教。○[三國][魏][阮籍]《東平賦》:“巡[襄城]之間收兮,誦純一之遺誓。”○[晉][潘岳]《夏侯常侍誄》:“臨終遺誓,永錫爾類。”
要誓,◆1.訂立盟誓。○《周禮‧春官‧詛祝》“盟詛”[漢][鄭玄]注:“主於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詛。”○《三國志‧魏志‧杜襲傳》:“會[荊州]出步騎萬人來攻城,[襲]乃悉召縣吏民任拒守者五十餘人,與之要誓。”○[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寄生》:“[王孫]謝曰:‘生平未見顏色,故目中止一[閨秀]。今知罪矣!’遂與要誓。”◆2.約法;律令。○《東觀漢記‧耿秉傳》:“﹝[耿秉]﹞軍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結營部,然遠斥候,明要誓,有驚,軍陣立成。”
言誓,◆1.盟誓。○《左傳‧成公十三年》:“言誓未就,[景公]即世。”○[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與北齊荀昂兄弟書》:“孤謬蒙殊獎,還嗣本朝,敕諭分明,言誓殊重。”○《後漢書‧呂布傳》:“臨別把臂言誓。”○[唐][楊衡]《夷陵郡內敘別》詩:“皎月託言誓,滄波信浮沈。”◆2.哲言。指古聖賢教誨。誓,通“哲”。○[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五八:“豈與蓬戶士,彈琴誦言誓!”
訓誓(训誓),◆1.《尚書》六體中的訓與誓的並稱。訓乃教導之詞,誓則用於軍旅。○[唐][元稹]《制誥序》:“制誥本於《書》。○《書》之誥命、訓誓,皆一時之約束也。自非訓導職業,則必指言美惡,以明誅賞之意焉。”參見“六體”。2.謂訓導告誡軍旅。○《魏書‧陸俟傳》:“[高祖]親幸城北,訓誓群帥。”
宣誓,◆參加某一組織或擔任某一職務時,在一定的儀式下當眾說出表示忠誠和決心的話。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三章第八節:“那時候,你讓我舉手宣誓,我就舉手宣誓。”○[尚明軒]《孫中山傳》第四章:“一九一二年元旦,[孫中山]由[上海]到[南京]宣誓就職,擔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信誓旦旦,◆謂誓言誠懇可信。旦旦,誠懇的樣子。○《詩‧衛風‧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漢][司馬相如]《美人賦》:“臣乃脈定於內,心正於懷,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舉,與彼長辭。”◆补证条目■谓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七章:“他恨不能从那七千吨水压机的基座上跳进底坑里去,只不过五分钟以前,他在基座上信誓旦旦地讲出口的。”
信誓,◆表示誠信的誓言。○《詩‧衛風‧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資治通鑒‧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張璉]先邀朝廷信誓,詔許以歸鄉里,及出降,殺[璉]等將校數十人。”○[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霍女》:“[阿美]流涕,要以信誓,乃別而歸。”
心誓,◆內心默默發誓。○《南史‧隱逸傳上‧顧歡》:“[永]敗,[魏]人追急,阻[淮水]不得過。○[度]心誓曰:‘若得免死,從今不復殺生。’”
鐵誓(铁誓),◆刻於鐵券的誓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臧洪]歃辭,氣截雲蜺;[劉琨]鐵誓,精貫霏霜。”參見“鐵券文”。
私誓,◆個人之間立的誓言。○《左傳‧襄公十八年》:“[衛]([夙沙衛])殺馬於隘以塞道。○[晉][州綽]及之,射[殖綽],中肩,兩矢夾脰,曰:‘止,將為三軍獲;不止,將取其衷。’顧曰:‘為私誓。’[州綽]曰:‘有如日!’乃弛弓而自後縛之。”
說誓(说誓),◆發誓,起誓。○《水滸傳》第十五回:“六人都說誓了,燒化錢紙。”○《水滸傳》第八一回:“[戴宗]笑道:‘你我都是好漢,何必說誓。’[燕青]道:‘如何不說誓!兄長必然生疑。’”
受誓,◆謂祭祀之前,先申儆戒。○《唐律疏議‧職制‧大祀不預申期》“受誓誡”[元][王元亮]釋文:“受誓,謂未行祭祀,先申儆戒也。自太子諸王皆受誓。”○《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天聖五年》:“帝謂輔臣曰:‘百官三日受誓,禮當然邪?’”
