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26):大木瓜村木瓜寺多元文化融合溯源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16 11:49:00

Ready

#五台山#​#忻州头条#​#木瓜寺#​#昙韵#​#我在头条搞创作#​

文化名村大木瓜村

大木瓜村隶属于山西繁峙光裕堡乡,位于光裕堡村东南约五公里处,距县城20公里,海拔1281米。现有近500户人家,1346人,有23个姓氏,其中韩姓最多。村内有韩氏宗祠。

据《大木瓜村韩氏家谱》记载:本村韩姓始祖韩成,世居安徽省蚌埠市北郊吴郢乡小韩庄。元末朱元璋在凤阳举旗起义,投郭子兴红巾军。不久,韩成投入朱元璋帐下为将。因其为人憨厚,且相貌、身架酷似朱元璋,于是朱元璋甚爱之,封其为帐前牙将,后因军功,升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专司宿卫。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朱元璋大军被陈友谅军重重包围在鄱阳湖,陈友谅大将张定边要求朱元璋自制,方可放朱元璋部众出湖。在朱元璋左右为难之际,负责警卫工作的韩成挺身而出,穿戴了朱元璋的衣冠,出来面对众贼,谈妥条件,投入湖中。杀身成人,舍身取义,终年三十九岁。陈军相信朱元璋已死,遂解重围。适时援军常遇春率兵赶到,陈军大败,友谅弟兄父子均战死,鄱阳湖大战历经数月之久,以朱元璋军大胜而落下帷幕。

明朝建立,太祖论功行赏,无以为报,封萌其子韩雨云为代州振武卫武毅将军、佥事指挥史,带兵驻守屯田,世居繁峙大木瓜村。明代繁峙隶属代州管辖。明初宰相汪广洋作为当时历史见证人,叙述了这段往事,并作诗赞叹韩成曰:“黑云如阵压舣艟,血战枭雄一代荣。铁马降临忠愤在,金书追爵圣恩隆。张巡节劲凌烟上,纪信功高江帛中。生气尚疑公不死,亘天终古作长虹”。

另据《大木瓜韩氏家谱续》考证:韩氏先祖韩洪有子四人,下分四门: 东门长子友仁,南门次子友义, 西门三子友信,北门四子友良。浦公之后传至八代再无考证。至今繁衍二十余代,万余人。大木瓜村韩氏始祖韩成舍身取义的故事代代相传,以民族大义为重,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成为韩氏后人的为人处事的价值取向。

千年古刹木瓜寺

“先有木瓜寺,后有五台山”

木瓜村因有木瓜寺而得名,木瓜寺因南山上多种木瓜树而得名。木瓜树学名文冠果,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一般的高度可达5米。文冠果耐干旱、贫瘠、抗风沙,在石质山地、黄土丘陵均能成长,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食用油料树种。无论是古树、古村,还是古寺都是先民文化生活、精神文明的历史见证。

木瓜寺历史悠久,北齐时已为五台山著名寺院,距今已有1500年之久。这里距古北台仅有10公里,古代朝台进香多经此寺。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忻州人)游历于此,作诗《北台》赞咏圣境,策发余怀:“热恼消除佛作缘,山头冰雪过炎天。法王悲智无穷尽,尽看清凉遍大千”。明末清初,代州刘迁反清,木瓜寺寺被焚毁,康熙初年恢复修建。其规模建筑比原来小了许多。不过,木瓜寺仍有三奇,至今犹存: 一奇“活宝地”,二奇“无水涝”,三奇“槐抱榆”。

木瓜寺现在有上下两寺,相距不足1公里。村东北有木瓜寺旧址(亦称下寺),寺内有大雄宝殿(正殿)、地藏菩萨殿(东殿)、文殊菩萨殿(西殿)和钟楼一座。村东南有拯世寺(亦称上寺),寺内有关帝殿(正殿)、奶奶殿(东殿)、龙王殿(西殿)和钟楼一座。

关公文化也称“忠义文化”。关公被历代视为“忠义之神”,关公精神被称为“忠义精神”,受到繁峙乡人的崇拜。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成为繁峙大木瓜村民的道德准则。

儒释道三教都是圣人之作,使人远邪非而近中正,归于善道。舍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人皆归于善,天下自然太平,这样会大大降低社会公共秩序管理成本。繁峙大木瓜村木瓜寺、关帝庙、韩成故事融为一体,互相交融,亦是中国古代农村多元一体文化的缩影。

北齐佛教兴盛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化现道场。“五峰内外,七百余里,茂林森耸,飞鸟不度”(《清凉山志》。北魏时候即称灵山。据《隋书》记载:“繁畤,后齐改为北灵州,寻废”。是说繁峙因居五台灵山北侧,故称北灵。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李风集创建北灵书院。北灵书院原在县城西顺街。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吴其均将其移于承宣街东面。

