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智慧哲学077生命本质苏格拉底命题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07 15:40:02

Ready

【感谢】

《佛教哲学》课程,是根据喜马拉雅 闲者知无涯 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音频所整理的文字资料。文字基础稿和课程思维图由群主【安端】整理提供。手写笔记导图由群友 深海玫瑰-果琋 提供——【STONE的学习笔记】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7-12-28

上一课,我们讲得稍微有一点儿激动!因为绕了十几课之后,我们终于推出了正确的“人无我”这个概念,指出了佛陀的真义!其实,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进一步来论证这个版本的“人无我”……就是“人无神我”这个概念的正确性。

我们在课里,除了经常会提到“宗教四框架”这个理论以外,另一个理论就是——基于黄仁宇教授的“大历史观”衍生出来的“大佛学史观理论”。讨论佛教理论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站在“大佛学史观”上去看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这一次,我们讲佛教的基础课,从“佛教通史”讲起的原因——在当时的历史时代里,为什么要提某个理论?它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是什么?它的理论任务是什么?它指向的目标是什么?这就需要站在“大佛学史观”上去看问题,而不能孤立地去看理论。

佛教创立,它是以反婆罗门教为目标的。所以,在早期,佛教的每一刀砍出去,它的目标都是要砍向婆罗门教的根本!它没有一刀是多余的,也没有一刀没有目标。

“无常”这个概念是什么呢?它是指出——世界的构成是“变”!就是我们说的……赫拉克利特的“变”——通过指出世界构成的“变”,理论目标在于——要反对婆罗门教所谓“神造世界”这个概念。

佛教认为——这世界的构成和变化都是由“因果律”构成的——相依缘起!不由“神”的意志为转移……“神”的意志决定不了这些。所以,也不会由“神”来创造。人也一样——不过就是“十二因缘”这条河流的迁流变迁而已……人的流转生灭,随“因缘”不随“神”!所以,“神”无法主宰,“神”也不能创造。可以说——“无常”这把刀,它翻了一个刀花儿!它一刀就砍掉了两个目标——婆罗门的“神造世界”、“神造人”。

而“无我”这把刀,它要破的就是“神主宰人”这个目标!“无我”是要补齐的这句话,叫“无神我”,或者说“人无神我”——人无“神”主宰的“我”。

当印度佛教传进中国的时候,中国学僧是不了解印度当时的历史情况的。我们说——传到中国已经是东汉安世高的时候啦,这个……中国还是很强盛的!它不知道印度啥情况……什么沙门思潮?什么印度十六国?什么佛教创立的原因?理论任务……什么意思呢?就当时的学僧……我们说——中国学理整个儿建立起来啊,是从那个《牟子理惑论》那本儿书建立起来的。就当时,他们没有“大佛学史观”……就,当时的读书人啊……我们说佛教,我们“通史”里讲过——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是被当作道教的,或者说——是一种民间这个……民间道术的一种补充……谶纬学的一种补充,没人去研究什么佛学史观!所以,他们没有佛学史观,他们也不可能有。

所以,中国学僧对于“十二因缘”推导出来的“无常”和“无我”,只有理论上的、表面上的认识,就是……把它当作描述人生运动和变化的两个理论。当然啦,也有高级学僧认识到它的深处啊……关于这个两个理论的深层使命,绝大部分学僧是不知道的,加上我们本土当时……我们说——道教也是在东汉出现,对“无”、“空”这些概念理解都很深……我们说,我们说——道家出现得很早……在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时候……但道教的出现实际也是在东汉,他们对这类概念理解很深!所以,佛经的翻译用词啊,也用的这些词。于是,就是……中国读书人,有这个见字生义的毛病,就会对“无常”啊和“无我”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

还有一个更缺乏“大佛学史观”的解释角度……现在对于“人无我”这个命题解释的时候啊……就是,还出现了一类解释方式,就是……更加缺乏历史观!什么呢?这个就体现在现代佛教研究领域了——就是……有一些大师,他们会拿般若的“空观”,这个……唯识的“阿赖耶识”,倒过去解释“人无我”的命题。就是……好像觉得——哎,我拿般若的“空观”、龙树的“真俗二谛”……然后,拿唯识“阿赖耶识”、“末那识”去解释“人无我”……哦!好像能解释通。

