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去过布达拉宫,但我不懂藏传佛经,说不出历代活佛的法名,甚至不清楚黄教、红教等四大教派的区别,可我牢牢地记住了一个名字—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第六世达赖喇嘛,在位时间很短,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也没留下多少著作,但他留下了梦幻一般的传说和缠绵悱恻的诗歌。
降央卓玛的那首《那一天》,唱的是纯净低回,荡气回肠,最美女中音演绎的这首情歌真可谓淋漓尽致。
关键是,这首歌的词作者是仓央嘉措,一个活佛写的情歌,怎能不火?这是个多情的出家人,被誉为“高原上最美的情郎”的出家人。
遗憾的是,这首《那一天》也好,《信徒》也好,并不是仓央嘉措的作品。仓央嘉措的情歌和他的生平一样,都包裹在一片迷雾之中。
本文试图做一阵风,吹散一点雾,从仓央嘉措其人、其情、其诗三个方面,给你呈现一个稍微明晰的仓央嘉措。
01.仓央嘉措其人
历史人物一般有历史和民间两种形象(文学形象介入两者之间),历史记载不一定就完全真实,民间形象也不一定就完全失真。
那就先看正史记载。
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病故。
1683年,仓央嘉措在西藏门隅邬坚林寺附近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
1685年,2岁的仓央嘉措被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当时的总政务官(第巴)桑杰嘉措将其迁居夏沃,派4人秘密照料保护。
1688年,5岁的灵童开始接受教育,7岁正式学习佛法,8岁接触古印度的诗歌创作著作《诗镜》和《诗镜注释》。
1697年,15岁的灵童前往拉萨,9月在途中五世班禅为其授沙弥戒,取法名仓央嘉措。
这个名字的诞生距今323年了。
当年10月,仓央嘉措正式坐床,被康熙认证为六世达赖喇嘛。
1705年,桑杰嘉措和拉藏汗发生战争,桑杰嘉措被处死,拉藏汗掌权。
拉藏汗掌权后,对桑杰嘉措培养的仓央嘉措百般刁难,上报清廷仓央嘉措“耽于酒色、不守清规”,是假灵童,要求废黜。
1706年,康熙命令将仓央嘉措“执献京师”。冬天,押送队伍路经青海的时候,24岁的仓央嘉措突然“死亡”。
正史中还有记载,仓央嘉措“死”后,康熙批准了拉藏汗上报的益西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
1720年,恢复元气的清廷对西藏用兵,清除了拉藏汗为首的蒙古在藏势力,册封格桑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
这样,正史中就出现了三个清廷册封的“六世达赖喇嘛”,怎一个乱字了得。
直到61年后乾隆朝时,清廷才变相认可了仓央嘉措是真正的第六世达赖喇嘛。
因为各个版本的正史中,对仓央嘉措死亡地点的记载至少有7个以上,最后只能以茫茫青海湖畔模糊带过,造成仓央嘉措死因、死地均不详。
到了野史,版本就更多,纷纷扰扰,迷雾一团。
目前流传的仓央嘉措的结局多达三大类八种。简单分享一下。
第一类,死亡说。
这是近代宗教也好、文化学者研究也好,认可度比较高的说法。死亡也分三类:患水肿病故、被谋害、自杀。前两种采用的比较多。
第二类,阿拉善说。
这类又有三个版本,一是自己逃走,二是偷偷放行,三是被人营救,总之是没死走了。
这一说法三个版本最终落脚地是一致的,都是终老在贺兰山附近的内蒙古阿拉善旗。
第三类,五台山说。
这类有两个版本,一是被康熙囚禁在五台山终老,二是自己流浪到五台山,隐居6年后又到了阿拉善。
三类八版,是不是挺复杂?
其实也不复杂,就是死了或是跑了,反正是不能露面的“见光死”,即使活着也得装着死了。
为什么?