誓狀(誓状),◆I猶今之保證書。○[明][唐順之]《公移‧牌》:“汝等依得吾言,然後許汝進誓狀,永不敢侵犯。”◆II猶今之保證書。○[明][唐順之]《公移‧牌》:“汝等依得吾言,然後許汝進誓狀,永不敢侵犯。”
誓眾(誓众),◆I誓師,告戒眾人。○《孔叢子‧儒服》:“君親素服誓眾于太廟:某人不道,侵犯大國,二三子尚皆用心比力。”○《新唐書‧高祖十九女傳》:“乃申法誓眾,禁剽奪,遠近咸附。”○[郭希仁]《從戎紀略》:“[翔初]回營誓眾,即與[劉伯明]由大街整隊直趨軍裝局,作救應。”◆II誓師,告戒眾人。○《孔叢子‧儒服》:“君親素服誓眾于太廟:某人不道,侵犯大國,二三子尚皆用心比力。”○《新唐書‧高祖十九女傳》:“乃申法誓眾,禁剽奪,遠近咸附。”○[郭希仁]《從戎紀略》:“[翔初]回營誓眾,即與[劉伯明]由大街整隊直趨軍裝局,作救應。”
誓志,◆I發誓立志。○[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上‧攝摩騰》:“[騰]誓志弘通,不憚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唐][皇甫枚]《三水小牘‧王玄沖登華山蓮花峰》:“既及峰三分之一,則劣容半足,乃以死誓志,作氣而登。”○[宋][王禹偁]《授節度使左金吾衛上將軍制》:“當年誓志,一萬戶之侯封;絕塞立功,五十營之兵事。”◆II發誓立志。○[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上‧攝摩騰》:“[騰]誓志弘通,不憚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唐][皇甫枚]《三水小牘‧王玄沖登華山蓮花峰》:“既及峰三分之一,則劣容半足,乃以死誓志,作氣而登。”○[宋][王禹偁]《授節度使左金吾衛上將軍制》:“當年誓志,一萬戶之侯封;絕塞立功,五十營之兵事。”
誓證(誓证),◆I發誓作證。○[明][海瑞]《吳吉祥人命參語》:“[拱翠]應對官府,眾人隨聲和同,復讎有機,故對眾誓證。”◆II發誓作證。○[明][海瑞]《吳吉祥人命參語》:“[拱翠]應對官府,眾人隨聲和同,復讎有機,故對眾誓證。”
誓章,◆I記載誓詞的文件。○[孫中山]《建國方略‧能知必能行》:“會成而後,由會中各員向全縣人民執行之,必親筆簽名於誓章,舉右手向眾宣讀之。其誓章藏之自治會,而發給憑照。”◆II記載誓詞的文件。○[孫中山]《建國方略‧能知必能行》:“會成而後,由會中各員向全縣人民執行之,必親筆簽名於誓章,舉右手向眾宣讀之。其誓章藏之自治會,而發給憑照。”
誓約(誓约),◆I1.盟誓;訂約。○《三國志‧蜀志‧彭羕傳》:“昔每與[龐統]共相誓約,庶託足下末蹤,盡心於主公之業,追名古人,載勳竹帛。”○《舊五代史‧梁書‧王師範傳》:“因戒厲士眾,大行頒賞,與之誓約,自率之以攻[棣州],擒[張蟾],斬之。”◆2.盟誓、宣誓時所立下的誓言。[唐][元稹]《代諭淮西書》:“此數君子者,豈受利不厚,而誓約不明哉?”[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六‧溪州銅柱記》:“若有違誓約,甘請准前差發大軍誅伐。”○[郭沫若]《羽書集‧全面抗戰再認識》:“希望大家於保衛國族的神聖誓約之前,擔當起執行全面抗戰的實際。”◆II盟誓;訂約。○《三國志‧蜀志‧彭羕傳》:“昔每與[龐統]共相誓約,庶託足下末蹤,盡心於主公之業,追名古人,載勳竹帛。”○《舊五代史‧梁書‧王師範傳》:“因戒厲士眾,大行頒賞,與之誓約,自率之以攻[棣州],擒[張蟾],斬之。”◆2.盟誓、宣誓時所立下的誓言。[唐][元稹]《代諭淮西書》:“此數君子者,豈受利不厚,而誓約不明哉?”[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六‧溪州銅柱記》:“若有違誓約,甘請准前差發大軍誅伐。”○[郭沫若]《羽書集‧全面抗戰再認識》:“希望大家於保衛國族的神聖誓約之前,擔當起執行全面抗戰的實際。”
誓願(誓愿),◆I誓言和心願。○《法華經‧方便品》:“[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玉姐]說:‘你指着聖賢爺說了誓願。’”[王西彥]《病人》:“遠在國外的時候,那時還很年輕,我就對自己發過誓願--做一個不平凡的人,做一個勇敢有為的人。”◆II誓言和心願。○《法華經‧方便品》:“[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玉姐]說:‘你指着聖賢爺說了誓願。’”[王西彥]《病人》:“遠在國外的時候,那時還很年輕,我就對自己發過誓願--做一個不平凡的人,做一個勇敢有為的人。”
誓要,◆I約誓。○《管子‧小匡》:“與諸侯飾牲為載書,以誓要於上下薦神。”○[尹知章]注:“謂以上下之神祇為盟誓。”○《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鉅鹿][張翔]銜王命使[交部],乘勢募[靖],欲與誓要,[靖]拒而不許。”◆II約誓。○《管子‧小匡》:“與諸侯飾牲為載書,以誓要於上下薦神。”○[尹知章]注:“謂以上下之神祇為盟誓。”○《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鉅鹿][張翔]銜王命使[交部],乘勢募[靖],欲與誓要,[靖]拒而不許。”
誓言,◆I誓師時所說的話。○《書‧湯誓》:“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孔]傳:“不用命。”○[唐][韓愈]《復志賦》:“恐誓言之不固兮,斯自訟以成章。”○[劉白羽]《火光在前》第十章:“這戰前的鐵石誓言是十分激動人心的。”◆2.相互約定的話。《戰國策‧趙策四》:“王曰:‘子勉行矣,寡人與子有誓言矣。’”[明][劉基]《春秋明經‧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齊人衛人鄭人盟于惡曹》:“[鄭伯]果合[紀][魯]而戰[齊][衛],明年[齊][衛]又聽[宋]人之言而伐[鄭],誓言果足恃乎!”◆3.約誓;以言相約。《史記‧鄭世家》:“於是[莊公]遷其母[武姜]於[城潁],誓言曰:‘不至黃泉,毋相見也!’”[唐][韓愈]《送區冊序》:“有[區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來。”○[唐][柳宗元]《祭六伯母文》:“幼女號戀,誓言固之,仁賢見容,曲遂其私。”◆II誓師時所說的話。○《書‧湯誓》:“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孔]傳:“不用命。”○[唐][韓愈]《復志賦》:“恐誓言之不固兮,斯自訟以成章。”○[劉白羽]《火光在前》第十章:“這戰前的鐵石誓言是十分激動人心的。”◆2.相互約定的話。《戰國策‧趙策四》:“王曰:‘子勉行矣,寡人與子有誓言矣。’”[明][劉基]《春秋明經‧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齊人衛人鄭人盟于惡曹》:“[鄭伯]果合[紀][魯]而戰[齊][衛],明年[齊][衛]又聽[宋]人之言而伐[鄭],誓言果足恃乎!”◆3.約誓;以言相約。《史記‧鄭世家》:“於是[莊公]遷其母[武姜]於[城潁],誓言曰:‘不至黃泉,毋相見也!’”[唐][韓愈]《送區冊序》:“有[區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來。”○[唐][柳宗元]《祭六伯母文》:“幼女號戀,誓言固之,仁賢見容,曲遂其私。”
