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神话与魔幻
或是张口就贬低,内心底的歧视
都源自于对TA的不了解
TA是山谷中的大学城
色达县,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川藏北线途径的一个县城。去色达,是第一次进入康藏地区,康藏地区,也被称作康巴藏区,康区。
国内藏区,有三大藏区的说法,卫藏,安多和康藏。康藏的范围主要在如今的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州、云南迪庆州和西藏的昌都地区。
从‘O’到‘C’
这次不戴口罩出行,是九月中旬。每年的7-8月,是四川的雨季,特别是川北地区,每年8月的大雨后,公路旁的山体塌方、泥石流冲毁公路的事情时有发生。
果然,在出发前的一个多月,川北地区下大雨,冲毁了主干道公路,到了九月,公路部分修好通车,但只能通行小客车,大巴车还是不能通行。
结果,原计划的川藏北线去,川藏南线回的‘’O‘’环形,变成了川藏南线去,川藏南线回的‘’C‘’形。
好在整个行程中,最为在意的色达,还保留在这个‘C’里。
学院,建在色达县的喇荣沟内,上世纪80年代,僧人晋美彭措在这里创建了小规模讲经院和禅修院,当时有32名学员,晋美彭措任堪布。之后的十年,这里的规模逐渐扩大,到1997年,正式成立了佛学院。
五明
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五门学科,概括了那个时代所有的知识体系,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所以,佛学院里的学僧,不仅仅只学习佛学佛经,稍稍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佛学院毕业,绝不比一般大学的本科毕业容易,难度要大于太多的本科生。
归根结底,色达五明佛学院,是一所学院,建立在山沟里、远离闹市的一所学院。
佛国净土,心灵归宿,远离尘埃,网上这些的词汇,就像N年前大家说到西藏一样。更愿意把这些词,当作网络媒体用来吸引眼球、增加流量的一种描述。
这是一座建在山沟的大学城,想起很早之前的一部电影<暗流>,主演是让·雷诺,剧中的主场都是某山区里一所历史悠久的宗教学院,感觉就是类似这样的地方。
这里免费对外开放的,山门就在山脚下,山门入口处刷身份证+面部识别后,就可以进入大门。
距离大门不远处就是一个小的停车场,在这里乘坐上山的公交中巴车,中巴车到底,就在山顶的'坛城'附近。
在上山前,领队反复叮嘱大家,藏区气候变化快,带好厚外套!带好雨衣!后来证明,这两点非常重要。
坛城 ↓
在山脚下,有一个藏族小山村,沿途还能看到很多新建的现代化的住宿点,估计那是为各地来学习或静修的僧人和居士准备的。
上山的道路弯来弯去,中巴车一拐弯,眼前就是一片红色的简易小屋,这就是网上说的'色达山河一片红',这些简易的小屋,是佛学院中众多修行人的住所。那些规模大的建筑,多是学院、佛殿或者经堂,还有一些配套的商业设施。
学院自建立之后,有众多的修行人和居士,自行前往佛学院学习,这些人的住宿需要自己解决,然后,就有了这密密麻麻的自建小屋。
坛城
学院的中心,僧人,居士,都来到这里,一圈圈地围绕着坛城转。坛城分为两层,有楼梯通往第二层,第二层也有供大家绕拜的通道。坛城和周边区域,也是游客主要活动的地方。
整座坛城,金碧辉煌,特别是来到了二楼近距离观看,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这里可以拍照,但不要影响转经的人们,更不要盯着对方拍特写。
在坛城转经走廊旁,都设有座凳,供大家休息。休息时,边上的一个老喇嘛将手中的转经筒递给我,好大一个,有点重。老喇嘛打着手势教我如何转动沉重的转经筒。本想给老喇嘛拍张照,但被拒绝了。
打雷,大雨和冰雹
上山之前,领队说的话,真是经验之谈。坛城的海拔大约4000米,山谷中的小气候变化多端。在山下时,还能看到蓝天白云,到了山顶坛城,没多有乌云就像小山一般,压了过来。接下来就是大雨,雷声,还有一些小冰雹。
乌云压境前,气温已经开始下降,穿上了薄款羽绒服,再加上便携式的雨衣,这就是九月下旬的川西高原,厚外套随身带,雨衣随身带。
下了坛城,沿着公路随意地走到了一处小径,小径两旁是这样的低矮小屋,修行者的住宿点。小屋的门是锁着的,就在屋檐下躲躲雨。
有些僧人会主动和游客打招呼,有些僧人不愿意和游客交流,对方如果不愿意交流,就别去打搅了。
很多僧人的年纪不大,20岁左右,很多人自小生活在牧区,很小的年纪就在寺庙中出家,没有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也没有和外界有多接触,所以这部分僧人的汉语说的不太好,游客也不会藏语,大家交流起来就有些困难。
在磕磕巴巴的交流中,对方忽然间和你说英文,别太惊奇了。前面说过,‘五明’中,包括语言哦。不但这座佛学院,很佛学院内的僧人,都学习过外语。
你不会说藏语,我不太会说汉语,那我们就用英文交流吧。这下,还会觉得这些修行人是远离现代文明吗?