因为当时的清廷根本不在乎谁是达赖喇嘛,清廷国内危机未除,需要的是西藏的暂时稳定。
拉藏汗狠毒有,政治远见无,你把达赖喇嘛送到清廷,让康熙如何处置?
杀,不行,影响太大;放,不行,影响安定。
所以,对康熙和拉藏汗最好的选择,就是仓央嘉措半路没了,至于怎么没的,真没了还是假没了,就没那么重要了。
可怜的仓央嘉措,做了几年的六世达赖喇嘛,政务与他无关,有桑杰嘉措把持,只能诵经学佛,最后成了各派势力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在佛学上,他倒是也留下了诸如《马头观音供养法及成就诀》等几部宗教著作,这对24岁就“死”了的一个年轻人,也算不错的了。
更多的,是他留下了很多美丽的爱情传说和优美哀伤的情歌,为300多年后的人们传诵、传唱、喜爱。
02.仓央嘉措其情
谈情,就得先从野史,也就是民间传说谈起,不是因为野史很精彩,而是因为正史没记载。
传说中,仓央嘉措喜欢过三个姑娘。
初恋是他15岁的时候,在措那宗寺院接受秘密培养时遇到的玛吉阿米,二人两小无猜、海誓山盟,幻想一起去过浪漫的田园生活。
可是,1697年他需要公开身份赴拉萨的时候,只好和玛吉阿米分手。
身如浮萍,任人摆布,这是一段被世俗力量强行打断的恋情,很纯净,很无助,很凄美。
到了拉萨后,叛逆的仓央嘉措厌倦了高墙深院、青灯古佛,换上俗家衣裳,带上长长假发,化名宕桑汪波,到拉萨街头游逛,在酒肆纵情放歌。
这时候,他遇到了长相酷似玛吉阿米的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姑娘仁珍旺姆。对这个姑娘,野史也没多少记载。
仓央嘉措的第三个恋人是在酒宴上遇到的达娃卓玛。
为了达娃卓玛,仓央嘉措胆大包天地拒绝五世班禅给他授比丘戒,甚至还想把以前受的沙弥戒免了。
两人的恋情曝光后,不知道是达娃卓玛的主动放弃,还是上层人物从中作梗,达娃卓玛跟随父母回家乡理塘了。
回到理塘的达娃卓玛很快就嫁人生育,二人从此再也没能见面。
据传,1746年仓央嘉措64岁在阿拉善圆寂,身边一直珍藏的那一缕长发就是达娃卓玛的。
还有仓央嘉措在哲蚌寺被捉时写的“绝笔诗”为证:
“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我不到远处去耽搁,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
是不是特别感人的既有生离又有死别的爱情故事?
这些传说出现在各个版本各个语种的文字里,传的活灵活现、有鼻子有眼,细节生动,感情细腻,故事也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但据笔者分析,除了拒绝受戒一事为真以外,别的爱情故事找不到一点佐证,就是三个姑娘的名字和出现时间也有很多矛盾之处。
仓央嘉措被确定为转世灵童后,受到了严密的保护,连父母都不得随意接近,那个玛吉阿米想接近,应该没那个可能。
到了布达拉宫后,要读佛经,要防政敌,高层们不可能让仓央嘉措这个活佛随意走动。
所谓的街头浪荡,多是源于拉藏汗那句“耽于酒色”的污蔑陷害之语,民间臆想出来的,因为正史对此别无任何记载。
至于那一缕头发,就算真的存在,也不能武断地认定为定情之物,这是按照汉族的习俗猜测的,而在藏族,用头发编髻供养,完全是藏传佛教里的宗教事务。
所以仓央嘉措这情啊,只能认定是传说,而不是历史真实了,这位六世活佛还真不是“高原上最美的情郎”。
03.仓央嘉措之诗
仓央嘉措的诗很美,人们喜欢把他和那位大他28岁的纳兰性德相提并论。活佛的情歌有佛性,有高原味,充满着神秘感。
可是,仓央嘉措的情歌也和他的人一样,笼罩在浓雾中。
第一团迷雾是仓央嘉措写过诗歌吗?