北齐时候,是五台山佛教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北齐高氏,深弘像教。五台伽蓝,数过二百。“又割八州之税,以供山众衣药之资”。 其时,“仙居灵贶,触地而繁”。 五台山已成为北方研习《华严经》的重要圣地。

仅就北齐来说,现在可考的寺庙就有:石召寺、向阳寺、万缘寺、龙泉寺、天盆寺、饭仙寺、石窟寺、楼观寺、光明寺、殊公寺、廓魔寺、高岭寺、赤崖寺、天城寺、娑婆寺、日照寺、五王寺、温汤寺、熊头寺、豹子寺、石门寺、华林寺、宝积寺、榆勤寺、东尖寺、乳石寺、大会寺、凤岭寺、浮图寺、石堂寺、龙蟠寺、香云寺、香蘽寺、圣寿寺、大谷寺、甘泉寺、普济寺、木瓜寺、秘密寺、古华严寺、乳石寺、钟铜寺等,其中繁峙境内24所,五台境内18所,河北阜平境内3所。由此可见,北齐时繁峙境内寺院多于五台县(时称驴夷县),寺多僧多,有僧祇户、僧祇粟和佛图户,有恒、定等八州之赋税作雄厚的经济基础,僧人故能安心建设寺院,研习经论,讲经说法,弘教利生。

隋唐佛教繁荣

隋朝统一全国后,杨坚励精图治,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修订《开皇律》,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五台山在山西境内东北部。山西是隋文帝启蒙导师智仙尼姑的故乡。晋府曾为隋文帝祖先太原太守所在之地。并州又为文帝次子杨广晋王之府。所以,隋代二主,眷顾山西,倾仰五台。 早在皇元年(581) ,文帝杨坚就“下诏五顶,各置寺一所,设文殊像,各度僧三人,令事焚修”。又于开皇十一年(591) “敕忻州刺史崔震持供于五台顶, 设斋立碑”, 供奉文殊师利菩萨,为皇后、皇妃、皇子,祈福消灾。 开皇十三年(593) 十二月,文帝杨坚又“遣使至清凉山设斋”供养。

众所周知,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荒淫无耻的一位暴君。但他对于佛教却是十分尊崇护持。由于他深受崇佛家庭的影响,发愿做一个大乘菩萨,故受“菩萨戒”,法号“总持菩萨”。炀帝杨广行道度僧,广作佛事,旨在使“无始恶业,今生罪垢,皆得清净”,以便死后进入天国。大业十一年(615)五月,隋炀帝幸太原,避暑汾阳宫。八月,车驾幸雁门, 后到崞县。崞县境系雁门,毗邻五台山。炀帝既至崞县,就很可能登上近在咫尺的清凉山避暑。

在唐代二十位皇帝中 ,除武宗 灭佛外 ,多数崇佛敬僧 ,崇信佛教,护持三宝,兴隆教法。其中,高祖、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 、玄 宗 、肃 宗 、代 宗 、德 宗 、宪 宗 、穆 宗 、文 宗 、宣 宗等帝 ,还对五台山佛教多有扶持 ,遂使其发展得很快 。所以说,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还是五台山佛教的黄金时代。

高僧驻锡木瓜寺

木瓜寺作为五台山早期著名寺院之一,隋唐时期就有不少高僧卓锡于此,使木瓜寺名扬天下。有记载的如法华宗高僧昙韵,华严宗高僧昭隐、佛惠(尼)等。唐朝以后,由于五台山北台、中台、和南台顶易位,东台、西台未变。原来的中台变成现在的北台,即华北最高峰海拔3061米。由于朝台路线改变,距古北台最近的木瓜寺失去了往日的香火供养,后来少有名僧驻此的记录。特别是明末清初兵乱木瓜寺被烧毁,虽经重建,亦变成了一般村庙。

一、法华宗昙韵

释昙韵,隋末唐初高阳人(今属河北保定市),是法华宗名僧。他19岁出家,投恒山附近的蒲吾山修道。后来听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所居的地方,于是杖锡来游五台山,遍朝五个台顶圣境,常诵《法华经》。他看到五台山宏伟庄严的大孚寺和百花盛开的花园,光彩闪耀乱人心目。听到使人神往的梵呗钟声,就不愿离开这里,住(古)北台北侧的木瓜寺20余年。

(一)、修头陀行

据唐代《古清凉传》载,昙韵在木瓜寺20余年里,偏重戒律,苦修头陀行。“单居务道,处以瓦窑,服为败衲,地铺草蓐,更无荐席,一器一食,一受一味,清真简励,盖难拟也”。早期禅宗特别强调戒禅一致,达摩及其后人都守之不失,慧可以下诸人,皆勤修头陀,持戒甚严,只是到了双峰道信之后,由于传法需要,才山居集徒,别立禅林,但奉行头陀确是禅宗自印度高僧大迦叶以来的传统。昙韵亦受禅宗影响,一生戒行精严,精勤修道,还拜慧瓒为师学习律藏,括其精要,成为经、律、论兼通的一代大宗师。

