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文化史研究(五)——庐宗道场的梵志清凉桥和能海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06 17:27:26

Ready

#忻州头条#

律宗源起

佛教用三个字概括就是戒、定、慧。律宗以戒律为所依,故名律宗。古来相传讲敷学习,受戒羯磨,皆以《四分律》为主。东晋罽宾佛陀耶舍在长安译出《四分律》。此律译出60余年后,北魏法聪开始在五台山弘扬。

律宗源流始自慧光。慧光是北魏末叶人,慧光传道云,道云著《四分疏》九卷,专门弘律。道云传道洪,道洪独说《四分律》。道洪传智首,智首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为四分律打下重要基础。《续高僧传》指出:“自律部东阐,六百年许,传度归戒,多迷体相……今并括其同异,定其废立”。由此可知此书的价值。至此,律宗与华严宗并行,渐渐盛行于北方。

蒋维乔在《中国佛教史》中写道:“自唐以来,《四分律宗》分为三派:一是法砺律师之相部宗,二是怀素律师之东塔宗,三是道宣律师之南山宗”。

唐朝贞观年间,领土扩张,治化兴隆,佛教各宗高僧续出。唐代著名律师道宣,继承智首之义,弟子很多。《高僧传三集》中称:道宣“受法传教弟子可千百人,其亲度曰大慈律宗师,受法者文纲也”。师独步长安三十馀年,有“钞疏山积,学徒云涌”之美誉。

唐朝道宣律师

道宣(596~667年)置身于长安玄奘译场,是研究法相教义之人。师表面上虽以《四分律》为小乘,精神上则以唯识法相宗之意,解释《四分律》。师认为戒体是心法,不是色法。是受戒人在受戒时熏于阿赖耶识之种子。

师主张圆融三学,以大乘菩萨的圆教义理会通《四分律》,阐发律学精要;更依天台与唯识教义来解释《四分律》,为小乘戒法注入大乘思想,奠定南山律宗的开宗基础。据此道宣南山宗于后世独占优势。其宗也以终南山道宣为祖师。

道宣律师三衣皆纻、一食唯菽,行则杖策、坐不倚床。德高学广,著述颇富,有《行事钞》三卷,《戒疏》四卷等五大部行世,其他小部颇多。世有称谓道宣是梁僧祐律师再生。据《清凉山志》记载,道宣律师尝游清凉,在中台顶讲解戒律,这不仅对五台山宗风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对繁峙亦有很大影响。

宋代以后的佛教唯禅独盛,因以无所羁束为高,其弊端在放浪。所以眼光远大的学者,多提倡诸宗融合,“禅为佛心,教为佛语,律为佛行”。三者具备,始为完整之佛教。此教、禅、律一致论中,其中以明末云栖袾宏、蕅益智旭最为著名。明末清初古心律师出,三昧、见月律师继起,南山宗复兴。

繁峙吉祥律院

清凉桥即吉祥寺,又名吉祥律院,位于繁峙原茶铺乡富庄村东1.5公里处。寺院北距中台顶3公里(人行路),西距西台5公里,寺址海拔2440米,古树交荫,气候清凉,背靠翠岩峰,两溪环抱门前,十分幽雅清静。明代旅行家徐霞客1633年八月初七来到中台。他写道:“一峰从中台下,两旁流泉淙淙,幽靓同静迥绝”。“又十里,至台中,望东台、南台俱在五六十里外”。“时风清日丽,山开列如须眉”。看来老先生是朝台遇到了一个好天气,心情大好!

清凉桥始建于北魏。“唐朝思昙和尚重建,历四世,至离尘和尚,不剃度,不分爨,不私蓄,不别众,凡有作务以身先之,故内外诸省皆知有清凉桥丛林者”(据《清凉山志》),由此可知,唐朝时清凉桥已是天下闻名的丛林了。

清凉桥自明以来一直是弘扬戒律之所。明代中兴律学的慧云如馨在五台山得戒,他的弟子三昧寂光在中台南麓清凉桥建坛传戒。据寺内碑文记载:“明末有三味律师来自南方,禅栖于此,夜梦曼殊大士示以出世之道,非戒不弘,并为说<三坛正范>,一切规律了了分明,觉而历然可记,乃于寺开期传戒,弘扬毗尼,故称律寺”。

民国十九年(1930年),觉成和尚在清凉桥立坛传戒。据寺内碑文记载:“清末民初,觉成和尚在此住持四十余年,复整寺院,并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传戒,一时誉为中兴”。1955年至1961年,能海法师在清凉桥传戒五次,使清凉桥名扬四海。

繁峙成果庵律院

繁峙宽滩乡成果庵也曾是五台山弘扬戒律的道场,民国初髻照和尚精研戒律,整修寺庙,立坛传戒两次,使成果庵成为五台山著名律院。

成果庵位于中台支山山麓、宽滩乡油房村,距中台8公里,距西台4公里,因距西台近,以前被划为西台寺院。这里谷深林茂,非常幽静。

相传当年有一位印度僧人,云游至这里,被眼前的清凉圣境所吸引,于是在此驻足建寺,取名成果庵。庵建成之后,历经各朝各代僧人努力,寺院不断扩建,鼎盛时期有僧人五百余人。

据寺内碑文载,清嘉庆乙亥年(1815年)因雨多发生山体滑坡,压坏部分殿堂,1816年进行重修。清末民初,成果庵是五台山著名十方常住之一,从西路登台的香客多宿此寺。现在成果庵古寺尤存。

