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僧会(12):u0026#34;安坂禅法\u0026#34;第一代佛教音乐大师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19 11:59:45

Ready

导读:本章是康僧会人物的最后一章,从下一章开始,笔者就要介绍康僧会所译的佛经以及他所注释并作序的佛经了。本章的内容,是对于康僧会注释并作序的三部佛经的介绍,即《法镜经》、《道树经》以及《安般守意经》这三部佛经。以及总结一下康僧会在汉末佛教史以及整个中国佛教史的贡献,在本系列的文章中,笔者特意将康僧会这位高僧的行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为的就是能够让各位读者更好地还原当时的佛教情况,笔者将会在接下来的系列贯彻这一系列的思路。

由于写得细,所以篇幅就多,比如本系列的文章,笔者一共规划了整整三十章,希望各位读者能够跟随笔者的节奏,慢慢地阅读这一系列的文章。能力有限,水平一般,希望各位读者能够与笔者共同完成这部中国佛教史,南无阿弥陀佛!

注释佛经的第一人

康僧会翻译的佛经其实数量并不多,《阿难念弥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梵皇王经》这四部经书都没有单独流行,他在佛经翻译上最突出的还是《六度集经》与重译的《品般若经》

但是,康僧会开创了注释佛经并且给佛经作序的先河,他所注释的《安般守意经》、《法镜经》以及《道树经》,历来都被后世的学僧重视。尤其是《安般守意经》这部经书的注释,使得三国时期的吴地掀起了一股"安般禅"的热潮。

关于禅宗出现之前的"禅法",太虚大师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分类,即将达摩来华之前的禅法分为四类:安般禅、五门禅、念佛禅以及实相禅。

最早出现的禅法是"安般禅",也就是安世高尊者所带来的"数息观","安般"的意思就是"吸气"与"呼气"。安世高带来的禅法开创了中国禅的先河,从此以后,"止观"成为了佛教弟子修行的法门之一,直到今天,《大安般守意经》仍旧是许多人修行禅法的必备书籍。

安世高的禅法是有传承的,他师承于著名的禅师僧迦罗刹,以"四念住"贯穿"五停心"而修习此禅法,这一禅法的理论来源是小乘上座说一切有部的"念住统摄道支"。

关于此禅法的具体内容,笔者将会在下一章详细地讲述,总而言之,安世高带来了"安般禅",而康僧会注释了《安般守意经》。安世高所注释的《安般守意经》在道安之前,一直都是当时的学僧们参禅的范本,尤其是在安世高所在的江南地区,参禅之风大为盛行。

康僧会对于禅法的重视表现在他对于《大安般守意经》的注释以及序文,他在自己的序文中写道:"夫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

此外,他对于"安般禅法"的内容和思想做了深刻的阐述:"其事有六,以治六情。情有内外,眼耳鼻口身心,谓之内矣;色声香味、细滑、邪念,谓之外也。"康僧会在注释中详细地列出了"数息观"的六个方面,即"数、随、止、观、远、净",为僧侣们实修提供了可以依循的方法。

事实上,"安般禅"在经过了康僧会的注释之后,成为了所有禅法中主旨最清晰、结构最完整的实修禅法,近现代很多高僧大德都曾经带领学员修行此禅法,很多人实修也是由此禅法入门的。

佛经作序的第一人

除了注释禅法之外,康僧会还是最早给佛经作序的一批人,他的老师陈慧就曾经给安世高的《阴持入经》作序:" 宣敷三实,光于京师。于是俊人云集,遂致滋盛。"

而康僧会也继承了他老师的做法,给一些佛经写了"序文",这是完全的中国化产物。"序"和"跋"这种问题是古印度所没有的,在佛经上写序文这种文学体裁,只有淫浸在中国文化中的僧侣才能够做得到。

严格一点说,康僧会算不上是最早一个给佛经作序的僧人,前面还有他的师父陈慧大师。但是毫无疑问,康僧会是最早一批给佛经作序的僧人,而这种风气实际上是由他而引起的。

因为他给《安般守意经》做了序并且详细地注释了这部经书,这才使得"安般禅"在江左地区大为流行,而给佛经作序这种形式就流传了下来。比如,东晋时期的道安和谢敷都给《安般守意经》重新做了序,同时他们给很多佛经都做了序。