誓信,◆I盟誓;盟約。○[宋][葉適]《始議一》:“非惟不務討伐二虜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冊以申百年之誓信。”◆II盟誓;盟約。○[宋][葉適]《始議一》:“非惟不務討伐二虜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冊以申百年之誓信。”
誓心,◆I心中發誓;立定心願。○[晉][羊祜]《讓開府表》:“是以誓心守節,無苟進之志。”○[唐][白居易]《縛戎人》詩:“誓心密定歸鄉計,不使蕃中妻子知。”○[宋][洪邁]《容齋隨筆‧張浮休書》:“﹝[歐陽修]﹞當時仰天誓心曰:‘自爾遇事不敢忽也。’”[清][洪昇]《長生殿‧寄情》:“那時上皇與妾並肩而立,因感牛女之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生生,永為夫婦。”◆II心中發誓;立定心願。○[晉][羊祜]《讓開府表》:“是以誓心守節,無苟進之志。”○[唐][白居易]《縛戎人》詩:“誓心密定歸鄉計,不使蕃中妻子知。”○[宋][洪邁]《容齋隨筆‧張浮休書》:“﹝[歐陽修]﹞當時仰天誓心曰:‘自爾遇事不敢忽也。’”[清][洪昇]《長生殿‧寄情》:“那時上皇與妾並肩而立,因感牛女之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生生,永為夫婦。”
誓文,◆I寫着誓言的文書。○《舊唐書‧則天皇后紀》:“﹝[聖曆]二年﹞秋七月,上以春秋高,慮皇太子、[相王]與[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寧]等不協,令立誓文於明堂。”◆II寫着誓言的文書。○《舊唐書‧則天皇后紀》:“﹝[聖曆]二年﹞秋七月,上以春秋高,慮皇太子、[相王]與[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寧]等不協,令立誓文於明堂。”
誓同生死,◆I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兒與[吳衙內]誓同生死,各不更改。”○《紅樓夢》第六五回:“便如膠似漆,一心一計,誓同生死,那裏還有[鳳][平]二人在意了?”[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五六章:“凡屬食毛踐土者,皆應與祖國誓同生死,與元惡不共戴天。”◆II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兒與[吳衙內]誓同生死,各不更改。”○《紅樓夢》第六五回:“便如膠似漆,一心一計,誓同生死,那裏還有[鳳][平]二人在意了?”[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五六章:“凡屬食毛踐土者,皆應與祖國誓同生死,與元惡不共戴天。”
誓天指日,◆I對着天、日發誓。○[明][方孝孺]《正俗》:“而其臣抱君之遺孤,奔走海島,誓天指日,擁立為帝。”亦作“誓日指天”。○[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瀝肝碎首,無以鳴冤,誓日指天,莫能伸曲。”◆II對着天、日發誓。○[明][方孝孺]《正俗》:“而其臣抱君之遺孤,奔走海島,誓天指日,擁立為帝。”亦作“誓日指天”。○[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瀝肝碎首,無以鳴冤,誓日指天,莫能伸曲。”
誓天斷髮(誓天断发),◆I斷髮向天起誓。○《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亦省作“誓髮”。○[清][袁枚]《隨園隨筆‧<五代史>持論太苛》:“如[元行欽]首明[嗣源]之反,又殺其子[從璟],與[莊宗]臨危誓髮,志如皎日。”參閱《新五代史‧唐臣傳‧元行欽》。◆II斷髮向天起誓。○《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亦省作“誓髮”。○[清][袁枚]《隨園隨筆‧<五代史>持論太苛》:“如[元行欽]首明[嗣源]之反,又殺其子[從璟],與[莊宗]臨危誓髮,志如皎日。”參閱《新五代史‧唐臣傳‧元行欽》。
誓天,◆I對天發誓。○《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II對天發誓。○《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誓死不屈,◆I立誓寧死也不屈服。○[宋][朱熹]《跋王樞密答司馬忠潔公帖》:“[司馬忠潔公]仗節虜廷,誓死不屈。”○[清][昭槤]《嘯亭雜錄‧用洪文襄》:“[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詈不休。”○[劉流]《烈火金鋼》第二七回:“唱古的有[岳飛]保國誓死不屈,唱今的有五壯士戰鬥在[狼牙山]上。”◆II立誓寧死也不屈服。○[宋][朱熹]《跋王樞密答司馬忠潔公帖》:“[司馬忠潔公]仗節虜廷,誓死不屈。”○[清][昭槤]《嘯亭雜錄‧用洪文襄》:“[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詈不休。”○[劉流]《烈火金鋼》第二七回:“唱古的有[岳飛]保國誓死不屈,唱今的有五壯士戰鬥在[狼牙山]上。”
誓死不貳(誓死不贰),◆I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貞不渝或意志堅定專一。○《宋書‧鄧琬傳》:“宜速處分,為一戰之資,當停據[盆城],誓死不貳。”亦作“誓死不二”。○[魯迅]《華蓋集‧夏三蟲》:“被吃者也無須在被吃之前,先承認自己之理應被吃,心悅誠服,誓死不二。”◆II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貞不渝或意志堅定專一。○《宋書‧鄧琬傳》:“宜速處分,為一戰之資,當停據[盆城],誓死不貳。”亦作“誓死不二”。○[魯迅]《華蓋集‧夏三蟲》:“被吃者也無須在被吃之前,先承認自己之理應被吃,心悅誠服,誓死不二。”
誓死不二,◆I見“誓死不貳”。◆II見“誓死不貳”。
誓死,◆I立誓至死不變。○[唐][元稹]《估客樂》詩:“自茲相將去,誓死意不更。”○《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那姑娘既痛他父親的含冤,更痛那冤由自己而起:這便是他誓死報仇的根子。”○[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十六章:“我們無產階級誓死不做敵人的俘虜!”◆II立誓至死不變。○[唐][元稹]《估客樂》詩:“自茲相將去,誓死意不更。”○《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那姑娘既痛他父親的含冤,更痛那冤由自己而起:這便是他誓死報仇的根子。”○[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十六章:“我們無產階級誓死不做敵人的俘虜!”
