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善寺,原名“建福斋”,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景云二年(711)寺随县治改变,迁徒于现址,并改称“建善寺”。建善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八闽第一古刹”。千年古刹,香火绵延,梵音不辍,蔚然壮观,因其与两位佛教禅宗创始人有着深远的渊源。
建善寺,为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首——沩仰宗创始人灵祐祖师的出家地。灵祐(771~853),霞浦南乡人,俗姓赵,十一岁依建善寺法常禅师出家,在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广究大小乘经律。二十三岁,到江西,参谒百丈怀海,怀海一见就赞许他,于是居参学之首。元和末(820),他遵怀海之嘱,到沩山去开法。“敷扬佛法凡四十余年”,成为禅宗“五宗之一”的“沩仰宗”开山鼻祖,谥号“大圆禅师”。建善寺内建有灵祐祖师殿,供奉着金身佛像,尊灵祐祖师为“人天师表”,并书联曰“禅宗分五派沩仰居首,古刹遍八闽建善为先”。寺内地藏菩萨殿的后侧亦建有一个小亭台,亭内供着灵祐祖师坐灵石之上诵读经书的石像,石像后面的墙上镌《灵石记》,记述灵祐祖师十一岁在本寺出家,勤修苦行,晨昏打坐,后人将其打坐的石头尊称为灵石。石像右侧,立一石碑,上书《灵祐祖师略传》。
建善寺,亦为空海法师的远帆胜地。空海法师是日本真言宗创始人,建善寺是其入唐朝拜的第一座寺院。唐贞元20年(804),时年三十一岁的空海跟随日本访唐船在狂风骇浪中飘摇了三十多天,奇迹般地搁浅在霞浦赤岸码头。由于入唐的国书放在另一艘船上,已被风浪打入海中,空海等人在船上呆了十多天,直到等来福州的令谍,才得以上岸。上岸后的空海迫不及待地寻找当地寺庙,他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建善寺。空海和一同入唐的日本客人在建善寺住了三十多天,并同建善寺的住持、众僧谈佛论经,读诗赏画。此时的建善寺,一代宗师灵祐已北上江西参谒高僧百丈怀海,空海与他未曾谋面。然而民间传说两人见面了,而且一见如故,畅谈佛法数十日,并一同种下两棵银杏。之后,空海则由长溪辗转福州入长安拜惠果为师,潜心修佛,回国后创立日本佛教第一大流派真言宗。如今的建善寺,大雄宝殿门前仅存一棵两人合围的银杏,高大挺拔,成为两位宗师在同一寺院拜佛修行的见证。
建善寺坐北朝南,背枕华峰山,华峰支脉拱抱左右,龙首虎尾岗连其左,金字山、凤凰池接其右,与寨岗山遥遥相望。入山门顺坡而上,古木森郁,交柯成荫,一株有着280年树龄的小叶红皮榕下立有原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先生为建寺1510周年书镌的“古刹逢春”石匾,寺门上有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亲笔书额“建善寺”;寺门内联为考古学家游寿题撰的“月灿榕林围一谷,波摇松岛应诸天”,外联则保留原住持僧碧松于民国二十六年书撰的“狮窟震玄风教普禅灯传沩水,鹫峰承法脉山开齐代地辟南天”,简述寺史,字迹犹新。建善寺前进为天王殿,中进系大雄宝殿,殿左配建有灵祐祖师殿和鼓楼。殿右建有地藏菩萨殿和钟楼,后进为观音阁,“观音阁”三字亦为游寿题写。寺院主体建筑布局沿华峰主脉,横贯南北中轴线上,各组殿宇依凭山势,层层而上,古朴宏伟,严谨壮观。其大雄宝殿、祖师殿、观音阁、六和楼等,多为近年改扩建,廊柱翘檐,斗拱璃瓦,具有典型的佛教建筑特点,规制有所扩充变迁。
史上记载建善寺曾有两次被废的经历。第一次被废源于唐武宗的灭佛。会昌二年(842年),唐武宗下令凡是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财产;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开始更大规模的灭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庙4600多所。建善寺,遭遇此次“法难”,被废。其后八年,有僧人上奏宣宗皇帝请求恢复寺院,恢复禅刹,之后又经历了多次修复。第二次被废源于倭寇的侵扰。1563年(明嘉靖32年)中秋之夜,赤岸沿海出现倭寇,消息一传,顿时整个县城惊慌失措。此时,倭寇乘着中秋月色来袭,且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部队已调往他处,城内没有驻守官兵,福宁府危在旦夕。县令徐甫宰听说倭寇是从建善寺两侧沿华峰山绕道凤凰池进城,于是下令先行焚烧建善寺,以免千年古刹佛门清静之地惨遭蹂躏。建善寺葬身火海之后,倭寇无物可抢,便加紧攻城。城内百姓急中生智,玩起了“曳石”游戏,石声隆隆,倭寇以为城中藏有千万戚家军,只好仓皇逃遁。建善寺虽于四年后的1567年重建,但那场大火,焚毁了建善寺的千年遗迹。以至后人无从考证灵祐早年皈依佛门的成长历程,也无从考证空海在建善寺朝拜求佛的行踪言词。
寒暑轮回,兴衰更迭。漫漫千年时光,建善寺的一石一瓦、一草一木经历了禅宗旨意的浸润与熏陶,焕发出紫气和佛光,可谓“凛凛宗风往昔灯传沩水,欣欣气象于今春满南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