从这里其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经的中国化事实上已经深入人心了,也就是说,这些高僧们完完全全地把佛经当做是中国本土的经典一样去处理。

中国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就有很多的序和注,比如魏国的何晏在作《论语集解》时,就在开头给这本书写了一篇"论语序"。"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这算得上是何晏对《论语》这本书的整体论述了,而康僧会等人实际上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比如《法镜经序》:"夫心者众法之原,臧否之根,同出异名,祸福分流",让人一看就知道《法镜经》的主旨是什么,这是"序"的一个主要作用。

同时,序还能够记载一些重要的历史史实,比如"骑都尉安玄,临淮严浮调,斯二贤者。年在束弘志圣业,钩深致远,穷神达幽,愍世蒙惑,不覩大雅,竭思释传。斯经景摸,都尉口陈,严调笔受。言既稽古,义文微妙。"短短数语,就将此经的翻译者、书写者介绍清楚了,并且还介绍了此经的整体文风。

佛经的注释和序都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注意,这里的"注"不能等同于我们认知上的"论"(经律论),千万不能混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总而言之,将康僧会称之为"佛经作序的第一人",其实也并不为过。

佛教音乐一代大师

笔者在介绍昙柯迦罗的时候,曾经讲到过曹植的"鱼山呗",不知道各位还有没有印象。相传曹植曾经到鱼山这个地方去游玩,看见泉水淙淙音声幽雅,同时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对西方极乐世界产生了向往。

于是,曹植在梦幻中看见了阿弥陀佛显现,他灵光一闪,根据鱼山泉水的声音创作了"鱼山呗"这种梵呗形式。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佛教音乐本土化,他充分地把握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趣以及吐字发音的特点,使得这种抑扬顿挫的佛教音乐诞生了。

而本系列的主人公康僧会,其实也是一位低调的佛教音乐大师,很多人都忽视了他在音乐上的重大成就。

康僧会大师与竺法兰尊者,分别被称为"南方和北方的佛教赞呗祖师",而康僧会还有音乐作品问世,即整理的东吴支谦的《菩萨连句梵呗》三阙,这部作品的依据是《无量寿中本起经》。康僧会本人又根据《般泥洹经》创造了"泥洹呗"一阙,从此以后梵呗这种音乐形式就在南方大为风行。

梵呗这种佛教音乐形式不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虽然它被高僧们加以改造之后适合了中国人去吟诵和欣赏,但实际上最早关于"梵呗"的记述是在《长阿含经》中。

"音声具足五种清净,乃名梵音。"所谓的"五种清净"指的是:正直、和雅、清澈、深满以及周遍远闻。如果没有听过"梵呗"的读者,可以想象一下僧侣念经的声音,就是那种几乎听不到却又能够在很远处听到的感觉,如果拿中国的乐器去对比的话,那就是箫或者是埙。

"梵呗"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听的,听闻梵呗是有很大的功德的,梵呗与世俗的丝竹之声有很大的区别。《十诵律》称:"如听梵呗,其利有五",即:身体不疲劳、记忆力不衰退、身心不懈怠、音声不损坏、诸天大欢喜。

《百缘经》中更是记载了舍卫城的人民听闻了梵呗,佛陀微笑着对弟子阿难说:"这些人以音声供养佛,未来一百劫中不堕恶道"。《法华经》、《贤愚经》等经书都有关于"梵音功德"的记述,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康僧会是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关于他生平以及成就的一些简介,写到本章就基本结束了。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笔者要讨论的是"安般禅"、"般若学"、"佛本生"以及《法镜经》、《道树经》、《安般守意经》的注释以及序文情况。谨以此文功德回向三界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编者按:去年年末于泉州大开元寺发愿梳理一部中国佛教史,无奈因生活琐事数次中断,再次提起笔来已经是九月份,顿时生起了时不我待之感。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将自己的愿望完成,遂以《高僧传》、《续高僧传》以及《宋高僧传》等书籍为主,辅以吕澂、梁启超、汤用彤、季羡林等先生的《中国佛教史》以及《印度佛教史》、《佛教十五题》等著作,以高僧们的行迹为脉络,简单地梳理一下汉传基本的发展脉络,这既是利益读者的事情,也是提升自我的机会,如有错漏的地方,还请各位同修多多包涵。

上一章内容:康僧会(十一):"玄学"狂欢的初夜,"般若学"兴起的破晓黎明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