《古清凉传》是由唐代高僧慧祥历时十年撰写而成。该书为最早的五台山志书,因其所记为慧祥亲眼所见,又考证了往昔文字记载,编写认真严肃,故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慧祥首次朝礼文殊圣迹,是于乾封二年(667),与狮子国僧释加密多罗同登五台山。总章二年(669)他又上五台山送玉石舍利函,驻锡五台山2年,到调露元年(679)《古清凉传》才撰写完成,随着大唐文化输出而传播海内外,五台山亦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繁峙木瓜村山寒地冻,常年清凉,林生涧谷,泉水清冽,是静思修禅的理想地方。元代僧人真觉于此禅修,描述了繁峙木瓜村山美水净、天蓝地绿、远离尘嚣的人文环境:“迸珠鸣玉下危巅,上有清凉没底泉。涓滴尚能消热恼,百川虚作浪滔天”。昙韵于木瓜寺日中一食,味不兼全,昼夜径行,二十年如一日,不以为苦,反而觉得与五台山相逢甚晚。

(二)、禅净并重

北朝及于隋唐,禅风大盛,名德辈出,达摩之后更有慧文、 慧思之徒,由北至北,代有龙象,名闻当时,德垂后世。慧瓒便是此时较有影响的一位大禅师禅师。慧瓒禅法体现了“摩法虚宗”的特色,其宗风与达摩、 慧可所传颇为相近。 据《续高僧传·昙韵》记载:“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者。结集定学背负绳床。在雁门川中以兰若为业。韵居山日久思展往怀。闻风附道便从瓒众。一沐清化载仰光猷。随依善友。所谓全梵行也”。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慧瓒禅师前来繁峙滹沱河平川中修建寺院,收徒传法,昙韵听说后,便下山拜师向他学习禅法。

慧瓒禅师(534~605),一生主要活动地带是在晋赵等地,后期更是驻锡太原。 唐《古清凉传》 卷下谓: “且如昙静、昙迁、 惠安、惠瓒,并释门鹓鹭,宝地芝兰,俱登台首,蔑闻志记。” 可见慧瓒对五台山佛教发展有一定影响。又据《续高僧传·慧瓒传》 载,“释慧瓒,俗姓王氏,沧州人。 壮室出家,清贞自远。 承兰若法;心则思寻念慧,识妄知诠。 徒侣相西游,路经马邑、 朔、 代并晋,名行师寻。 誉满二河,道俗倾望”。

以五台山为中心的繁峙代县二地,远离统治中心与战乱纷争,又是佛教徒所向往的灵山圣地。士庶归化,法雨久润。 因此,慧瓒的禅法受到了当地僧俗的欢迎,很快便 “誉满二河”。 他还得到了当时坐镇并州的秦王杨俊的支持,受请住锡太原蒙山开化寺,成为名重一时的大禅师。

《续高僧传·昙韵传》 云,慧瓒弟子昙韵 “每年于春秋二时,依佛名法,冬夏正业,则减食坐禅……若坐昏闷,即起礼佛”。由此可知,昙韵学习期间,不仅坐禅,还要称名念佛。因此称名念佛也是慧瓒一门的宗风。 高僧传又云,慧瓒传法弟子志超 “日别分功,礼佛五百,禅结四时,身诫众侣”,足见慧瓒禅师此门入道有多途,非但坐禅慧悟,亦行念佛礼佛。慧瓒主张教禅一致,以教验禅,“以用所指,法依为基”。 可见,他主张在用心参禅时,要依据教法,不可盲目用心,以免错路。因此说,昙韵亦是慧瓒禅师早期念佛法门的得法弟子。

(三)、晚年抄经

昙韵整部法华经都能一字不差背下来。晚年常居静室,独自精勤修业,抄写《法华经》,四十年如一日。“未盈一旬,七轴俱了”,“箱幞久烂,而卷色如初”。由于山林中湿气重,放置经卷的箱子都腐烂了,而法华经卷却灿然如初,众人皆感奇异如此。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昙韵端坐而逝于西河平遥山,终年80余岁。

昙韵是隋唐时期五台山的一代高僧大德,其一生道行高洁,戒律精严,修头陀行,注重禅净双修,又随慧瓒禅师在繁峙、代县广建寺院,功在当代,传入《高僧》。

二、昭隐禅师

据唐《古清凉传》记载:释昭隐。俗姓张。忻州人。孩童时就出家了。从名德禅师学习,住在五台县昭果寺。华严宗的先驱之一的解脱大师(?~653年),五台人,亦初出家于五台山昭果寺,后驻锡于五台山佛光寺弘法五十年。可见繁峙境内古华严寺、木瓜寺,五台境内昭果寺、佛光寺都是隋唐时期的大寺院。

