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僧东来”系列之三
佛陀耶舍,梵语Buddhayas,可译作“觉悟的耶舍”,西域罽宾人(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一带),婆罗门种姓,家境富裕。祖上世代信奉婆罗门,他的父亲对非婆罗门的出家人十分仇视。
一天,有个沙门(不一定是佛教徒)来到他们家门口乞食。他的父亲一看就怒不可竭,带着仆人对那个沙门掌打脚踢。
正在打得起劲时,可能是用力过猛,或者是太激动,他父亲的手脚突然抽起筋来,越抽越厉害,卷曲在地上不停地颤抖(估计是平时从不晒太阳,导致严重缺钙)。
仆人们只好停止了对沙门的殴打。大家非常害怕,立即去请巫师来作法医治。在古印度,巫师同时也是医师,巫医是一家。
巫师匆匆忙忙赶来,一看他的症状,就断言这是冒犯了圣人而遭受的报应,医药是没有用的,只有诚心忏悔才可以缓解。
老耶舍在地上一边抽筋一边挣扎着说,刚才打跑了一个衣裳破烂的沙门,难道他就是“圣人”?
于是叫仆人赶快把那个沙门追了回来。他跪在那个沙门面前竭诚忏悔。几天之后抽筋的症状才完全消失。
从那之后,老耶舍再见到乞讨的沙门时,就顶礼膜拜,主动施舍饭食,再也不敢轻视了。
也因为这个原因,当小耶舍长到十三岁时,老耶舍就决定让他出家修习佛法,做了沙弥。
天竺的出家人,不搞生产劳动,也不自己生火做饭。每天只吃一餐。所以每天都要拿着钵头外出乞讨。
有一次,小耶舍跟随师父外出乞食,在路上突然遇到一只老虎。他师父害怕得要命,急忙找个地方躲了起来。
但小耶舍却不慌不忙地说:“不用害怕,这只老虎不会伤人的,因为它已经吃饱了。”
他师父将信将疑,等了一会儿,那只老虎真的没有什么举动,看也不看他俩就大摇大摆地走过去了。
师徒二人继续赶路。果然在不远的前方,看到了一堆老虎吃剩下的骨头。
从此,师父便对他另眼相看。
小小年纪的耶舍,已能每天背诵二三万言的经文。天竺佛教很少有写成文字的经书,经文都是由师父口诵,弟子跟着背诵,强记在脑海中的。由于要经常外出很远的地方乞食,所以荒废了对经文的诵习。有一个阿罗汉,很爱惜他的聪慧,经常将自己乞讨来的食物分给他一半。这样耶舍就不用外出,能安心诵读经文。因此,到十九岁时,他已经能背诵大小乘经论数百万言了。
但由于天生聪慧,也助长了他的傲慢性格,说话做事不拘小节,经常因自己对佛法的超凡见解而自鸣得意。
甚至问别人:“不知道这世上还有谁配做我的老师?”
因此,满了二十岁后,没有哪个比丘愿意为他临坛授戒。
和他同年的沙弥早就晋升成了比丘。而耶舍到二十五六岁时还是个最低级的沙弥。只有比丘才可以收弟子,成为法师。即使外出乞食,比丘也比沙弥更具优势。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向修行越高的人施食,功德也就越大,福报也就越大。
由于没有机会升迁。耶舍于是转而跟从自己的舅父学习《五明》诸论和谋生技能。到二十七岁那年,在舅父的帮助下,终于有一位老比丘为他授了具足戒,这才如愿成为正式的比丘。
经过这番挫折,他于是变得谦虚谨慎,言行举止都十分低调了。他平日每次端坐思考经文中的道理,往往到了半夜自己都不知道,对佛经的精研十分执着。
后来,耶舍外出游方,从罽宾来到沙勒国(今新疆喀什一带)。当时沙勒国王病重,邀请三千僧人到宫中聚会祈福,耶舍也在其中。当时疏勒国太子达摩弗多见耶舍仪表庄重,让人心生敬意,暗暗称奇,便主动找他请教佛理。耶舍对答如流,让太子倾心仰慕,于是恭请他留在宫内接受供养,待遇十分优厚。
这期间,年轻的鸠摩罗什也来到了沙勒国,拜耶舍为师,跟着他修习律法(戒律)。当时的罗什还是个青少年,但耶舍已看出了他的不同凡响,于是对他倾囊相授。师徒二人惺惺相惜,罗什终身都对耶舍十分依重。后来,罗什跟随他的母亲帛耆婆(后来修成阿罗汉果)回了龟兹。分别之际,师徒二人依依不舍。
耶舍继续留在沙勒。

后来,沙勒王去世,太子达摩弗多即位。前秦苻坚派大将吕光讨伐龟兹国,并索要鸠摩罗什。龟兹王帛纯向沙勒国求救。达摩弗多亲自率兵救援,委托耶舍留在都城辅佐年幼的儿子治理国政。耶舍从出家人摇身一变,成了辅政大臣。
