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山地名故事】文殊镇莫桥湾的起源与两首民谣的故事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15 19:55:52

Ready

文殊乡磨桥湾的由来与两首歌谣的故事

光山县文殊乡杜槐村磨桥湾,有一条河的支流从这里流经撞山寺,直入龙山湖。这条远古时期形成的小河流本来是自南向北流向,但是到了磨桥时就垂直折转为自西向东。因这条小河系古代光山人去汉口的必经之道,当地居民在古商道上架起了一座石墩桥。为避免洪水冲毁,北边桥墩依山而建,南边桥墩紧邻平畈,从整个古商道形状来看,此石桥拐了一个急弯,形成一个拐角,清代前期被当地人称为“磨角桥”,后简称“磨桥”。磨桥湾也因此桥而得名。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因夏季暴洪频发,每遇洪水汇聚,就将南边的桥墩冲毁,交通中断,行人苦不堪言;年复一年,地方善良的村民一次又一次地不断修复桥墩,耗尽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网络图片

村民的修桥精神,终于感动了土地仙神。相传,一天夜晚,土地神决定赈济百姓,从江大山上用长袍兜了一堆山土,欲填在“磨角桥”南头的桥墩边,抢修时辰选择正子时(夜12点整),才能与平畈土壤粘牢一起,就能防止暴洪的冲刷。土地山神走呀走呀,已经来到“磨角桥”的后园,突然听到村里的公鸡啼鸣声,古商道上的石桥也出现了行人,并喋喋不休。此时,土地神受到惊吓,慌忙躲入水稻田中,待公鸡啼罢、行人走散时,已耽误了时辰,土地神将一兜山土丢到磨桥后园的稻田中,拂袖飘然而去。于是,想在这座桥的南边桥墩旁堆土山防洪水的美好愿望就落空了。

▲网络图片

太阳出来了,晨雾散去,人们骤然发现这个村子的稻田中突起一座小山,质地坚硬,村民在小山上种植农作物,且肥力充足,长势良好。勤劳的村民为了纪念土地仙神修桥补路,相助解困,又在小山上建造了一座土地庙,以示纪念土地仙神。庙宇竣工后,并在庙后栽上三棵檀树,优化周边环境。自此以后,民间流传一首歌谣:

磨角桥湾好大田,

田中凸起一座山,

山上建成一座庙,

庙后又有三棵檀(潭)。

这首民谣流传不衰,久而久之,以讹传讹,人们误听为“三个潭”,惊奇不已;认为磨桥这块稻田后面还能容纳三个深潭,简直为天下奇观,流传的神乎其神,从此以后,“磨角桥”地名就远近闻名了。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磨角桥三字中的“磨”字,在当地方言中就是“挪动”的意思。意即“挪桥”,此桥历史上确实挪动了两次,第一次是1953年城乡恢复生产时,县交通局重新修建了这座桥,建筑材料以当地红石为主体的石拱桥,自“磨角桥”的原址向东移50米远;第二次是1994年闸晏公路南王岗路段改线,在石拱桥的位置向东再移30米。建国后,人们在口头谈话中,为了方便表述:把“磨角桥”三个字口称为“磨桥”二个字;后来,在写信地址、开具各类证明中和填写公安户口中也简化为“磨桥”二字;人们就这样不由自主地将“磨角桥”改为“磨桥”。

  第二首歌谣产生于当代群众的口碑里,起因是:在清代、民国时期,因“磨角桥”是南北交通枢纽,每天四面八方游人络绎不绝,绕村子的四方河水质清澈;流水常年不断,水质优良,这两个条件吸引了豆腐店、粉坊、磨面坊等手工作坊落户“磨角桥”湾,生意红红火火。其中程方斌百年老字号粉坊,迄今已是第五代传承人,制作红薯粉条,仍沿用传统手工工艺,不添加任何食用胶,质纯味正,口感极佳,闻名远近,每年秋冬生产30多万斤的粉条产品,程方斌顾及生产,没时间上街设立销售点,慕名而来他作坊的选购者,就将产品销售一空。

这一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民间乡野又流传一首民谣是:

磨桥粉条不上街,

求购客人自然来。

祖传工艺不掺假,

保质保量施友爱。

在全社会普遍关注食品安全的时期,人们听到这首民谣。立刻对磨桥粉坊产生由衷的敬意。

▼本文作者在磨桥湾采访

撰稿:从平 潘婷 摄影:梅曙贤 汪燕婷

监制/裴仁和 方明利 策划/周国顺 李 军 责编/梅曙贤 谢仁睿 裴文静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