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通史》073——盛世发展佛教,乱世发展禅宗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30 11:38:12

Ready

【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7-10-10

按顺序,本章讲完了初唐禅宗南宗的四派以后,就要进入中唐的洪州禅。

但是在这中间要临时插一章,如果历史脉络非常清楚的同学可以直接跳到后面去,就不用听了听。因为有的同学微信跟我说,说禅宗之前的佛教史感觉讲的很清楚,脉络很清楚,进入禅宗之后,就觉得有点混乱了,人物太多,名字又像,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挺复杂,觉得搞不清楚。

其实这个不怪大家,因为在历史上佛教界内部也经常搞糊涂,不光是现在大家糊涂,历史上大家也糊涂。大家知道,我们谈以前的名僧一般都叫四个字,比如:庐山慧远、西明圆测……汉地大师我们都这么叫,为什么呢?它就不光为了好听,也是为了区别人。因为,比如说,光慧远——庐山慧远、净影慧远……叫慧远的好几个。而且有的,比如像后面湖南禅的天皇道悟、天王道悟,你看着这区别就很细微,所以我们要通过名字的前缀,既来区别人,也来区别他的学派。这不是现在大家混的问题啊,一直都有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通史的目的,是要通过讲座让大家心里有一棵树——整个佛教史要从树根到树叶都可以看清楚,分到禅宗史,也是从树根到树叶都可以看清楚。一个好的历史(课),就是让大家能清楚的看清楚脉络,这也是我们作通史的的责任。如果到了禅宗大家听了课没有搞清楚,那应该就不是同学们理解能力不好,是我总结得不好。所以这一章我们就来救一下火,给大家总结一下整个禅宗的脉络。

首先讲,在佛教通史里,隋朝之前没有疑问,为什么呢?只有主干没有支流,就是它没有分派,所有分派都是从隋唐开始的,主要是唐。我们在整个《佛教通史》这本大书里只讲三个分支,就是——藏传、禅宗、净土。因为,现在也只剩下这三个还有意义,而且规模也很大、影响也很大。可以说,八千万信众,基本上也就是这三宗的。

当然,还有律宗、华严、天台,这三个宗派,实际从宗派的角度来讲,实际只剩下学理上的研究意义了,有个别的寺院,但是已经没有什么研究的意义了,就学理上还值得研究。

像唯识宗、三论宗——唯识宗,我们知道就是讲阿赖耶识这一套的;三论宗,关河旧义(相关参考阅读:佛教通史课第27、31、57课),鸠摩罗什这一套的。其实在历史上呢,它不能算宗,至少从我们研究者的角度来讲,它虽然叫宗,但是,其实只能算一个学派,所以我们在通史里,就是关于后面的几个宗和几个派就不讲了,因为我们整个通史是讲一个主流。

中国佛教发展到今天,之所以现在一般的同学概念会比较混乱,它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禅宗的分裂。其实在理论上,禅宗的分裂就不应该再叫“宗”了,因为禅宗已经叫“宗”了,再分裂应该叫“派”。但是,大家都不肯这么做,都不肯叫“宗”,比如说,如果叫“禅宗临济派”、“禅宗曹洞派”、“禅宗云门派”,唉,大家就很清楚了——它在禅宗下面的。但是谁也不愿意这样啊。

就像我小的时候,北京外语学院、民族学院、语言学院、钢铁学院、农学院……后来只要改名都叫大学了,外语学院叫北京外国语大学,民族学院叫北京民族大学,这还算贴得上边儿的,像什么,北京农学院改名叫农业工程大学,钢铁学院改名叫北京科技大学。

首先,中国人是这样,名字要有气势,没有气势就不好招人啊,没有气势就不好传教啊,所以他们不愿意叫自己派,他们叫自己宗。这个扯远了,回来谈禅宗的脉络。

整个禅宗的脉络,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大家只要记住这句话,就一下就能记住禅宗的脉络,叫“唐朝分三段,宋朝有一截儿”,后面呢?后面就没了(也不是真没了),后面就没有意思了。禅宗是一棵树,树根在初唐,树干在中唐,分出的树枝在晚唐,真正开花三散叶是在宋朝。

