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头条#
东晋《华严经》传入中土
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由于封建割据,政权更迭频繁,百年战争不断,使这一时期中国本土儒道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北天竺国觉贤(公元359-429年)译出《六十华严经》大本,成为我国思想界的一件大事,所谓“《华严》出而人心一变”,为日后“华严宗”的建立,奠定基础。
觉贤,即佛驮跋多罗,是佛祖释迦牟尼叔父甘露王的后裔,与释迦牟尼同姓,北天竺那呵离城人,汉名觉贤。他游学罽宾,专习禅法。会西京沙门智言、宝云西行求法,因要与同归,于是弘宣禅法于中土。祂是在当时唯一与鸠摩罗什齐名的译经大法师。
《华严经》的母本源自印度,相传是世尊灭度后七百年,龙树菩萨从龙宫所得,是后世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华严宗的根本经典,而觉贤翻译的这一版本十分经典,因为共有六十卷,又被称为“六十华严”。与武周时期实叉难陀所翻译的“八十华严”并为《华严经》最重要的两个版本,并行于世。觉贤所译的“六十华严”,因为其翻译的水平极高,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佛教典籍中的经典之一。
唐朝华严宗之创立
华严初祖杜顺世称文殊菩萨化身、帝心尊者、敦煌菩萨,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等。华严二祖智俨对华严宗贡献很大,当时依据新的立场写出六十卷《搜玄记》时,年仅27岁。近代国学大师汤用彤语(汤一介的父亲)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唐初智俨、灵辩均在关中宣弘《华严》,辩居慈恩(或胜光),俨住至相(终南山),其声誉当相将”。
唐武则天时期,智俨弟子法藏以《华严经》为理论根据而立“华严宗”,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武则天赐法藏以“贤首”之名,因而时人又称他为“贤首国师”。因他而被称为“贤首宗”。法藏研究《华严经》,著《华严探玄记》二十卷和《华严五教章》四卷《华严经问答》两卷等,他完成了华严宗的理论体系,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
华严宗教理,在我国佛教中,最为玄妙,可分为二种,即十玄门,六相圆融说。十玄缘起,起出于二祖《十玄门》,三祖法藏继承之。以万有相互辉映,相依相成,重重无尽,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即为相入相即一体。因而产生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教理。六相圆融,万有为一体,关系复杂,重重无尽。法藏灭后,其弟子清凉国师澄观著《华严随疏演义》,华严一宗,于是大成。
五台山与华严四祖澄观国师
唐代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各种宗派交相辉映,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都曾在唐代佛教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澄观大师(738~839年)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一方面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后来大师居五台山大华严寺讲《华严经》,感觉旧疏文繁义约,发愿撰写《华严经疏》。从德宗兴元元年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大师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当时地位颇受尊崇,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华严疏主,历史上绝无仅有,被尊为华严四祖。其弟子宗密、僧叡、法印、寂光称为门下四哲,继承法统者为宗密。明代憨山德清仰慕澄观高行,起字为澄印。后做《华严经纲要》。
澄观对华严宗的主要贡献是光大隆盛华严宗旨于八世纪。大师世寿102岁,居五台山大华严寺十五年,一生讲说《华严经》达五十遍,著作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为中国佛学宝藏中重要的一环。
繁峙三百年人文高光时刻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五台山亦名清凉山,山形五峙,五峰耸立,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唐代华严四祖澄观国师云:“表大士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性源,故首建五佛之冠,顶绾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为妙法莲华胜境”。至此《华严经》中的“清凉山”一变而成为现实的五台山,五台山因为《华严经》而成为真实的佛国。
五台山无疑是华严宗的发祥地、朝圣地,繁峙县至今还有华严宗的灵迹。
山有华严岭,位于五台山东台与北台之间,有寺名法云寺。“在东台西北十五里,亦名清严岭,岭下有雪浪亭,亦名七里亭,近接仙人洞”。(《钦定清凉山志》)。是古时经繁峙北门朝台的必经之路。这里的地层年代为25.2亿年,主要岩性有斜挎长角闪岩,斜长片麻岩,峭削层叠,嵯峨之势,状若刀峰。
水有华严水(亦名羊眼河),据《繁峙县志》:“源出县伯强太平沟,北流经狮子坪,冶场,循憨山至南峪口出山,经魏家庄至万元地,注入滹沱河,全长31公里。”另一个源头为五台山北台脚下繁峙北台峰村,经伯强汇入羊眼河。相传,华严圣水“凡有饮濯,罪诟消除。”用此水做出的繁峙豆腐远近闻名,近年附近建起了许多山泉水水场。
村有华严村,在东台顶脚下,距东台三公里。与三堂湾村相临,同属繁峙神堂堡乡,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7度~10度。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也只有零下5度。华严村森林茂密,自然风光优美。尤其是秋天桦树层叠,色彩如画,适宜修行康养。华严村还是青羊口河(亦称大砂河)的发源地,经神堂堡,至茨沟营,进入河北阜平,归入海河水系大青河。
寺有古华严寺。位于东台东麓脚下,距繁峙县神堂堡村十公里。现在遗址尚存。古华严寺是一座古老的华严宗道场,不知建于何时,北齐时已称古华严寺,可见华严宗传播在繁峙年代之久远。
“华严”,是称赞世尊所说法之妙好。这些古地名无疑饱含着繁峙悠久历史的岁月沉淀,传承着文殊智慧的高光文化!