昭隐后来到繁峙木瓜寺,在此禅修弘法二十年。 学佛已经达到戒定的境界,证悟非常高,超出与他在一起的所有人。 他总是住在树林边修观音耳根圆通法门,沉溺在神圣的静默里。昭隐后住佛光寺七年,大孚寺九年,所感所见的事迹,没有人知道。 至高宗龙朔年间(661~663),会赜登上台山时,昭隐的气血已经不旺,仍然拄着拐杖引会赜到五台山大孚寺。 众人都亲眼看到了文殊祥光焕发,五色绚烂,上烛霄汉,衣被山谷,久而不散的祥瑞景象。

昭隐七十多岁时,端然跏坐,在大孚寺去世。 和他一起的僧人明隐,专心修炼,常常学习五停心观,也有四十年,大多住在清凉寺等处。据《清凉山志》载,清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唐代时,它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唐代历元年(766)不空三藏的密宗道场。

三、佛惠传说

据唐代《古清凉传》记载:北台山麓有座木瓜寺, 过去登台, 路经此地。年代久远, 不知什么时候建立。寺里有个长发女子, 名叫佛惠, 年龄七十四五,容貌与愚蠢呆痴者相仿。百岁老人从小就见过她的,均认为她的容貌形状一直没有改变。每当修葺寺院伽蓝, 佛惠常常做为导首。

繁峙县曾经有三百多人追随佛惠上北台,一次恰恰碰上下冰雹, 佛惠急忙引他们下台, 在山侧进入一个蘽下, 蘽的下部有一半空着好象屋子, 佛惠前面进去, 众人随着进入一同坐下, 蘽里的空间三百多人都能容纳, 众人估算不出她的神通, 当时人都称她为“肉身菩萨”。

繁峙地形“两山夹一川”,自古地广人稀,虎豹成群。历代《清凉山志》中多处记载朝台者300人,听经闻法者成千上万人,是繁峙古代社会“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全民信仰佛教的真实写照,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淳朴民风民俗的体现,亦是“转识成智、转凡成圣”中国圣贤文化的人生追求。

结 语

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华佛教文化艺术扎根中华大地,繁荣发展。其中的文学、建筑、造像、绘画、音乐、舞蹈等,均已成为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经朝代更迭而保存下来的物质与记忆遗产,展示了中华佛教艺术的成就与辉煌,更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综上所述,繁峙大木瓜村木瓜寺唐代高僧行迹、关帝文化崇拜、韩氏宗祠、本村韩姓始祖韩成故事,亦是繁峙大木瓜村多元一体文化特征的缩影。

近年来,繁峙清凉书院、憨山文化研究会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祖先,积极开展繁峙地方历史研究、考古研究、古籍研究等方面工作,丰富了繁峙市民的人文滋养,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说:“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东西方都在回归传统,二是向东方文化靠拢。从这两大趋势看,中国回归传统文化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文化最伟大之处在于其包容性。我们要用包容的胸怀看待历史问题,破除古今文化的壁垒。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只有继承了传统文化,才能有本民族的特色。否则,我们虽然实现了现代化,却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没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还能自称是炎黄子孙吗?

赓续中华文脉,助力民族复兴,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都应该保护、继承、弘扬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贺先森

本文作者:清凉逸人,清凉书院院长,憨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世昌教育基金会会长。

壬寅年五月初八焚香沐手敬作于清凉书院“观我堂”。

清凉书院介绍:

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摘自《清凉山志》

清凉书院由此而得名,前身是山西繁峙学生书店(现有3家分店),成立于2002年1月8日,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年。分为前十年,主要是个人在实验小学南关小学、县职工幼儿园等四所学校推广经典诵读工程,接续中国文化断层。后十年,开启书店团队自我觉醒之路,在山西省内开展多场民营书店“激活人生系列”培训课程。

2019年9月1日清凉书院挂牌成立,致力于挖掘繁峙人“平等、喜舍、直心、修慧”的地方人文特色,构建精神家园,续接千年文脉。书院每年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智慧家长大讲堂、正心音乐茶课等公益活动二百余期。

2022年1月11日注册山西清凉普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清凉普扇文化传播,以文化为根基,商业为载体,深耕大圣五台山“繁宇丛峙、智慧圆融”地域文旅特色,让世人身心都能安住在文殊金色世界中。谈天论地,文商共襄,手握清凉扇,慈风普雨满人间!

以智悲双运之发心

行广大无碍之事业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