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璐
无名无姓,被弃佛门
据史料记载,释继洪大约出生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当时正值南宋后期,朝廷腐败、奸臣当道、四面来犯、民生艰难。释继洪就在河南汝州的一个贫困家庭诞生了。父母无法养育他,年幼的他就被送往寺庙为僧。在古代,寺院往往就是贫困儿童和孤儿最后的避难所。被抛弃、被选择的人生似乎毫无意义。
“释继洪”是由寺庙师傅所赐的法名。他本身无名无姓、背景不详,可谓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虽然无姓名,但是他有自己的字号,为“澹寮”。古代人的“号”多为自己起的,“澹寮”当是他内心的写照,想过淡云流水的一生。继洪的佛系人生开始了。
他是不幸的。从小被抛弃,凄凄惨惨,没有父母的疼爱,没有零食,没有玩乐。有的只是经书、佛像,清清苦苦。
他又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像父亲一样的师傅,像骨肉般的师兄弟。他受到了得道高僧的点化,同时又勤奋好学,天资聪慧。在25岁时,便将佛法与医理融会贯通,精通“五明”。佛教汲取古印度医药学说并加以宗教化,形成佛教医方明,成为佛教“五明”,即声明(文法、文学)、工巧明(技术、天文学)、医方明(医学)、因明(伦理学)、内明(哲学、教育学)。由于继洪的博学多识,被授予禅师称号。同时,也获得了单独外出从事佛教与医疗活动的资格。
告别师门,云游四海
秋冬春夏,人生几何。25岁那一年的一天夜里,继洪一如往常地到禅房听师傅传道佛法。师傅慈祥地看着继洪,语重心长地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汝已成师,为师甚感欣慰,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乃佛门子弟之己任,入红尘后,切记一心向佛、慈悲为怀。”继洪虔诚地答道:“师傅之教诲,徒儿谨记。继洪得寺院养育、师傅点化,方成为人。请受弟子一拜。”说罢,继洪行跪拜大礼,久久不起。时间仿佛就定格在师徒之间。
继洪望着寺院里的草木花景、香火诸佛,不禁扪心自问:“你准备好了吗?”回想这二十多年的光阴,无数个万籁俱静的日夜,无数次响起的寺院钟声,无数次参禅悟道,无数次礼佛诵经。内心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在说:“是的,我准备好了。”终须告别,启程吧!“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寺院渐行渐远,汝州城渐行渐远,有缘再见。
居无定所、行无定处的游化生活开始了。继洪一路向南,翻越五岭,先后云游岭南地区的柳州、熙平、连州、封川、广州等地。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后,他又游历了临川及浙江沿海一带。继洪云游路线的动机不得而知。可能是自身对南方的向往,也可能是当时中原战乱、民不聊生。大批百姓流离失所而不得不迁居南方。继洪可能也是迁徙人潮中的一员。
兼济苍生,著书立说
继洪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也将医理用于实践,以“疗人疾苦”为宗旨,治病救人。在广西柳州,他用搜风大九宝饮救治瘴疟昏厥之林氏女,在连州(今广东省连县)治愈了寋氏的寒厥证;在江西丰城县,用丹药救活了一位霍乱患者,在临安(今杭州)为一贵人调治顽疾。继洪医术高明,精益求精。在岭南时期,他不辞劳苦治疗瘴疟,更是受到岭南当地人民的爱戴。
据史料记载,继洪在岭南地区的活动时间大概是1233-1264年间。30年的生活使他对岭南非常熟悉。他还谈到竹叶“惟广州白云后洞及惠州罗浮有之”,证明他曾到白云山和罗浮山采药。他的大部分著作也是在岭南完成的,包括《卫生补遗回头瘴说》《指要方续论》《蛇虺蜇匿诸方》《治瘴用药七说》《治瘴续说》等。之后,无论继洪云游到何处,始终不忘初心、弘扬佛法、治病救人、兼济苍生、著书立说。
幼年出家,青年云游,一生清苦,一生向佛,一生爱众生爱天下赤子之心永不改变。可是,时间不多了。眼前浮现出汝州城,和我的寺院。亲切、平静。大约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继洪圆寂了。悄无声息,没有痕迹。斯人远去,江湖永存。
《岭南卫生方》:破除“瘴疟”神秘色彩
继洪云游到岭南时,恰逢岭南地区瘴疟盛行。瘴疟是一种因受山川风气所侵而发的疟疾,是疟疾中最严重的一种。“瘴”作为病名,最早见于隋朝巢元方的《诸热源候论·卷十疟病之山瘴疟候》:“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继洪看到岭南人民遭遇瘴疟的蹂躏却束手无策,深表同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是时候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发挥作用了!因此,继洪在岭南一面弘扬佛法,一面致力于治病救人。
在晚年,继洪将前人的医学理论与自己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整理成书,是谓《岭南卫生方》。该书写作历时10余年,大约成书于1264年。据释继洪的另一部著作《澹寮集验秘方》自序谓:“早岁南游,辄刊瘴症诸方于岭表,或谓可以济人缓急,兹复以生平所取杂方,编次门类,叙以鄙见,质之同志。”
传世遗珍,集之大成
