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佛学故事 > 佛像开始

佛像开始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06 11:27:46

Ready

佛教造像艺术是佛教产生和发展的产物,佛教的传播与兴盛带来佛像艺术的发展。早期佛教信徒遵循释迦牟尼反对偶像崇拜的思想,不立佛像,忌讳佛像的出现。因此自佛教产生到公元一世纪前,佛教雕刻和绘画艺术中,仅有菩提树、佛足迹、佛座等佛的象征,而无佛像。佛教分派后,大乘佛教的兴起逐渐放开了民众对佛像的崇拜,佛教造像开始流行。

考古研究表明佛教造像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古印度贵霜王朝(公元45-250年)。贵霜王朝又称大月氏国,其鼎盛时期是迦腻色伽统治时期(公元78-120年),迦腻色伽时期是佛像艺术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贵霜帝国的统治面积达到巅峰,其统治中心从中亚转移到健陀罗地区。为了维护统治,迦腻色伽王开始扶持佛教。迦腻色伽时期的佛教造像重镇有健陀罗(Gandhara)和马图拉(Mathura),这两地的佛像艺术后来逐渐发展为艺术史上重要的健陀罗艺术体系和马图拉艺术体系。

健陀罗地区在公元前四世纪曾处于希腊诸王的统治下,希腊罗马艺术在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健陀罗艺术的初创受此影响,带有强烈的希腊雕刻艺术风格。迦腻色伽时期,健陀罗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崇尚佛教的迦腻色伽王在此广建佛塔,建造佛像。健陀罗佛像最初作为佛塔装饰存在,同佛塔崇拜关系密切,其雕像多选取佛传故事中佛陀的不同形象为题材。此外,贵霜人多崇信拜火教,健陀罗佛像艺术受此影响,也吸收了部分波斯文化色彩。

健陀罗佛像艺术体系多采用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佛的形象。健陀罗佛像模仿了希腊神像,多为雅利安人形象,头顶突起,头发呈波浪型卷曲,眉间白毫,五官平和,双眼半睁,双唇紧闭,耳坠修长,脸型微圆,神态庄严沉静,僧衣厚重,衣褶较深且遮盖双肩。

马图拉是贵霜帝国境内除健陀罗外最早的佛教造像艺术中心,位于印度中部,地处古代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是贵霜王朝的三大都邸之一。马图拉经济繁荣,贸易发达,宗教氛围浓郁,自古便是商贸文化中心,各类宗教信徒均在此留下了优秀的宗教雕刻作品。这一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被统称为马图拉艺术,马图拉艺术较之健陀罗艺术更具印度本土化特征,它在吸收希腊雕刻艺术同时也保留了印度传统雕刻艺术的精华,是两种雕刻艺术的集大成者。

马图拉佛像同健陀罗佛像希腊雕像式的宁静沉稳完全不同,它呈现出一种热情开朗的印度风情。马图拉佛像一般面带微笑,嘴唇厚实,面颊饱满,面容圆中带方,双眼圆瞪,螺髻,肩宽胸厚,身形魁梧,四肢粗壮。此外,因马图拉气候较健陀罗地区更为炎热,这里的佛像较之健陀罗的佛像衣衫更为单薄,且袒露右肩。

早期马图拉佛像多从药叉像和耆那神像演变而来,中期又受到健陀罗佛像的影响,吸收了部分希腊雕刻艺术元素,后期则愈臻完善,实现了健陀罗希腊罗马式佛像与印度本土造像的完美融合。从时间上,马图拉佛像大致可分为贵霜时期和笈多时期。图三是典型的贵霜时期马图拉佛像,佛像头部无波浪花纹,只余一道发际线,面部饱满,脸型偏圆,眉毛细长,嘴唇微厚,面带微笑,袒露右肩,服饰轻薄,身体紧实粗壮,但肢体线条略僵硬。

公元5世纪前叶,马图拉艺术完了笈多风格的改造,兼具了健陀罗和马图拉艺术的优点。笈多时期的马图拉佛像多为螺髻,眼帘低垂,嘴唇厚实紧闭,耳垂更为修长,身体线条柔美,服饰轻薄通透,如同被水浸湿,显露出身体的曲线,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湿衣佛像”,佛像整体呈现出温润典雅,端庄秀美,柔和自然的美感,健陀罗艺术体系和马图拉艺术体系共同构成了印度古典艺术风格的基础,它们都是世界宗教艺术殿堂中的瑰宝。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