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佛教——幸福与自律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03 11:28:38

Ready

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介于难于不难之间!如果你问慧能:顿悟难不难,他会说,太简单了,随处都可以找到顿悟的感觉,但是对我们没有顿悟的人,这件事又太难了。一个演讲者最高的境界是自然,自然就是最轻松的状态,用本能去说话,是内心真实的流露。这种状态我们身体本身就有。但是你想感受到,调动出来确又是最难的。所以佛祖顿悟时讲:怪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佛教的宗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说佛教那么多经文,那么久的历史,归根到底,讲的就是这八个字。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不做恶事,常做善事,那么即使他没有信佛,自己也已经是佛了。

佛祖第三个与世人讲的是,人身难得:

佛祖讲人身难得,在我们世界上最多的不是人,你随便在一个地方用锄头抛开一块地方,那里面的微生物数量远远大于人的数量。所以投身为人的几率有多大呢?

佛经上说,在三千大千世界一样广阔的海洋上,漂浮着一根木头,上有小孔,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盲龟浮出海面把头刚好撞进小孔中的几率,比我们获得人身的几率还大。做人 本身就是一种恩赐。

第四安乐:

放下执着就会安乐。但什么是执着?怎样才算放下?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其实,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如果人们能够像观察自己的皱纹一样去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如果不把快乐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就是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其实,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耗费一生精力企图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让我们很不快乐。注意观察你的各种情绪,能够帮你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这能帮我们培养菩提心。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第五自律

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精神品质,也就是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不忍心看到另一个生命痛苦,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虽然我们有时候表现的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所谓的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无益的想象中。负面情绪的存在就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大家,都没有好处。自律不是压抑情感,而是考虑他人的感受。我们的目的是:不伤害。

佛教经常讲戒律,很多人认为戒律是束缚,戒律使得你不偷盗,不淫邪,实际上戒律不是为了束缚你,戒律是为了保护你。戒律是为了使得你给这个世界造成的伤害尽量的减少。就想法律一样,不是束缚我们的,它是保护我们的。让我们知道有些东西碰不得,让我们有敬畏心。没有任何道路通往敬畏,敬畏本身就是唯一的道路。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