《岭南卫生方》原书是元代海北廉坊刻本,今已失传。明代景泰间(约1450年)广东省署进行了重新刊刻,但流传不广且缺乏妥善保存。直到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广东布政司罗荣以所借抄本复刻传世。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复经邹善校刻。令人惋惜的是,这三种复刻版本也都不见于世。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天保辛丑年(1841年)由南洋悌谦晋造氏(日本人)校刻。目前,北京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有该善本书,三卷,三册。感谢一代又一代人的复刻与传送,才使后世得以拜读到这本精心著作。
《岭南卫生方》集宋元以前岭南地区多发病瘴疟研究之大成。继洪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善于总结前人经验。他在上、中两卷中汇集了宋代医家李缪、张致远、王棐、江南容、章杰等人的治瘴专论,并将自己撰写的大量有关治瘴的理论与药方收录其中。此外,由于“五岭之南,不惟烟雾蒸湿,亦多毒蛇猛兽”,另附有蛇虺螫蛊毒诸方。下卷则是明代以后的医人增附,收入娄安道的《八证标类》及《李杲药性赋》,并附日人山田简志的《募原偶记》。
理承内经,因地制宜
《岭南卫生方》内容继承与发扬了《内经》“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思想中的“因地制宜”理论。《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自古以来,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医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不同,同时也形成了各自发展的特色。比如,唐代《千金药方》指出:“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
岭南,通常是指我国南方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岭以南的地区,其范围大致是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岭南同样也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岭南卫生方》中有云:“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而二者相薄,此寒热之疾所由以作也。”
岭南四季湿热,蚊蝇病毒容易滋生和蔓延,多发流行病、传染病。继洪在积累大量生活经验、临床经验和前人学说的基础上,编纂了《岭南卫生方》。该书记载了90多种药方,详细地描述了岭南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等情况,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感染者的角度说明了瘴疟与伤寒、温病的不同,并系统地总结了冷瘴、热瘴、痖瘴等不同类型瘴疟症状、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继洪在该书中提到“以青蒿水与服,应手而愈”。自晋代葛洪提出青蒿治疗疟疾之后,该疗法鲜见提及和使用。而如今医学界已经证实青蒿是目前治疗疟疾最好的药物之一。可见,继洪独具慧眼。
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治疗瘴疟,还涉及岭南地区易发生的诸如伤寒、急性肠胃炎、脚气、杨梅疮等疾病的治疗方法及蛇虫叮咬的解毒方法以及在岭南生活的各种注意事项。比如,反对饮酒辟瘴的说法,认为饮酒恰恰是瘴病的源头,因为“南土暑湿,嗜酒则多中暑毒”,同时强调注意饮食起居调摄。
闪耀医坛,流传千古
《岭南卫生方》一经刊刻,便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出现了古今不同版本,并流传到海外。虽然有亡佚,但经多重刊刻,还是幸运传世。日本的悌谦晋造氏曾说:“自唐代以来,岭南方书已计六种,除《岭南卫生方》外,而无一部见存于本邦,赖有是书矣,可不宝重?”可见日本学者对该著作的重视。该书比明代医学家吴有性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医籍《瘟疫论》早三百余年。
《岭南卫生方》的问世破除了“瘴疟”的神秘色彩,对普及医学知识,改善岭南百姓迷信巫术而轻视医疗也有很大的贡献。在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之前,古时人们往往认为瘴疟盛行是天降灾祸。《岭南卫生方》的问世与传播无疑扭转了这种局面。
不是岭南人,胜似岭南人。岭南成就了继洪,同样的,继洪的著作奠定了岭南中医药学的基础。自晋代葛洪以降,岭南医学名家辈出,医籍丰富。继洪的《岭南卫生方》承袭了宋元以前治疗瘴疟的医理与实践,代表了宋元时期治疗岭南瘴疟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对宋元以后相关病症的治疗及医理的研究与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它问世的那一刻起,便注定闪耀医坛,流传千古。时至今日,仍值得后世不断研究。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