我们平时传统上对唐朝是分四截——初唐、中唐、盛唐、晚唐。这是怎么分的呢?大家可能一直不知道,就觉得这么分,其实这是用唐诗分的,大概每七八十年一截吧,把整个唐朝分成了四截。我们知道,唐朝享国时间很长,差10年就300年,唐朝一共是290年,用唐诗就分成了四截,这是唐诗的分法。

但是佛教史不这么分。佛教史的分界点是两个,一个点叫“安史之乱”;一个点叫“会昌法难”。如果这个还记不住,我就告诉大家怎么记——就是唐朝分三段是怎么分的:就是第一次是由一个战争分的,叫“安史之乱”,第二个由一个战争分的,叫“黄巢之乱”——就是两个大战争将唐朝分成了三截儿。因为会昌法难跟黄巢大起义可以合并来看,因为它们前后差不到30年的时间。所以整个唐朝的转折点就是两次战争,由两次战争把唐朝分成三截儿,这是佛教史的看法。

为什么佛教是这么看待唐朝的分界呢?是因为我们谈过,禅宗跟什么有关呢?跟流民有关——就是说流民越多,禅宗越兴盛,我们说中国的宗教是跟流民有关的。分成这三截儿,就是安史之乱前面一截儿,安史之乱到黄巢之乱之间一截儿,黄巢之乱后面一截儿。

第一段安史之乱这一截儿,叫什么呢?我们在历史上管它叫“三盛世”,为什么呢?因为它是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之治,三大盛世嘛。然后,从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到黄巢之乱,这又有一百年的时间,我们叫什么呢?我们叫作三中兴。因为在历史上有三次中兴,分别叫: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中兴。

时间长度就是这样,整个唐朝的时间长度我给大家划一下啊,它并不是等齐的,先过了一百四十年的好日子,这一百四十年的好日子就是三盛世——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之治。然后,打了十年的仗,这是安史之乱。又过了一百年太平日子,这一百年太平日子就是三中兴——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中兴,剩下三四十年黄巢一打起来,那就没完了。

有一同学在微信里问我说:老师为什么藏传佛教史他们整天打仗都会出这么多大师?我觉得大家呢,要用一个大佛学史观来看佛教的发展,什么意思呢?佛教这个东西,越乱世越兴,因为人在这个时候有幻灭感,有生活的无常感。

我们佛教史上有一句话,叫“盛世兴教,乱世兴禅”。什么意思呢?教门盛世兴、禅门乱世兴。什么叫教门呢?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这就叫“教下三宗”——就是说,他们是教理派的,或者我们说叫:经院派——就是有完整哲学体系的经院派。什么叫禅宗呢?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讲的这一支,如果禅特别流行,我们说乱世兴禅嘛,那很显然,不是世道乱呢就是人心乱,总之一定是因为乱,所以乱世才兴禅。而且,禅宗这个宗的发展核心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能大发展?它的核心是自由。

唐朝早期的禅宗的北宗是怎么搞废的?是因为官办寺院、两京法主,你要有戒律。我们说过,禅宗和律宗是天然敌人,你一上戒律就要挂,对吧。还有就是不能去讨论教理,因为中国大部分的信众其实是没有文化的,你只要一进入经院学理,禅宗就没有生命力。禅宗怎么能兴盛呢?农禅、生活禅——五祖弘忍这一套。所以说禅宗可以世道乱、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教理,但不可以没有自由——这是禅宗的核心。我们经常说啊,佛陀的言教有一万条,但是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脱人生的痛苦。如果没有思想的自由,哪里来的解脱?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禅宗的口号“是心是佛”这也许就是真正的佛义。我们把这个又绕远了。我们再翻回来,讲禅宗和唐朝历史是怎么扣合的。

首先在三盛世之前——就是我们说的树根这个阶段,我们谈到的所有名僧,包括慧能、神会这一大系列,从四祖道信开始,到五祖弘忍,到他的弟子——法如、老安、神秀、慧能,这全部生在第一个盛世,就是初唐。初唐,比如说像法如、老安,他们生在贞观之前,慧能本身他就生在贞观十二年;后面神会什么的,就都生在贞观了。

开元为什么有盛世?是因为在开元之前的唐高宗,有个永徽之治,永徽之治恢复了科举,一恢复科举国家就有人才,那这个国家肯定是兴盛的,所以禅宗六祖、七祖这一代人,基本都是永徽开元盛世生的。所以说,在三盛世期间——就是禅宗的树根期间,他们的核心主要是南北斗争,就是南宗、北宗的斗争。