唐朝盛世近三百年,彼时的五台山(包括山南繁峙,山北台怀镇),无疑已不仅是亚洲华北屋脊最高峰(3061米)物理高度,也因唐朝历代帝王将相和各宗祖师大德对大乘教法的弘扬,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无人超越的精神文明高峰。
中国难生今已生,大法难闻今已闻!
繁峙历代华严高僧
一、北魏灵辩大师:
据《清凉山志》记载:“元魏灵辩,未详氏族,出家于悬瓮山,熙平(516-517年)初,顶戴《华严经》,日夜行道于五顶之间,足破血流,曾无少怠,如是三载,精勤如一”。一天晚上,师在松下打坐,忽然梦到一比丘摩其头顶说:你如用功勤苦,应当凭借此信心入三摩地。师梦醒之后,一切文字触目冰释,后在五台山清凉寺造《华严论》一百卷,用来解释《华严经》。后“为孝明帝所重,请于式乾殿,敷扬奥旨,宰辅重臣,皆北面而听,后终于清凉”。
二,唐代降龙大师
唐代降龙大师,俗姓李,名诚惠,蔚州灵丘县人,因有降服毒龙的传说,故称降龙大师。据《广清凉传》记载,他幼年出家,依五台山真容院(今菩萨顶)法顺和尚为师,20岁受具足戒,先在东台南百余里的龙宫池结庵修道,后又在西台北面的李牛谷(今繁峙县大李牛沟)构茅屋居住,以树叶、草根为食,常诵《华严经》于谷中,有法感山神现身听法的传说。后来,五台山王子寺僧湛崇等率众迎请到王子寺任住持,“故得金峰增耀,宝壤胜芳,九州之深尽皆来”。使王子寺誉满全山。
后唐庄宗李存勖闻师高行,于同光元年(923年)七月,派官持御制书、紫衣赐师,并赐号为广法大师,师辞而不受,庄宗又降敕劝其接受。同光三年十二月,终于王子寺(位于繁峙岩头乡化桥村东三公里处,北距狮子窝2公里),年80岁,庄宗赐谥法雨大师,灵塔称慈云塔。
据《古清凉传》记载:“大孚寺北四里有王子烧身寺,其处先有育王古塔”。北齐刘谦之在此三七行道,转诵《华严经》,著《华严论》六百卷。后日讲《华严》一遍,于时最盛。
三,元代佛日圆融雄辩大师
释正掌,俗姓郭,坚州柏谷里(今繁峙县东山乡南峪口村)人。据碑文载,正掌的父亲名郭秀,母白氏,是读书人家,信佛教。释正掌10岁出家于五台山大寿宁寺,礼文通大师为师,开始学习经典,后来云游诸方,参学知识。22岁从华严菩萨学习华严般若。时不空过,十分认真。25岁(元大德丁酉,1297年)奉老太后旨任五台山僧录司知事,后任坚州(今繁峙)柏谷寿宁寺住持。在任住持期间,寿宁寺僧众云集,重修殿堂,还新建兴寿寺一处,成为华严宗道场。得到元代高僧胆八完卜(胆巴)上师的称赞,朝廷赐号为佛日圆融雄辩大师。终于繁峙柏谷里兴寿寺(今繁峙南峪口村东南姑姑寺,遗址尚存),年80余岁。(《五台山佛教·繁峙篇》)
四,元代秋月和尚
据繁峙公主寺内“秋月德公和尚道行”碑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刻)记载:秋月和尚(1315一1365),俗姓孟,祖籍真定,秋月14岁出家,礼密公为师,法名唯德,号秋月。15岁受具足戒,越五载,经、律、论无不妙解。20岁游五台山,正遇独峰和尚在五台山讲法,师倾囊捐资,每讲必听。返回京都后,又谒见了柏空、无智、璧峰等高僧。至正八年(1348年),重返五台山居繁峙公主寺。
这时的公主寺,经过元朝多年战乱,已成一片废墟,师重建公主寺。元至正二十二年 (1362年)夏,司徒设置净会,命秋月和尚参加并演说毗尼戒律,净会圆满,师返回公主寺,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圆寂,葬于公主寺之北。
公主寺原址位于繁峙县城东南15公里的山寺村,背靠隐峰山,寺在半山腰,有公主洞。始建于北魏时期,因孝文帝第四女儿信诚公主在此出家而称“五台山公主文殊寺”。现有八十三岁高龄昌寂法师专修华严,每年筹办华严法会,弘扬华严字母赞诵法门,国内远近来学者络绎不绝。
五,明代月公、然灯
据《清凉山志》载,明代月公和尚在不二楼讲《华严经》五次。不二楼位于五台山西台北侧3公里处,北距繁峙岩头乡禅堂村2公里,在林尽草茂的缓坡上,有两座石崖,底部相连,上分为二,南北长约40米,高约10米,相传为文殊维摩对二圣对谈石。石上建楼名不二楼。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记载:“相传云:文殊师利菩萨共维摩相见对谈之处。其两座中间于下石上有狮子蹄迹,塌入石面深一寸许。岩前有六间楼,面向东造。南头置文殊像,骑双狮子。东头置维摩像”。
明代然灯法名性平,临汾人,居繁峙华严岭,独坐常诵华严,声誉远扬。明神宗召入殿内,登坛讲经,拜为国师,赐号然灯。(据清代《繁峙县志》)