商店,餐厅和咖啡馆
大雨停了,远方的云层中,太阳又露出了头。离开坛城,沿着上山的公路往山下走,还可以随意的穿过两旁的一些小路。这座外界看来很神秘的佛国世界,就变得越来越熟悉了。
这是一座山谷中的大学城,自然就会有配套的商业设施。一个商店大门旁的墙壁上,挂着一个招牌,上午是觉姆们的时间,下午的时间,属于喇嘛们。
上午,女性修行者可以进入商店购买物品。下午,是男性修行者的专场。在不经意间,竟然看到了路旁还有一家咖啡馆。
佛学院中的餐厅,是对外开放的,餐厅只供应素食,菜品比较简单,但基本可以满足需求,能够吃饱,味道也不错。厨房是开放式的,看起来比较清洁。
和商店一样,餐厅的工作人员并不是僧人,这里的素砂锅不错,高海拔地区,哪怕是夏季,也不用担心炎热,热热乎乎的饭食,很不错。
在餐厅的墙壁上,有游客或居士布施的登记表。这里的布施是这样的:比如砂锅一个10元,你捐献100元,那明早餐厅开始营业后,前10名点了砂锅的喇嘛或者觉姆,就免费了。
雨后的阳光,有着高原特有的穿透力,照耀在山谷中。一座大殿前,有虔诚的信众,在磕着长头。走过去刚磕了两个头,边上的藏族同胞非常友好地拿了一个垫子递过来。
喜欢这样灿烂的阳光 ↓
步行下山
可以再坐着中巴车下山,也可以沿着公路步行下山,道路就一条,不会出现岔路,只要时间够,身体没有高反不适,选择步行下山,可以看到佛学院的另一面。
高原的气候就是这样,一个小时前雷声阵阵、大雨倾盆,一个小时后金色的阳光撒了下来。
步行下山的时候,注意来往车辆,最好是沿着公路边行走,山路多急转弯。
拖拉机带着一些僧人往山上开去,僧人们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这是新来的同学吗?九月新生报到啊。
也有步行上下山的僧人,被路边的野花吸引,拿着手机拍摄初秋时节的花朵。偷偷地拍了一张,好在不是正面,只是一个背影。
过了半山腰,公路的两旁就不仅仅是僧人红色的小屋了,这里居住着不少藏族同胞,藏族村落散布在公路的两旁。
晚饭的炊烟,从一座座村舍中飘散出来,暮色开始降临,晚饭是糌粑、奶茶,有手抓肉吗?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让很多人着实羡慕,但真实在村舍住了两天后,大部分人就剩下‘逃’了。
Tips
吃饭
这是山脚下的一个小饭店,旅游大巴车就停在边上。小饭店提供川菜和面条,如果想要吃面条,一定要提前说,最好是大家一同点,因为山脚下海拔3800米,煮面条需要高压锅,一般需要20分钟才能煮好一锅面条。如果是分开点,只能等上一锅煮好,再煮你点的面条。
海拔
学院的海拔,在3800-4000米之间,山顶坛城处的海拔大约4000米。在前往学院的途中,会有自称是县旅游局/文体局的工作人员上车,一是讲解参观的注意事项,最重要的是售卖氧气罐。
工作人员的说法,学院的海拔虽然在藏区不算很高,但高反却比同海拔的地方更严重些。他们给出的理由是:院内有几千人在生活,耗氧量大,空气被大山阻隔,流通不通畅。
买,还是不买氧气罐,各人情况不一样,自己决定吧。亲测感受,山顶的空气流通比山脚下更快些,有风,没有更多的高反感觉。
色达的行程,一般是在游览之后,当天回到色达县城住宿。领队的叮嘱,晚上回到县城,最好不要在街上乱逛,待在酒店多休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