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苗 文/图(部分网络)
追随一个美丽的传说,去到遥远的色达。我不是一个佛教徒,为什么要去色达呢?谁知道,因为它就在哪里。
好友小敏,多年以前皈依佛祖,成为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她在喇荣找到了上师,并为自己起了一个藏族的名字。秉承着上师的指导和自己的修炼,小敏勤于反思自身,忙于慈善。几年下来,她心性温润如春。这便是我最早对喇荣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晚上的休息,高反的头痛消褪,便前往喇荣佛学院。
从色达县城开往喇荣五明佛学院很近,只有20多公里。先前的雨天使大路变得泥泞,车子一走过便是泥浆溅起。就在从公路拐入到喇荣沟的山路时,路口站着一群群佛学院的学生,在等候车子进山。他们一身绛红色服饰,年轻的脸孔写着干净和纯粹。
进入山路不久,车子一个拐弯处,远处是那一大片壮观的红色房子,似乎要将灰暗的天色溶化掉,几座富丽辉煌的大殿金顶发出黄灿灿的光芒。近处是散落的红色木屋和三几结伴而行的僧侣。当他们的眼神和我们对视时,是清澈又通透的。心中一阵兴奋的颤栗告诉我,喇荣五明佛学院,我来了!我欢叫着掏出手机要拍照。已经是第二次来到喇荣的同行者淡定地说,早着呢,这还不是最漂亮的地方。伙伴们异口同声地说,如果天气好的话,那一片红房子在蓝天白云下,更是美丽到极致。我相信那样的美丽,而今天能够走进喇荣沟,看见那铺天盖地的红房子填满了山谷,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喇荣,在藏语里是“能够得到出家功德”的意思。它深藏在甘孜草原和群山之间的这一片神圣的山谷里面。二十世纪80年代,法王晋美彭措吉祥贤在第一世敦主仁波切的修行地,也就是当今的色达喇荣,创建了修学不偏佛法的大学院。1987年5月15日,十世班禅大师亲自致函色达县人民政府,批准学院正式成立,并赐给学院亲笔题写的“喇荣五明佛学院”之藏文匾牌,其汉文的院名则由中国佛教会赵朴初会长亲笔题写。由此,在这片安静地山谷中,佛法如长明灯火闪烁,成千上万的修行者赶到这一片遗世独立的圣地聆听佛声。

虽然红色木屋的生活是清贫的,但是前来修行的人愿意舍弃了各自的身份,穿着同样颜色的僧袍,于同一片天空下修心开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据说现在登记在册的修行者有6000多人,但真正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喇荣俨然是一个小社会,医院、商店、餐厅、宾馆、电信营业点等等,一应俱全。我们中午在那里的餐厅午饭,价格不贵,味道也不错,都是素食。餐厅里的其他食客绝大多数都是学院年轻的僧侣,他们样子快活,有说有笑,有的也忙着低头看手机。在这里,汉人是绝对的少数民族。在山谷高处的宾馆面前,便是汉人集中的地方。他们都是来自各地的游客,抱着或虔诚或好奇的心情入住喇荣。在他们当中,为了最早迎接喇荣的日出;为了能够听一堂心仪的早课;为了早日见到上师一面;为了在晨曦初露时到坛城转圈,不一而足。
登上坛城(坛城,通俗地说就是佛的家),天色晦暗得似乎化不开的墨汁一样,浓厚的云层给人一种不可名状的压抑感,一下子消减了坛城金顶原有的光鲜。不过,却与对面山坡上的红房子更加靠近了,看得见红房子的窗户和窗帘,似乎也听得见红房子里面的诵经声。坛城上半部分是转经的地方,下面一层是转经筒。
坛城转经处的红色围栏处插满了色彩艳丽的塑料花,横拉竖挂的地方叮叮铛裆全是金刚铃和小经筒,仿佛透过那一花一草,一声一响向佛祖传去祈福的愿景。在坛城的空地上,有序地摆放着一块块长方形的木板,供磕长头的信徒使用。围着转经筒转圈的人流络绎不绝,男女老少,藏人汉人。或念念有词,或匍匐地上磕长头,那金色笨重的转经圆筒,在人们的摇动下发出一串串悠长的响声。
我们没有像藏民们一样匍匐在地上,所以就永远不会有他们看世界的视角和内心的信仰。在藏民们的眼前,只有通往佛教圣地的长路;在藏民的心里,只有默诵着六字真言。其实,美好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睡梦安稳和内心的清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