我们知道初唐的皇帝都是非常牛的,就是这三盛世,当时唐朝是跟阿拉伯帝国并称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当然了这一百四十年,到了唐玄宗晚期就出事儿了。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这一天,这是有准确记录的,这天是什么呢?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跟抗日战争差不多,打了将近八年,打了七年零两个月。安禄山、史思明都是外族,他们本身都不是汉族。

安史之乱我们在学历史的人非常好记,因为它在天宝年间,它是天宝十四年,为什么说好记呢?因为天宝十四嘛,天宝要死,天宝年要死了,我们就记成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实际是我们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个浩劫,大家都忽略了这个浩劫的文化意义。这场战争打了将近8年,就跟我们抗日一样,席卷了整个中国差不多。它实际在文明的角度来讲,是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就在这之前,我们说过嘛,中国人以前没有民族英雄,中国的心态是非常的开放的,如果大家看到唐朝的一些绘画、雕像,就觉得,哎呀,我们的心态真是奔放啊。但是安史之乱就是中国文化转向保守的转折点,从此之后越来越保守,越来越保守,到了宋朝就到了高峰了。

安史之乱前面这一截儿,我们已经谈完。树根这一截儿,所有的这些六、七祖的名僧们的斗争,就是前面永嘉禅系之前的这一些,然后就进入了中唐时间,就是我们说的三中兴阶段。这个阶段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在黄巢起义之前国家有一些恢复,大概有一百年的时间。

在这三次中兴——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中兴期间,整个禅宗就只有两个系。因为,北方都已经打完仗了嘛,这个时候禅宗去哪儿了呢?一个在江西,一个在湖南。在前面第33课的时候,谈到过怀让与青原,非常有意思的是,湖南人创建了江西禅,江西人创建了湖南禅——也不能叫江西人,他在江西。本身怀让和青原,他们的创建的弟子一个四川人,一个是广东人。

江西禅的实际创始人,是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你看,他生于公元709年,当时湖南禅的创始人——石头希迁生于公元700年。他们基本上生在这个中兴阶段了。

江西禅又叫洪州禅,从中国的学派分析来讲,它叫“心学”。为什么呢?江西禅的核心叫做“即心是佛”,它的发展周期——就这两个阶段,整个树干阶段都在元和(年间)。江西禅就是佛教里的“心学”,提倡的口号叫“即心是佛”。

湖南禅它的发起人是石头希迁,它就是佛教里的“理学”,它本身不叫理学,因为他的核心观念是“缘起性空”,他叫佛教里的“性学”。

整个中唐期间,禅宗由南北斗争变成两宗合作,这两宗就是湖南与江西的合作。其中一支叫“心学”,一支叫“性学”,我觉得“性学”不太好听,它实际叫“理学”。所以,我们就管中唐这整个期间叫“二大士”。前期的名人很多,到中唐期间,真正的名人或真正的祖师就这两个人——马祖道一与石头希迁。这两个人,就是中唐禅宗二大士。

我们说过,树干期间互相融合、互相合并,其实最后都基本合并进江西禅了——就怀让这一支。他们的法系后面都纠缠在一起。这样等于,树干期间我们讲完了,那我们就讲树杈的分支。

安史之乱又过了一百二十年,到了元和末年,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元和中兴,这在中国历史上很著名。因为大家了解唐朝的时候,都是了解初唐,唐太宗、唐玄宗。大家不知道,在唐朝历史上,有三个皇帝的水平最高,就是并称的三个皇帝,叫谁呢?叫: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唐宪宗,就是元和中兴的时候中唐的皇帝,他从小就很有理想啊,想恢复开元盛世,所以他一直治国很认真,所以最后在历史上,唐宪宗终于与他的爷爷的爷爷们并驾齐驱了。

元和中兴的末年,即唐宪宗末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官之间的党派斗争出现了——就是历史上的“朋党之争”——“牛李之争”。朋党就文官政府一争,紧接着宪宗传文宗,文宗要发动甘露寺之变,失败了,就传给武宗。

宪宗传儿子文宗,文宗搞一次政变,没搞赢,又传给他的孙子武宗。到了武宗大家就知道,在正史上——政治史上,我们管武宗这个(时期)叫“会昌中兴”,但在佛教史上我们管这叫“会昌法难”,为什么呢?就历史上最著名、最厉害的一次灭佛,就叫“会昌灭佛”。这个前面我们谈过,三武一宗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加上后面一个后周世宗,三武一宗灭佛嘛,它一下就把佛教给灭了。