誓書(誓书),◆I1.即盟約。○[宋][葉適]《上殿札子》:“[青城]之辱,忍復陳之,則又不過以為當如誓書而已。”○《宋史‧高宗紀七》:“藏[金國]誓書于內侍省。”參見“盟約”。◆2.即誓券。《水滸傳》第五二回:“放着先朝太祖誓書,如何便下刑法問我!”[清][惲敬]《續辨微論》:“是故[廷美]以無勳之人,亦得列于誓書,此亦[趙普]所親與也。”參見“誓券”。◆II即盟約。○[宋][葉適]《上殿札子》:“[青城]之辱,忍復陳之,則又不過以為當如誓書而已。”○《宋史‧高宗紀七》:“藏[金國]誓書于內侍省。”參見“盟約”。◆2.即誓券。《水滸傳》第五二回:“放着先朝太祖誓書,如何便下刑法問我!”[清][惲敬]《續辨微論》:“是故[廷美]以無勳之人,亦得列于誓書,此亦[趙普]所親與也。”參見“誓券”。
誓師(誓师),◆I1.《書‧大禹謨》:“[禹]乃會群後,誓於師曰:濟濟有眾,咸聽朕命。”後以“誓師”指軍隊出征前或作戰時,統帥向將士宣示作戰意義,以激勵士師的戰鬥意志。○《淮南子‧要略》:“﹝[武王]﹞躬擐甲胄,以伐無道而討不義,誓師[牧野]以踐天子之位。”○《舊唐書‧忠義傳下‧張巡》:“[巡]神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眥裂血流,齒牙皆碎。”○[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太祖]既誓師讎[明],戡[撫順],夷[清河],遂以[天命]四年春,留兵六千守[札喀關]備[明]。”◆2.泛指群眾集會莊嚴地表示完成某項重要任務的決心。[殷夫]《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詩之五:“我們的五一祭是誓師禮,我們的示威是勝利的前提。”◆II《書‧大禹謨》:“[禹]乃會群後,誓於師曰:濟濟有眾,咸聽朕命。”後以“誓師”指軍隊出征前或作戰時,統帥向將士宣示作戰意義,以激勵士師的戰鬥意志。○《淮南子‧要略》:“﹝[武王]﹞躬擐甲胄,以伐無道而討不義,誓師[牧野]以踐天子之位。”○《舊唐書‧忠義傳下‧張巡》:“[巡]神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眥裂血流,齒牙皆碎。”○[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太祖]既誓師讎[明],戡[撫順],夷[清河],遂以[天命]四年春,留兵六千守[札喀關]備[明]。”◆2.泛指群眾集會莊嚴地表示完成某項重要任務的決心。[殷夫]《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詩之五:“我們的五一祭是誓師禮,我們的示威是勝利的前提。”
誓省,◆I即誓社。○《禮記‧玉藻》:“唯君有黼裘以誓省。”○[孫希旦]集解:“《郊特牲》‘君親誓社’,[鄭]註:‘社或作省’。此‘誓省’亦當作‘誓社’。誓社,為社田而誓眾也。”參見“誓社”。◆II即誓社。○《禮記‧玉藻》:“唯君有黼裘以誓省。”○[孫希旦]集解:“《郊特牲》‘君親誓社’,[鄭]註:‘社或作省’。此‘誓省’亦當作‘誓社’。誓社,為社田而誓眾也。”參見“誓社”。
誓社,◆I誓眾於社。謂田獵祭社之前教習戰陣之法。○《禮記‧郊特牲》:“而君親誓社,以習軍旅。”○[鄭玄]注:“君親誓社,誓吏士以習軍旅,既而遂田,以祭社也。”○[孫希旦]集解:“誓社,謂於社田而誓之也……凡四時之田,誓皆有二:一為教陳之誓,一為田獵之誓。田獵,司徒誓之;教陳,則君親誓之。蓋教陳以象用師,用師必君親誓師,故教陳亦然。”◆II誓眾於社。謂田獵祭社之前教習戰陣之法。○《禮記‧郊特牲》:“而君親誓社,以習軍旅。”○[鄭玄]注:“君親誓社,誓吏士以習軍旅,既而遂田,以祭社也。”○[孫希旦]集解:“誓社,謂於社田而誓之也……凡四時之田,誓皆有二:一為教陳之誓,一為田獵之誓。田獵,司徒誓之;教陳,則君親誓之。蓋教陳以象用師,用師必君親誓師,故教陳亦然。”
誓山盟海,◆I同“山盟海誓”。《群音類選‧四塊玉‧女相思》:“頓忘了誓山盟海,頓忘了音書不寄來。”`12`◆II同“山盟海誓”。《群音類選‧四塊玉‧女相思》:“頓忘了誓山盟海,頓忘了音書不寄來。”
誓日指天,◆I見“誓天指日”。◆II見“誓天指日”。
誓清,◆I《晉書‧祖逖傳》:“仍將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後以“誓清”指立誓消除敵人。○[宋][文天祥]《集杜詩‧<福安宰相>序》:“[楊守]為余言:欲得海船數百艘,當約[許帥][文德]擁兵勤王,慨然有誓清之志。”◆II《晉書‧祖逖傳》:“仍將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後以“誓清”指立誓消除敵人。○[宋][文天祥]《集杜詩‧<福安宰相>序》:“[楊守]為余言:欲得海船數百艘,當約[許帥][文德]擁兵勤王,慨然有誓清之志。”
誓念,◆I誓願和信念。○[茅盾]《三人行》九:“也就是為了這樣的誓念,他停留在[惠]的家鄉,在暑期平民學校裏擔任了教課。”◆II誓願和信念。○[茅盾]《三人行》九:“也就是為了這樣的誓念,他停留在[惠]的家鄉,在暑期平民學校裏擔任了教課。”
誓墓,◆I《晉書‧王羲之傳》:“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述]後檢察[會稽郡],辯其刑政,主者疲於簡對。○[羲之]深恥之,遂稱病去郡,於父母墓前自誓。”後因以“誓墓”稱去官歸隱。○[宋][陸游]《書志》詩:“往年出都門,誓墓志已決。”◆II《晉書‧王羲之傳》:“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述]後檢察[會稽郡],辯其刑政,主者疲於簡對。○[羲之]深恥之,遂稱病去郡,於父母墓前自誓。”後因以“誓墓”稱去官歸隱。○[宋][陸游]《書志》詩:“往年出都門,誓墓志已決。”