达摩弗多的援兵还未到达,龟兹国都就已被吕光攻破了。鸠摩罗什成了吕光的俘虏。达摩弗多只好率军回国,并将鸠摩罗什被俘的情况告诉了耶舍。
耶舍感叹道:“我与罗什虽然相处了一段时间,但有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搞透彻。现在他忽然被俘,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
耶舍留在沙勒国十余年,然后向东来到龟兹,受得龟兹信众的热烈欢迎。耶舍想寻找罗什。才发现罗什早已被吕光带去了姑藏(今甘肃武威市)。
罗什听说耶舍到了龟兹,便专门派人来邀请他去姑藏。耶舍接信大喜过望,于是准备沿途吃用的干粮和衣物。在即将出发的时候,被龟兹国的信众发现了,他们挡住去路,坚决不肯放行。耶舍迫不得已只好留下来。
这样又过了一年,耶舍觉得继续留在龟兹的意义已经不太,于是决定趁人不备偷偷逃跑。
他对弟子说:“如果想前去追赶罗什,只有在夜晚稍稍地出发。”
弟子说:“就算我们夜晚偷偷溜走,恐怕一到天明就会被他们追到,到时候怎么办?”
耶舍说:“这个放心,我自有办法。”于是取来一钵清水,投药其中,念诵咒语数十遍,再用这些水给自己和弟子们洗脚。当天晚上他们就稍稍出发了,等到快天亮的时候已经跑出了上百里。耶舍问弟子们途中有何感觉,他们说:“只听到耳边有刮大风的声音,眼中的泪水都被吹出来了。”
稍微休息之后,他们又继续赶路。
第二天清晨,龟兹国人发现耶舍不见了,于是往东追赶,追了上百里也没有见到耶舍,于是只好作罢。
当耶舍来到姑藏时,才知道鸠摩罗什已经去了长安。于是在姑藏暂驻下来。后来听说后秦国主姚兴硬逼罗什破戒娶妻,耶舍感叹道:“罗什是块上好的材料,可惜被糟蹋呢?”
罗什听说耶舍到了姑藏,便劝姚兴派人去迎接,但姚兴没有采纳。
不久,姚兴请罗什翻译佛经,罗什再次向姚兴极力推荐耶舍说:“要想使佛法弘扬,并永世流传,必须要使译文的文辞与义理圆融通畅才行。佛陀耶舍深达佛理,文雅简练,不能没有他的参与。”
姚兴见罗什如此推崇耶舍,也为之心动,于是派使者前往姑藏迎请,致送厚礼以示敬意。但耶舍却因姚兴逼迫罗什娶妻一事心有戒谛,于是和姚兴约法三章,然后才来到长安参加罗什主持的翻译事业。耶舍、罗什二人终于又再次聚首。
耶舍到长安后,姚兴亲自出城迎接,礼仪非常隆重,并为他在逍遥园另立房舍,供养十分丰厚。但耶舍向来节俭,每日只吃一餐,其余一概不取。
当时罗什正在翻译《十住经》,疑难较多,下笔艰难。罗什于是向耶舍请教,两人反复研究咨商,才把其中的义理搞透彻。在场协助翻译的僧众达三千人,都叹赏耶舍译文的精简扼要。
因为耶舍脸上长满了红色的罗腮胡,又因善于讲解《毗婆沙论》,当时的人都称他为“赤髭婆沙”。又因他是罗什的师父,所以又称他为“大毗婆沙”。
耶舍的记忆力非常惊人,到了过目不忘的程度。有一次,司隶校尉姚爽想测试一下他,把大约五万字的羌人药方给他看了一遍,然后叫他背诵。姚爽手持原文对照,耶舍居然一字不落全背了出来。在场者无不叹服。
罗什破戒娶妻事件,让耶舍感觉到汉地的戒律急须完善,于是与竺佛念合作译出了六十卷的《四分律》。这部律藏的译出,对汉传佛教戒律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佛陀入涅槃时,有弟子问世尊,后世弟子当以何为师?
佛陀答道:“当以戒为师!”
因为佛教兴衰的关键在于戒律的完善和落实。守戒则兴,失戒则衰。汉传佛教后来之所以能发场光大,耶舍所译的《四分律》可谓居功至伟。很多中国佛教史的研究者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耶舍完成翻译后,姚兴为表谢意送给了他一万匹布绢,他丝毫未取。耶舍觉得在自己在中国的事业已经完成,于是辞别姚兴和罗什,回到了罽宾。
后来不知所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