这个基本可以确定:写过。
仓央嘉措很小就学习古印度的文艺理论,这也是佛教“五明”中的“声明”,是僧人必修课。
目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意见,他的诗作大概有70首左右较为可信,可在民间,他的诗作就真假难辨了。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首《那一天》,已由学者断定不是仓央嘉措所做,类似的牵强附会之作,还有很多,真真假假、扑朔迷离。
第二个谜团最大,哪个翻译版本最真实?
仓央嘉措的原诗是藏文,在翻译成汉语后,风格迥异,甚至有白话,有古体,就算古体,也有五言本和七言本。
大家熟知的应该是曾缄先生的七言古体那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可是,虽然有“信达雅”的原则,但翻译仍是很个性化的事情,不可避免的加入了译者个人的情感元素和文字风格。所以,我们读的都是“别人嚼过的馍”。
拿那首著名的东山诗举个例子感受一下。
曾缄古体译本:“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于道泉白话译本:“从东边的山尖上,白亮的月儿出来了。未生娘的脸儿,在心中已渐渐显现。”(未生娘系藏文少女)
说实话,不只是曾缄,我也觉得于道泉版本虽然是从藏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但过于浅白,实在是没有文采。
看看后人润色的两个版本,是不是熟悉也舒服多了: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母亲般的情人脸庞,浮现在我心上。”
美则美矣,可姑娘变情人,意思也与原作越来越远,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
第三个谜团,是情歌还是道歌?
一些学者认为,仓央嘉措作为一位打小受过严格教育的宗教领袖,他的诗歌作品有的是在郁闷中对桑杰嘉措思念的抒发,有的是对佛法修行的心得,并不是什么情歌。
没有情史,何来情歌?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仓央嘉措情歌》原文的题目是《仓央嘉措古鲁》,古鲁的含义是道歌,而不是情歌,所以一些严谨的学者一般采用《仓央嘉措诗歌》这个名字。
个人认为,在“情歌说”方面,曾缄先生的影响很大。
曾缄先生的译本公认成就很高,文采斐然,但他翻译的基础不是藏语原文,而是于道泉译本。
与其说曾缄先生是一次翻译活动,还不如说是一次文学再创作活动更为准确。
曾缄先生不但在译本中用“情人”一词,还专门创作过一首长诗《布达拉宫辞》。这首长诗成了当时百姓了解西藏风流活佛的蓝本。
这首诗中甚至还有“秘戏宫中乐事稠”这样夸张的字眼,很容易让老百姓想到古时那淫乱的皇宫。
这样,“最美情郎”“最美情歌”也就成了仓央嘉措撕不掉的标签。
藏文到汉文,本就是难解原意,何况又经过多次加工,所以真实面目的仓央嘉措诗歌只能隐在雾中。
比如那首东山顶上,除了理解为情人、姑娘,也有人建议翻译为:
“佛出现在我心头的情景,就好像东山上升起皎洁的月亮”,这就成了一种宗教的观想和感悟。
还有那首极为流行的: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这是痴迷恋人的情歌。
有人对照藏文直译为:
“第一最好不发现,免得不由迷上它。第二最好不谙习,免得以后受煎熬”这就成痴迷佛法的道歌了。
对仓央嘉措的诗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不是探究,而是致敬。
致敬我喜爱的仓央嘉措,致敬那些把仓央嘉措诗歌推广开来的人们,也致敬那些传说中爱情的美丽。
不管是历史还是传说,不管是原意还是加工,只要是真挚的情感,就会流传,就会喜欢。
本文的目的,就是帮助喜欢仓央嘉措的人们,增进一下对你喜爱的诗人的一点了解,仅此而已。
最后,用我特别喜欢的仓央嘉措的一首很美的小诗结束: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
作者静塘,站过讲台,现在机关,用通透的眼看世界,用温情的心爱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