誓牧,◆I《書》有《牧誓》篇,言[周武王]伐[紂],在[牧野]誓師。後遂以“誓牧”指誓師征伐。○《初學記》卷二三引《唐貞觀年為戰陣處立寺詔》:“[有隋]失道,九服沸騰,朕親總元戎,致茲明罰,誓[牧]登陑,曾無寧歲。”◆II《書》有《牧誓》篇,言[周武王]伐[紂],在[牧野]誓師。後遂以“誓牧”指誓師征伐。○《初學記》卷二三引《唐貞觀年為戰陣處立寺詔》:“[有隋]失道,九服沸騰,朕親總元戎,致茲明罰,誓[牧]登陑,曾無寧歲。”
誓命,◆I約束警戒之辭。○《禮記‧郊特牲》:“卜之日,王立于澤,親聽誓命,受教諫之義也。”○[孫希旦]集解:“誓命,謂戒王以失禮之譴也。郊天至重,故王亦受誓戒。”○[三國][魏][曹操]《請恤郭嘉表》:“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勳實繇[嘉]。”◆2.誓志效命。《文選‧顏延之<陽給事誄>》:“而[瓚]誓命沈城,佻身飛鏃,兵盡器竭,斃于旗下。”○[呂向]注:“誓,約言也……言[瓚]自約命沈城下。”○[宋][王禹偁]《求致仕第一表》:“驟居相輔,捐軀誓命,不後他人。”◆3.誓和命。《尚書》文體名。○《<書>序》:“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宋][秦觀]《國論》:“臣願陛下具以意作為明詔,丁寧反覆,如古訓誥誓命之文。”○[田北湖]《論文章源流》:“《尚書》之文,訓誥誓命,遺留在於秘府,述而不作,一家一人,自為詞繫,卜史之典也。”◆II約束警戒之辭。○《禮記‧郊特牲》:“卜之日,王立于澤,親聽誓命,受教諫之義也。”○[孫希旦]集解:“誓命,謂戒王以失禮之譴也。郊天至重,故王亦受誓戒。”○[三國][魏][曹操]《請恤郭嘉表》:“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勳實繇[嘉]。”◆2.誓志效命。《文選‧顏延之<陽給事誄>》:“而[瓚]誓命沈城,佻身飛鏃,兵盡器竭,斃于旗下。”○[呂向]注:“誓,約言也……言[瓚]自約命沈城下。”○[宋][王禹偁]《求致仕第一表》:“驟居相輔,捐軀誓命,不後他人。”◆3.誓和命。《尚書》文體名。○《<書>序》:“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宋][秦觀]《國論》:“臣願陛下具以意作為明詔,丁寧反覆,如古訓誥誓命之文。”○[田北湖]《論文章源流》:“《尚書》之文,訓誥誓命,遺留在於秘府,述而不作,一家一人,自為詞繫,卜史之典也。”
誓民,◆I約束、告戒吏民。○《周禮‧夏官‧大司馬》:“遂以蒐田,有司表貉誓民。”◆II約束、告戒吏民。○《周禮‧夏官‧大司馬》:“遂以蒐田,有司表貉誓民。”
誓盟,◆I立誓訂盟。○《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司馬穰苴]﹞未至國,釋兵旅,解約束,誓盟而後入邑。”○[元][白樸]《東墻記》第二摺:“滿斗焚香說誓盟,願足平生。”○《金瓶梅詞話》第五二回:“思量你好辜恩,便忘了誓盟。”◆II立誓訂盟。○《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司馬穰苴]﹞未至國,釋兵旅,解約束,誓盟而後入邑。”○[元][白樸]《東墻記》第二摺:“滿斗焚香說誓盟,願足平生。”○《金瓶梅詞話》第五二回:“思量你好辜恩,便忘了誓盟。”
誓旅,◆I誓師。○[唐][楊炯]《少室山少姨廟碑》:“乘斗杓而誓旅,出星門而杖鉞。”○[明][張煌言]《驚聞行在之變正值虜庭逮余親屬痛念家國何能已已》詩:“埋名恨不同[梅尉],誓旅知非擬[駱丞]。”◆II誓師。○[唐][楊炯]《少室山少姨廟碑》:“乘斗杓而誓旅,出星門而杖鉞。”○[明][張煌言]《驚聞行在之變正值虜庭逮余親屬痛念家國何能已已》詩:“埋名恨不同[梅尉],誓旅知非擬[駱丞]。”
誓令,◆I誓約和命令。○《墨子‧號令》:“凡有司不使去卒、吏民聞誓令,代之服罪。”○[孫詒讓]間詁引[俞樾]曰:“去乃士字之誤。”◆II誓約和命令。○《墨子‧號令》:“凡有司不使去卒、吏民聞誓令,代之服罪。”○[孫詒讓]間詁引[俞樾]曰:“去乃士字之誤。”
誓禁,◆I誓命和禁令。○《周禮‧秋官‧訝士》:“凡邦之大事,聚眾庶,則讀其誓禁。”○[賈公彥]疏:“則訝士讀其誓命之辭及五禁之法也。”○[劉師培]《<文章學史>序》:“然協詞命者屬行人,讀誓禁者屬訝士,則使臣之職,首重修辭。”◆II誓命和禁令。○《周禮‧秋官‧訝士》:“凡邦之大事,聚眾庶,則讀其誓禁。”○[賈公彥]疏:“則訝士讀其誓命之辭及五禁之法也。”○[劉師培]《<文章學史>序》:“然協詞命者屬行人,讀誓禁者屬訝士,則使臣之職,首重修辭。”
誓戒,◆I約束訓戒。○《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鄭玄]注:“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禮也。”○[林尹]今注:“誓戒,約束警戒之也。祭祀大事,恐其失禮,先告之以失禮之刑而誓戒之也。”○[明][方孝孺]《郊祀頌》:“誓戒大臣,大祀攸舉。”○[清][顧炎武]《日知錄‧聽其言也厲》:“居官則告諭可以當鞭朴,行師則誓戒可以當甲兵,此之謂‘聽其言也厲’。”◆2.約束訓戒的言辭。《清史稿‧禮志一》:“大祀前三日,帝致齋大內,頒誓戒。辭曰:‘惟爾群臣,其蠲乃心,齊乃志,各揚其職。敢或不共,國有常刑。欽哉勿怠!’”◆II約束訓戒。○《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鄭玄]注:“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禮也。”○[林尹]今注:“誓戒,約束警戒之也。祭祀大事,恐其失禮,先告之以失禮之刑而誓戒之也。”○[明][方孝孺]《郊祀頌》:“誓戒大臣,大祀攸舉。”○[清][顧炎武]《日知錄‧聽其言也厲》:“居官則告諭可以當鞭朴,行師則誓戒可以當甲兵,此之謂‘聽其言也厲’。”◆2.約束訓戒的言辭。《清史稿‧禮志一》:“大祀前三日,帝致齋大內,頒誓戒。辭曰:‘惟爾群臣,其蠲乃心,齊乃志,各揚其職。敢或不共,國有常刑。欽哉勿怠!’”