这是什么逻辑呢?这就是缺乏历史观、缺乏系统学理观,典型的缺乏历史对照学方式。因为,这些学派的历史上,确实各自发明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在讲“十二因缘”和“五蕴”的时候就说——所有的这些体系都是从这个链条上孳生出去的,所以他们解释“人无我”,都带有本派的宗教学目的!实际上,都想规避佛教“人无我”最初的版本,就是——“无神我”这个概念。

我们为什么说——用般若学观和用唯识学观解释“人无我”是当代佛学的一个……一个漏洞呢?或者说——是一个缺乏佛学史观的角度解释方式呢?是因为——“人无我”命题的提出,是在公元前500年……就是我们说的——它有它的历史使命!而建立起“人无我”整套论证体系的是谁呢?是在佛教第一个五百年里,属于“说一切有部”的哲学体系。就是说——这个原始命题以及论证它的原始论证体系,在“有部”哲学体系里!等到般若学想起来去解释这个命题的时候呢,已经过了七、八百年了。而唯识学更到了一千多年以后……一千二百多年以后了。

所以,后面的解释,都叫“理论对理论”!就是……去补窟窿……理论对理论,脱离命题提出的历史背景与实际情况。就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命题是要去解决什么问题?这个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个命题要干什么?或者说——忽视了“人无我”这个命题的时代使命,全是为了去补那个坑!拿后面的学说去补前面的坑。

以前的高僧这么干,是出于宗教学目的和缺乏佛学史观。但是,我们为什么强调——现代佛学研究也会出这个问题呢?因为今天的学者已经有足够的资料了,已经有可以用整个体系去看佛教……就是——用一个系统工程的体系去看待佛教了!如果再绕回去,用(佛灭)七、八百年以后的,用(佛灭)一千二百年以后的哲学体系,倒着回去解释“说一切有部”这个哲学命题,这就叫——缺乏佛教哲学的整体观和缺乏佛教历史的认识观。

佛教智慧哲学077生命本质苏格拉底命题

关于这个命题的解释,就是因为很多学者的这种解释模式,导致佛教的信仰者感觉到——佛教的基础理论一片混乱!我们这里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对佛教义学的研究,到了今天的这种科技情况和资料情况的时候,必须保持一个整体历史观和一个整体的分析观!要把佛教哲学,当作一门系统科学——是完整的、连续的!它的背景是当时的历史,它的发展是哲学上的思辨,绝不能割裂地去看待佛教的命题!就……凌空一个命题——“人无我”,然后大家把各种理论都拿上来解释……这叫什么?割裂地看待佛教提出的命题!

因为这些错误,尤其是在一些这个……初入门儿者会犯。比如说,你今天读了本儿“金刚经”,明天又去读了本儿《瑜伽师地论》,对吧!一会儿般若,一会而唯识……完全理论都不清楚,基础理论没掌握好……我经常说:一加一没学好,就想学高等数学?

通过几本儿佛经把握佛学,那根本上就是做梦!即使你掌握了,那只掌握的是——似是而非的名词!你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一些混乱的概念!这种通过佛经……一本儿、一本儿跳跃的佛经去把握佛教,而不是系统地看待佛教,把它看待成一门儿系统工程、系统科学,这就是割裂的佛教!割裂的佛学!

佛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佛陀当年就已经指出来了!是——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世界。我们看看佛陀举的那些例子,我们看看佛陀抽离的那些概念……都是真实世界、真实人!这是佛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佛教哲学由人生最基本的定义,然后通过最基础的逻辑推导出来,大家都能懂……都能理解!不像今天似的——说一些谁也听不懂的理论,说一些谁也整不明白内容的词。

当佛教义学发展到今天的时候,我们已经有充分的史料和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所以,有必要把佛学里最基础的两个概念——“无常”和“无我”给我纠正过来!当然啦,这会涉及到大量的佛教理论重建工作!因为“无常”与“无我”这个两个理论,它在创建之初,是带着非常先进的,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只不过,经过我们一些学僧的解读……历史上,就形成了一些消极的部分,甚至是非常消极的部分!

