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佛教修养与文学境界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20 11:22:23

Ready

苏轼的一生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苏轼的学问和禅学修养的境界是密切相关的。以下就《赤壁怀古》一篇可见一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之大,壮观天下无量时空,在“去”和“尽”这两个字收摄在“寂灭”的涅槃境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把三千大千世界收摄在三国周郎赤壁一个点上。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石”、“惊涛”与“千堆雪”都是特殊的意境:即空即色、即色即空,变化无常的空性境界。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间幻象如梦幻泡影,即空即色,写得如此生动切实。“一时”之妙,为下阙开张转折。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新婚之日,风采之盛,象征人世间一切繁华景象。人间一日风景对应法界无良虚空。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此处以周瑜的儒生形象衬托出“赤壁之战”的战争场景:曹操兵败赤壁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多情”就是菩萨的慈悲情怀。“故国”是寂灭涅槃的境界象征。“早生华发”是在经历了“灰飞烟灭”之后的大慈大悲,不舍众生。此处可见苏轼的真性情和真精神。神游故国、超凡脱俗,正是东坡先生的妙处。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破妄成真,明心见性。“梦想”和“一樽”都是妄情。“江月”是“性天境界”的感悟。首句是“大江东去”,尾句是月照大江。真是“不来不去”的“如来境界”。江流万古川流不息,“江月”是永恒的性天境界,是涅槃的象征。

通观苏轼的《赤壁怀古》,如果离开东坡先生的佛学涵养,就事论事,只看苏轼的文学修养和诗词创作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把握整个《赤壁怀古》,押韵的韵脚是“雪”、“杰”、“灭”、“月”呼应篇首的“去”、“尽”是关键词。此篇在“生灭”的反复重复使用,恰好是在生灭法中显示出不生不灭的境界。一篇之中,“江”和“人”各出现了三次,“国”和“笑”与“生”和“故”各重复了两次。这是非常奇妙的用法。苏轼此篇不得不如此也。

《赤壁怀古》是苏轼名扬千古的不朽之作。“大江东去”四个字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句话,苏轼用在这里惊天动地、气贯古今。只一个“去”字绝妙无比!把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首尾一贯、始终如一,有来有去,不来不去,不留痕迹地显示出不生不灭的境界。用出世间法的眼光看待人世间的故事。出入自如,即色即空。千古以来,人们对此玩味不尽。字里行间有无穷妙处。顿悟此理,须知“羽扇纶巾”却是东坡先生的木棉袈裟耶!

苏轼的文学手法和艺术技巧是可学可说的文字词语,东坡先生的佛学涵养的境界是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佛法境界。这是千古文人学士不可企及的根本原因。乌台诗案中,苏轼经历了生死劫难。历次被贬的悲惨遭遇是修炼菩萨的“忍辱般若蜜”和“精进般若蜜”的非凡体验。“大江东去”乃是大彻大悟之所作者。东坡先生在贬谪过程中名满天下、诗词文章和他所创制和贡献的“美食”誉满天下,巴蜀文化因此传播九州大地,造福天下人民,这不正是婆萨的“施舍般若蜜”和“菩萨六度万行”的生动体现吗?苏轼和大唐诗人王维一样有很深的佛教学养,其文学创作很受启发。

东坡先生的《赤壁怀古》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无与伦比的地位。“大江东去”是天下皆知人人可以见到的现象,能写好“大江东去”的人只有苏东坡。在平淡中见神奇,只有东坡先生的手眼可以成就如此伟大词章。

仔细品味苏轼的“大江东去”,犹如孔夫子曰:“逝者如斯夫”,语句极其平淡,内涵极其丰富。气势之宏大、境界之深远乃不可及。

张正春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已是最新

下一个:佛教四大狂僧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