誓江,◆I語本《晉書‧祖逖傳》:“﹝[祖逖]﹞仍將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後以“誓江”為矢志收復失地、安定國家的典故。○[宋][蘇軾]《表忠觀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強弩射潮,江海為東。”◆II語本《晉書‧祖逖傳》:“﹝[祖逖]﹞仍將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後以“誓江”為矢志收復失地、安定國家的典故。○[宋][蘇軾]《表忠觀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強弩射潮,江海為東。”
誓劍(誓剑),◆I1.對着劍發誓。○[唐][黃滔]《蔣先輩啟》之二:“若不激切擎丘,淒涼誓劍,豈謂脩文學古,何名勵節砥躬!”◆2.上方寶劍。《七國春秋平話》卷上:“[燕王]曰:‘既拜將軍為帥,有誓劍,何不誅之?’”○《三國志平話》卷上:“見一人托定金鳳盤內,放着六般物件,是平天冠、袞龍服、無憂履、白玉圭、玉束帶、誓劍。”○《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乃拜[長卿]為中郎將,持節,擁誓劍、金牌,先斬後奏。”◆II對着劍發誓。○[唐][黃滔]《蔣先輩啟》之二:“若不激切擎丘,淒涼誓劍,豈謂脩文學古,何名勵節砥躬!”◆2.上方寶劍。《七國春秋平話》卷上:“[燕王]曰:‘既拜將軍為帥,有誓劍,何不誅之?’”○《三國志平話》卷上:“見一人托定金鳳盤內,放着六般物件,是平天冠、袞龍服、無憂履、白玉圭、玉束帶、誓劍。”○《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乃拜[長卿]為中郎將,持節,擁誓劍、金牌,先斬後奏。”
誓儉草(誓俭草),◆I[元世祖][忽必烈]定的草名。○[明][葉子奇]《草木子》卷四上:“[元世祖皇帝]思[太祖]創業艱難,俾取所居之地青草一株,置於大內丹墀之前,謂之誓儉草。蓋欲使後世子孫知勤儉之節。”◆II[元世祖][忽必烈]定的草名。○[明][葉子奇]《草木子》卷四上:“[元世祖皇帝]思[太祖]創業艱難,俾取所居之地青草一株,置於大內丹墀之前,謂之誓儉草。蓋欲使後世子孫知勤儉之節。”
誓海盟山,◆I同“山盟海誓”。[明][王玉峰]《焚香記‧折證》:“想當初誓海盟山,他把香雲痛翦。”《白雪遺音‧馬頭調‧這根由》:“想當初,誓海盟山,自有神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蘅舫]是一向有了交情的,誓海盟山,已有白頭之約。”◆II同“山盟海誓”。[明][王玉峰]《焚香記‧折證》:“想當初誓海盟山,他把香雲痛翦。”《白雪遺音‧馬頭調‧這根由》:“想當初,誓海盟山,自有神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蘅舫]是一向有了交情的,誓海盟山,已有白頭之約。”◆补证条目■同“山盟海誓”。○宋陈允平《蝶恋花》词:“一曲胡笳,别後誰堪聽。誓海盟山虚話柄,憑書問著無言應。”
誓海,◆同“誓海盟山”。○明沈璟《懒画眉·复欢》套曲:“縱使盟山裂,誓海竭,情難撇。”○又《画眉序·忆旧》套曲:“一任蜂蝶笑,魚雁通,鶯花弄,填不乾誓海深恩共,剗不平萬仞盟山重,打不散鸞和鳳。”
誓骨,◆I《淮南子‧齊俗訓》:“故[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高誘]注:“[胡]人之盟約,置酒人頭骨中,飲以相詛。”後以“誓骨”指訂立盟約,表示決心。○[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無有結纓誓骨,慷慨圖存者。”◆II《淮南子‧齊俗訓》:“故[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高誘]注:“[胡]人之盟約,置酒人頭骨中,飲以相詛。”後以“誓骨”指訂立盟約,表示決心。○[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無有結纓誓骨,慷慨圖存者。”
誓髮(誓发),◆I見“誓天斷髮”。◆II見“誓天斷髮”。
誓帶(誓带),◆I《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後以“誓帶”指功臣爵祿,世代永傳。○[宋][范仲淹]《淡交若水賦》:“情深結綬,遠思誓帶之流;志在彈冠,潛動濯纓之感。”◆II《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後以“誓帶”指功臣爵祿,世代永傳。○[宋][范仲淹]《淡交若水賦》:“情深結綬,遠思誓帶之流;志在彈冠,潛動濯纓之感。”
誓辭(誓辞),◆I見“誓詞”。◆II見“誓詞”。
誓詞(誓词),◆I亦作“誓辭”。1.誓言。[唐][李翱]《釋懷賦》:“昔誓詞而約交兮,期共死而皆居。”○《清史稿‧穎毅親王薩哈璘傳》:“翌日,[薩哈璘]集諸貝勒于朝,書誓詞以進。”○[清][俞樾]《茶香室叢鈔‧納款》:“按史傳有納款之言,據此,則款乃誓辭,實有所納也。”○《詩刊》1978年第1期:“要努力為生固然難,要努力為死又何嘗容易,一個革命者必須參透生與死的關係。這是共產黨人的誓辭!”◆2.古代約束告戒將士的言辭。[郭沫若]《今昔集‧論古代社會》:“《書經》所載的,大都是誥詞、誓詞,屬於皇家的東西。”◆II亦作“誓辭”。1.誓言。[唐][李翱]《釋懷賦》:“昔誓詞而約交兮,期共死而皆居。”○《清史稿‧穎毅親王薩哈璘傳》:“翌日,[薩哈璘]集諸貝勒于朝,書誓詞以進。”○[清][俞樾]《茶香室叢鈔‧納款》:“按史傳有納款之言,據此,則款乃誓辭,實有所納也。”○《詩刊》1978年第1期:“要努力為生固然難,要努力為死又何嘗容易,一個革命者必須參透生與死的關係。這是共產黨人的誓辭!”◆2.古代約束告戒將士的言辭。[郭沫若]《今昔集‧論古代社會》:“《書經》所載的,大都是誥詞、誓詞,屬於皇家的東西。”