近代能海法师

能海(1886—1967),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俗姓龚,名学光,字辑熙,四川省绵竹县人。1909年,能海法师被派到云南讲武堂任教练官。当时,朱德正在讲武堂上学。解放后,能海法师在北京见到朱德总司令,朱总司令还追怀这段师生之谊,说:“别来将近40年,老师的面貌虽老了些,但精神还和早年在云南时差不多,可喜可贺。”

1952年夏,能海法师居清凉桥,以此寺为行持戒法之所,一时僧众云集。

1953年清凉桥有僧70余人,这年少林寺海灯法师住此寺学法三个月。能海法师任住持。十月,能海法师在清凉桥开讲四分律根本阿含。同年,能海法师同陈铭枢叶恭绰、四瑛、虚云、吕激、赵朴初、周叔迦等十二位佛教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能海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1954年,能海法师在清凉桥安居,并重修殿宇。同年8月,由四川省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赴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后出席国庆典礼。10月,能海法师回清凉桥,续讲《四分律根本阿含》。

1955年,能海法师于清凉桥以投票方式推选出有安居十夏以上的先学、照通、请佛、成佛、通一、常浩、贞意七人为和尚,准许他们传戒,能海为戒源和尚,戒坛名“慧灯堂”。

能海法师在清凉桥期间,除讲经、译著外,还带领弟子修理殿堂,开荒种地,植树造林,使清凉桥成为五台山第一座弘法传戒的道场(《五台山佛教·繁峙篇》)。

能海法师经常教导弟子:“人不会做事,必不会修行,如何能成佛?”以此可以看出,他从最简单的做人道理入手深入到佛法的真谛。平常僧衣法服,供品糕饼,都是寺里的僧人自制。耕种园艺,植树造林,都是僧众在诵经之余,人各专其事而完成的。近慈寺特设学事堂,入寺必先学事。

能海法师说法40年,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致函请往弘法,法师婉辞未赴。他自己说:“我不过是一个胆小的出家人,但爱戒之心,可质之诸佛而无愧。”这些行为对于弟子的教育及影响无疑都是很大的。

能海的得法弟子有先学、照通、请佛、成佛、通二、常浩、贞意为上座。僧人中大都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他们以研究佛学为主,坚持农禅并重,开荒种地,植树造林,发展畜牧业。

能海法师一生翻译和注释了70多部藏文经典,还有不少为讲经编写的讲义、学记,以及弟子们整理的笔记等。1966年12月31日,能海法师在五台山碧山寺圆寂,享年81岁,遗骨塔建于善财洞侧宝塔山麓。

塔前石碑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撰写塔铭,文曰:

承文殊教 振锡清凉 显密双弘 遥遵法王

律履冰洁 智刃金刚 作和平使 为释宗光

五顶巍巍 三峨苍苍 法塔崇岳 德音无疆

能海法师得法弟子众多,影响甚大。著名者有曾任成都市佛教协会长的水光、五台山佛教协会长清佛、五台山显通寺住持成佛(已故)、五台山塔院寺住持寂度、清凉桥和尚仁祥、五台山圆照寺住持清海(已故)、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隆莲(尼)、中国佛教协会工作的常浩等。

佛教里的“宗教”内涵

佛教里的宗教不是一个简单的西方哲学概念,而是有其具体内涵:“宗”叫宗门,“教”叫教下。宗门重在实践,教下重在闻思。佛法里的修习同样注重先学理论,再去实践。

同样,科学亦非单指西方科学,即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科学。它只认为唯物是客观存在。而几千年的东方文明则认为唯物与唯心是同时存在统一体,不可分割。即“一阴一阳谓之道”。相对来说,在精神领域,东方文明比西方文明更科学,更接近真理。

正信佛教是真正的无神论者,是对宇宙人生的终极探讨,对六道四生的悲悯情怀。但信自心,即名为佛,一悟此心,则染净情忘,法法皆妙,心外无法。

“譬如河中水,湍湍竞奔流”。人类智慧的伟大之处一就在于不断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并科学地对待一切。“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放下即见自性,智慧即刻现前。而觉悟是每个人无法被剥夺的权利。让我们在起心动念处,严防谨守,训练定力。在文化自信中,乘风破浪,以待辉煌!

本文照片:

源自网络,有侵必删!

本文作者:

清凉山人,壬寅年春节敬作于清凉山书院“观我堂”。

清凉山书院介绍:

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摘自《清凉山志》

清凉山书院由此而得名,他的前身是山西繁峙学生书店(现有3家分店),成立于2002年1月8日,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年。分为前十年,主要是个人在实验小学等三所学校推广经典诵读工程,接续中国文化断层。后十年,开启书店团队自我觉醒之路,在山西省内开展多场民营书店“激活人生系列”培训课程。

2019年9月1日清凉山书院挂牌成立,致力于挖掘繁峙人“平等、喜舍、直心、修慧”的地方人文特色,构建精神家园,续接千年文脉。书院每年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智慧家长大讲堂、正心音乐茶课等公益活动百余期。

2022年1月11日注册山西清凉普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清凉普扇文化传播,以文化为根基,商业为载体,深耕大圣五台山繁峙“繁宇丛峙、智慧圆融”地域文旅特色,让世人身心都能安住在文殊金色世界中。谈天论地,文商共襄,手握清凉扇,慈风普雨满人间!

以智悲双运之发心

行广大无碍之事业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