比如说——从“无我”推到“无生”……这种推导逻辑,其实有当时中国封建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特殊的宗教背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佛教史”后面讲“中国佛教史”这一讲。每一次转换,都是有中国的历史背景的!比如南北朝……战乱、混乱……唐末……

今天重建“无常”和“无我”这两个概念的正确性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佛教从来不是什么消极……消极的。佛教一直是积极的。我们在“佛教哲学”第一课里提到——每个人,自己去寻找自己的解脱之路。这就是佛的精神!不要通过经书的字面意义去理解真理,而要站到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佛教。就是……我们开篇的第一章说的——每个人寻找自己的解脱之路!

那么……这个又绕远了啊……“无常”和“无我”作为“十二因缘”的两大理论任务就结束了!就是……反婆罗门三大……三大这个……“主宰”,就是……三大“神创”,这个“无常”和“无我”就把三大“神创”彻底刨,刨掉了!但这是终点吗?这不是终点。在这两个理论上,佛教哲学家还将更进一步!我们光描述出了“人生的运动论”有什么用?啊……人生是无常的、人生没有神的主宰……对!我们承认!那……然后呢?对吧!那,然后呢?

这个“然后”,就是我们问到的——这个“无常”和“无我”的“然后”,是那个大黄金时代的共同话题!我们大概要知道啊——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个时代叫“大黄金时代”,就是在公元前四、五百年……就是佛陀在世前、后的这两、三百年里,叫作——人类思想史上的大黄金时代!我们所知的——伟大的思想家都在这个时候来了!无论是西方的啊……还是东方的啊……还是中国的啊……还是印度的!

其实,他们共同探讨的,都是这个命题,就是——“然后”呢?就是“人生是无常的,人生没有神主宰”之后,然后呢?这个“然后”,就是“人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对吧!“无常”和“无我”的“然后”,就是要问——人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你告诉我“无常”了,我承认!你告诉我“无我”了,我也承认!然后呢?人生的本质是什么?西方的苏格拉底,他率先撕开了这个命题,他把认识“我自己”作为哲学的核心命题——然后,人生的本质是什么?那我就得认识“我自己”啊!对吧?我认识“我自己”,我才能知道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啊!

可以说——直到今天,西方人仍然把“认识自己”当作最高的智慧。而且,佛教也是!佛教在这点上跟西方哲学很像——佛教,也是把“认识自己”当作最高的智慧。我们谈到过啊——佛教的哲学思想跟古希腊是相通的!因为,有一部分西方学者,甚至就管佛教叫——雅利安道路!

佛教哲学,它从“十二因缘”开始的这一系列推导、这一系列的逻辑,最终指向的目标,就是——砍掉了三大“神造”之后,最终指向的目标,其实跟苏格拉底是同一个命题!就是——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佛教将推出这个本质!是什么?是“苦”!所以说——所谓“无常”、“无我”就是佛陀的……佛陀版的苏格拉底命题。

我们中国人,一开始就走了另一条路!就是……从百家争鸣到今天啊,就是……中国人喜欢谈“国情”,谈“治国平天下”……因为中国文化里有一种“重集体、轻个体”的文化倾向!虽然,有道家对个体文化的这种支撑啊,但是,道家的理论体系实在是太薄、太脆弱了!这就像探路灯一样——中国读书人的聪明总是能照见远处的历史,但自身人格的灯座下面总是一片漆黑!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认识”的缺陷,而佛教恰巧迅速弥补了这一空档。

佛教哲学,沿着“人生是无常,所以无我”继续推导,直到推出人生的根本定义——“人生是苦”为止,才完成!所以说——佛教在“大黄金时代”的哲学使命,就是……它在“大佛学时代”是有整个儿世界使命的啊!就是回答“人的本质”——“人生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

婆罗门教的“我”……嗯,这课太长了,下一课讲吧……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