誓不兩立(誓不两立),◆I立誓不與仇敵共生存於人世間。形容雙方仇恨很深。○《三國演義》第四四回:“[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三俠五義》第四五回:“小弟既來尋找[南俠],便與他誓不兩立。”○[蕭乾]《未帶地圖的旅人》:“它(社會主義)同民主自由、同個人幸福並不互相排斥、誓不兩立。”◆II立誓不與仇敵共生存於人世間。形容雙方仇恨很深。○《三國演義》第四四回:“[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三俠五義》第四五回:“小弟既來尋找[南俠],便與他誓不兩立。”○[蕭乾]《未帶地圖的旅人》:“它(社會主義)同民主自由、同個人幸福並不互相排斥、誓不兩立。”
誓表,◆I指決心臣服的表章。○《金史‧外國傳上‧西夏》:“[天會]二年,始奉誓表,以事[遼]之禮稱藩,請受割賜之地。”◆II指決心臣服的表章。○《金史‧外國傳上‧西夏》:“[天會]二年,始奉誓表,以事[遼]之禮稱藩,請受割賜之地。”
矢誓,◆立誓;盟誓。○《三國志‧吳志‧孫皓傳論》:“昔[舜][禹]躬稼,至聖之德,猶或矢誓眾臣,予違女弼……況[皓]凶頑,肆行殘暴。”○《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臣下矢誓。”
設誓(设誓),◆立下誓言;起誓。○[元][吳萊]《檢故庋得故洪貴叔所書李鐵槍本末寄洪德器》詩:“茫然即斷指,設誓如刳羊。”○《水滸傳》第四八回:“當下[宋江]在馬上,看了[祝家莊]那兩面旗,心中大怒,設誓道:‘我若打不得[祝家莊],永不回[梁山泊]。’”[清][葉廷琯]《桃花夫人祠題壁》詩:“設誓定償同穴願,報恩何異墜樓時。”○[彭湃]《海豐農民運動‧地主壓迫農民》:“所以該鄉農民异常憤激,乃召集全鄉會員開會,當天設着香案,對天設誓,以後世世代代不耕[陳]姓之田。”
山盟海誓,◆指山海為盟誓。形容男女愛情的堅定。○[宋][趙長卿]《賀新郎》詞:“終待說山盟海誓,這恩情到此非容易。”○[元][高栻]《集賢賓‧怨別》套曲:“早忘了山盟海誓,更和那星前月底。”○[明][袁于令]《西樓記‧緘誤》:“草素劄,訂他中夜偷來話,把山盟海誓再四申罰。”○[陳瑞統]《月夜》詩:“真正的愛情又何須什麼山盟海誓,堅貞的心能戰勝一切驚濤駭浪!”
起誓,◆立誓。亦指鄭重其事地說出表示決心的話或對某事提出保證。○《紅樓夢》第十二回:“[鳳姐]故意抱怨他失信,[賈瑞]急的起誓。”○[老舍]《四世同堂》五:“他對自己起誓,他決定不能在戰爭未完的時候去講戀愛。”○[秦瘦鷗]《秋海棠》十二:“他真可以對天起誓,無論怎樣,他不會想到像這樣一個衣衫破舊,家業蕭條的莊稼人的女兒,會上縣立初中去念書。”
明誓,◆明白的誓言;宣誓。○[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十二:“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晉][潘岳]《寡婦賦》:“蹈[恭姜]兮明誓,詠《柏舟》兮清歌。”
盟誓,◆1.結盟立誓。○《國語‧魯語上》:“夫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荀子‧富國》:“事之以貨寶,則貨寶單而交不結;約信盟誓,則約定而畔無日。”○《三國志‧吳志‧吳主傳》:“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禮》有司盟之官,《尚書》有告誓之文。”○[唐][李商隱]《贈送前劉五經映三十四韻》:“草草臨盟誓,區區務富強。”○《說唐》第九回:“兄弟在花園盟誓,只道戲言並無憑證,誰知後來俱應前言。”◆2.指起誓。○[洪深]《趙閻王》第一幕:“咱對天盟誓,諸位神道老天爺。”◆3.指盟約。○《宋史‧陸游傳》:“一和之後,盟誓已立,動有拘礙。”○[明][李夢陽]《冬日靈濟宮十六韻》:“累朝盟誓冊,玉櫃少人知。”○[葉聖陶]《倪煥之》十二:“這無异締結了一種盟誓,彼此在同一目標之下,完全無私地團結起來了。”
盟山誓海,◆猶海誓山盟。對着山海盟誓。極言男女相愛,堅貞不渝。○[元][王實甫]《四塊玉》套曲:“我則怕[梁山伯]不戀我這[祝英臺]。他若是背義忘恩尋罪責,我將這盟山誓海說的明白。”○[柳亞子]《玉嬌曲為鈍根賦》:“誰知覆地翻天際,別有盟山誓海情。佳人少小生南國,[玉嬌]小字傳鄉邑。”
六誓,◆《尚書》中六篇誓文的總稱。○《穀梁傳‧隱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晉][范寧]注:“誥誓,《尚書》六誓七誥是其遺文。”○[楊士勛]疏:“六誓者,即《尚書》《甘誓》、《湯誓》、《牧誓》、《泰誓》、《費誓》、《秦誓》也。”
立誓,◆設誓;發咒。○[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某孝廉有句云:‘立誓乾坤不受恩。’蓋自矜風骨也。”○[魯迅]《偽自由書‧觀鬥》:“頻年惡戰,而頭兒個個終於是好好的,忽而誤會消釋了,忽而杯酒言歡了,忽而共同禦侮了,忽而立誓報國了。”○[巴金]《復仇集‧初戀》:“它遭到這個打擊以後,便立誓終身奉養老母,過着清閑的日子。”◆补证条目■设誓;发咒。○明沈采《千金记·定谋》:“〔末〕……莫若我三人對天立誓,歃血爲盟,共扶王室何如?”