六,近代通愿法师
通愿(1913~1991年)祖籍山东,天性聪颖,专心修学,以华严为教,戒律为行,净土为归,悲深愿大,志坚行苦,荼毗获舍利万颗,为近代华严宗涉足繁峙的一位高僧。1985年移居繁峙县圭峰寺,得法弟子有如瑞、妙音等40余人。(李宏如《五台山佛教·繁峙篇》)
华严学说对亚洲文化影响
华严学说的核心是十玄门,四法界,六相圆融,法界缘起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命题。描绘了以毗卢遮那佛为中心的无尽华藏世界、多重宇宙。
华严思想,泽被后世。入宋以后,禅宗兴起,华严式微。华严思想对新儒家即程朱理学以深刻影响。周敦颐(1017~1073)在他的《太极图说》中引用了华严五祖宗密《原人论》中的一段文字。程颐(1033~1107)主张“宇宙即吾心”无疑来源华藏世界说,开启后世“阳明心学”先河。
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有镇澄在三演《华严》,坐寒岩冰,说法三十余年。学者数千人。演讲华严宗旨提纲契要,时有新意,受法弟子数以千计,都是些质朴没有浮华习气的人。因其功行,成为首座。受到明神宗延请。“北方法席之盛,稽之前辈,无出其右者”(《清凉山志》)。
清初,华严宗进入中兴时期,有柏亭大师一衲十年,一履三载,昼夜无倦,精研《楞严》《圆觉》《般若》《华严》《法华》诸经,所演说者亦不唯一经,成为此宗之巨擘。大师春秋五十,著述《华严别行经圆谈疏钞记》六百余卷。传法弟子二十余人。可谓盛极一时。(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华严学说对亚洲佛教思想影响深远。早在唐时就传到朝鲜半岛,成为新罗建国的精神支柱,韩国华严护佑国土的思想也深入人心。天平八年(公元736年)《华严经》由道璿携入日本,审祥和良辨被后人分别推举为日本华严宗初祖和二祖。成为日本南部六宗之一。
好为青山做主人
人类最宝贵的是思考。什么是“大乘”?“大”即空性,“乘”即承载、缘起,是大悲愿力。如果我们试着学会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影响,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朝着良善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佛教万物一体,和合共生的世界观。如果我们能担负起对众生的一种责任的话,就是你在修大乘!或者说大乘精神就是承担起世界的精神。
“人为什么要活着?”,多少古圣先贤,祖师大德前赴后继,万死不辞追求真理,令人肃然起敬。不管是六十华严还是八十华严,都是希望为后来人策划一条有效便捷的道路,修因积果,“好为青山做主人”,在清凉一片的世界里,可以做你自己清净世界的主人!
本文作者:清凉山人,辛丑年大寒日于清凉山书院“观我堂”。
清凉山书院介绍:
“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摘自《清凉山志》
清凉山书院由此而得名,他的前身是山西繁峙学生书店(现有3家分店),成立于2002年1月8日,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年。分为前十年,主要是个人在实验小学等三所学校推广经典诵读工程,接续中国文化断层。后十年,开启书店团队自我觉醒之路,在山西省内开展多场民营书店“激活人生系列”培训课程。
2019年9月1日清凉山书院挂牌成立,致力于挖掘繁峙人“平等、喜舍、直心、修慧”的地方人文特色,构建精神家园,续接千年文脉。书院每年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智慧家长大讲堂、正心音乐茶课等公益活动百余期。
2022年1月11日注册山西清凉普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清凉普扇文化传播,以文化为根基,商业为载体,深耕大圣五台山繁峙“五顶五智、智慧圆融”地域文旅特色,让世人身心都能安住在文殊金色世界中。谈天论地,文商共襄,手握清凉扇,慈风普雨满人间!
以智悲双运之发心,
行广大无碍之事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