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入道,亦知求定。知止而后能定,此儒家所说之定而道家袭取者也,但此是静,不得谓定。
定者动定一如之谓也,见境不惑之谓也,一切接,一切不染,无著无住之谓也。
定慧非二,假名为二,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互相交资,如火如光,名若有二,不可分也。
世人求定,以硬压不起念,断见闻为定,与木石何异?此是死于空无,落于断灭,反动时必至癫狂成魔。
又世人妄执定慧为两截事,遂有定多慧少之别,不知此非了义,定慧本属均等,无分多寡,惟世人习气,有好动者,有好静者,遂以好动者谓为多慧,好静者谓为多定,实则去定慧尚遥。
定慧当由体起用,交资双融者也,正见不惑,名三昧定,三昧者,正定也,兹将禅定众名开示如后:
(一)三摩地,此是诸定总名,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一切禅定摄心也。
(二)奢摩他,止也,调也,灭也,能调诸根不善法,使无染著也,又寂静义,名为定相。
(三)三摩钵提,又名三摩,勾销也,方便随缘止也,此云等至,言于等持之中,能至胜位,即平等任持,双离沉掉,至胜定至圣位也。
(四)禅那,此云静虑,以寂灭为义,定慧双融,即静而虑,故非无记与天台三观不同,因彼属推穷诸法性相,约义生解,此多约心成行,不立所观之境,息二边,止分别也。
(五)毗钵舍那,此云观,谓以智照理,故云正见,亦云了见,观行成时,境智相应,了了见性不昧故。
(六)优毕义,止观平等也,止即定,观即慧也,又不诤不行义,或名为舍,不诤断常,不行空有,舍二边故。
(七)末陀摩,此云莫著中道,谓中道亦假名,不应立也。
(八)毗恒迦毗遮罗,此云寻伺,亦云觉观,盖粗心感动名觉,细心分别名观。
(九)三昧,此云调直定,又名正思正定正受,谓入此定时,不受一切法故。
总之定慧相资,总归入"阿"字门。阿,言一切诸法本不生义,生是缘生,本不可得,证入毗卢遮那性海,惟以此一字为真言,自在成立大曼荼罗。
凡夫无智慧,不能了观诸法本源,妄谓有生。故甚深密藏者,众生自秘,惟证乃知。
一切真言,不离五十字母,皆佛法之总相,"阿"字居首,总括一切,此五十字,一一皆是得解脱门。
解脱者,以定慧证得无生法忍耳,世人如了达此义,证入无生,不起诸相,更有何恶可作,然则又有何戒可持,此戒之隐于定慧中,非愚夫所可测知,妄断修密修禅为无戒律矣,然持戒法门亦不可不说,所以便初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