監誓(监誓),◆1.監察宣誓儀式。○[郭沫若]《北伐途次》二七:“後來在[武昌]下游的鐵路工程處成軍的時候,[唐][鄧]和我去監誓,各人作過一般訓話。”○[唐人]《金陵春夢》第三十回:“[貴州省]民、財、教、建四廳廳長……就職之日,由[吳稚暉]監誓。”◆2.監察宣誓的人。○[李宗仁]《回憶錄》第六五章:“一月二十四日星期一,國府舉行總理紀念周。由[居正]擔任監誓,我便在紀念周上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就任代總統。”
黃龍誓(黄龙誓),◆以黃龍為信物,訂立誓約。○[清][吳偉業]《贈家侍御雪航》詩:“至今[青海]頭,共刻黃龍誓。”
鴻誓(鸿誓),◆隱逸的志願。○[晉][陸機]《七徵》:“乃有通微大夫,怨皇后之失寶,傷鴻誓之後聞。”
漢誓(汉誓),◆《漢書‧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又:“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後以“漢誓”指[漢]初封爵之誓或山河之誓。○[明][袁帙]《送陳德夫使魯》詩:“河山藏[漢]誓,寶玉展[周]親。”
海誓山盟,◆誓言和盟約如山和海一樣永恒不變。多用以表示男女相愛之深,堅定不渝。○[宋][辛棄疾]《南鄉子‧贈妓》詞:“別淚沒些些,海誓山盟總是賒。”○[元][喬吉]《金錢記》第二摺:“指淡月疏星銀河邊,說海誓山盟曲檻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雖則如此,兩下情好愈密,朝歡暮樂,終日相守,如夫婦一般,海誓山盟,各無他志。”○[歐陽予倩]《潘金蓮》第二幕:“你也聽過多少的溫存軟語,海誓山盟。”亦作“海約山盟”。○[宋][柳永]《洞仙歌》詞:“夜永歡餘,共有海約山盟。”
高誓,◆傳說中仙人名。○《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羡門]、[高誓]。”○[張守節]正義:“[高誓]亦古仙人。”
負誓(负誓),◆猶負諾。違背誓諾。○[明][馮夢龍]《情史‧情報‧王魁》:“[英]曰:‘君輕恩薄義,負誓渝盟,使我至此。’”
罰誓(罚誓),◆猶發誓。○《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知觀罰誓道:‘若負了大娘此情,死後不得棺殮。’”○《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私下擺個酒盒,要[滿官人]對天罰誓。”◆补证条目■犹发誓。○明沈采《千金记·定谋》:“〔末〕……莫若我三人對天立誓,歃血爲盟,共扶王室何如?〔生〕軍師美言,敢不從命。〔外、末〕既如此,就煩元帥麾下將校取雞狗血來罰誓。”
發誓(发誓),◆莊嚴地表示決心或提出保證。○《法苑珠林》卷二十:“[齊][文宣皇帝]時,有先師統上,家世[涼州],年至十三,發誓西行。”○《三國志平話》卷中:“弟兄三人曾對天發誓,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那位[伍大令]初到任時,便發誓每事必躬必親,絕不假手書吏家丁。”○《詩刊》1983年第5期:“我暗自發誓:只要還有口氣,就要使同胞們不再受窮。”
典誓,◆《尚書》中《堯典》、《湯誓》等篇的並稱。泛指其中典謨訓誥誓命一類的文章。○[唐][柳宗元]《貞符》:“故[仲尼]敘《書》:於[堯]曰‘克明俊德’,於[舜]曰‘濬哲文明’;於[禹]曰:‘文命祗承於帝’;於[湯]曰‘克寬克仁,彰信兆民’;於[武王]曰‘有道曾孫’。稽揆典誓,貞哉!”
大誓願(大誓愿),◆佛教指普度一切眾生的廣大的願心。○《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先發大誓願,欲度一切眾。”亦省作“大願”。○[清][龔自珍]《發大心文》:“欲極大恩,須發大願。依經論說:行是車船,願是馬楫;有船無楫,難可到也。”○[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僧伽和佛的弟子》:“大乘經典特別稱道文殊師利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願,所以這四大菩薩特別受到教徒的崇敬。”
打誓,◆簽訂誓約。○[宋][蘇軾]《答李琮書》:“今[韓存寶]等諸軍,既不敢與[乞弟]戰……而厚以金帛遺[乞弟],且遣四人為質,然後得[乞弟]遣人送一封空降書,便與打誓,即日班師。”
本誓,◆根本的誓願。○[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皇帝以湛然法身,不捨本誓。”
背誓,◆違背誓言。○[三國][魏][曹植]《武帝誄》:“[張][陳]背誓,傲帝虐民。”○《清史稿‧睿忠親王多爾袞傳》:“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巴金]《憶‧最初的回憶》:“但是,不管父親怎樣勸阻她,不管背誓的恐懼時時折磨她,她終於下了養蠶的決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