这一段我为什么在通史里没有讲呢?其实这个在通史里应该讲到法难这一段,三次法难都应该讲,但是我不爱讲,因为我本人是一直提倡信仰自由的,我反对一切对思想领域的不宽容。所以,我不爱讲法难这一段。

但是,实际的禅宗的第二个节点,就在会昌法难。为什么呢?树根是六、七祖、前面的先贤,树干是江西禅和湖南禅的主干,那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什么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这些树杈都是哪儿来的呢?会昌法难以后——因为会昌灭佛了嘛,灭佛完了不到三十年,黄巢起义了——就在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其实,黄巢的起义是二次起义,开始先是王仙芝起义,五年以后黄巢再起义的,这一仗又打了十年。我们说过嘛,流民一多禅宗就盛,所以当会昌法难之后,到黄巢起义期间,我们今天知道的禅宗五家,就在这里兴起了。

南宗后来的这五家,就是由这个树干——江西禅、湖南禅分出来的: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晚唐这五家就是树杈,当然,后面临济又分出两家,就是七宗——(又分出的两支)就是杨岐和黄龙,就是五家七宗。所以,树杈都是晚唐这个时候长出来的。但是,因为晚唐的时间很短,黄巢起义没打几年——黄巢起义是878年,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灭亡,进入五代十国,实际上就等于就30年——这个树杈刚开始长,所有的树叶都要等到宋朝去长,所以,整个禅宗开花散叶是在宋朝。

这样,我们就把禅宗的历史捋完了,我觉得听完这些大家应该很清楚了。树根是什么、树干是什么、树杈是什么,树杈最后就这五支,然后又分出两支来,那我们今天知道的就是这一些。然后,关于树叶——宋朝那一部分,后面的课到宋朝的时候再讲。

然后,这段历史讲完了之后,再回答一个前几天同学问的一个问题,因为跟这个也有关,就是问:印度佛教是怎么衰亡的?问这个问题的人很多,同学们都特别感兴趣——作为发源佛教是怎么衰亡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有历史原因、有文化原因、有宗教原因,各种原因,也有学理的原因……所以,几章是讲不完的,但是我们可以讲一个小题目——就是大题目回答不了,正好讲到禅宗脉络的时候,我们正好在这儿碰到一个小题目,这个小题目就是:中国西域的佛教是怎么消失的?原来我们知道,唐僧取经的时候西域的佛教非常兴盛,它怎么就消失了呢?它消失的原因,就跟唐朝分三段儿的第一段儿有关。

唐朝分三段儿的第一段儿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的时候,西域有大批的边兵,那时候是安息四镇嘛,有大批的边兵内调,就是要平定安史之乱,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力量。前两课讲神会的时候讲过,就在这个时候吐蕃的赞普,就攻占了陇右河西地区——就是他攻占了今天的甘肃。大家如果了解地图就会清楚,从西藏、青海下来,他把甘肃拿走了之后,出现什么情况呢?就是整个的新疆、整个的西域就和我们内地割断了,孤悬海外有一块飞地,很大。

当时西域的外部威胁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大食,一个是吐蕃——就是我们说的西藏。另一个大食,伊朗那边的,当时,西域边兵就孤在这一块地方,这个时候他们可以入侵,但是非常巧的是,大食这个时候,国家自己就很乱,无力东进。而且为了与唐朝示好,还直接就跟唐朝说:我们就不打,你们就放心吧。

而对吐蕃而言,唐朝这边在打仗,他这边(指东线)兵也很多,这边要防着唐朝——就是甘肃对陕西这一线,他要防着唐朝,他没有多余的兵力调出去再往新疆打。所以,吐蕃大举进攻河西——因为大家知道甘肃这个地理很长,要从兰州杀到敦煌,这还有一千公里啊,所以说,吐蕃为了打下整个竖向的甘肃,没有兵力了,这样西域反而得以保存。这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就是中国西域在没有中央政府,和没有任何消息的情况下,几万兵马孤悬海外,达半个世纪之久。后来唐宪宗的时候才回来,整个朝廷的大臣、皇帝都激动哭了,说:喔,他们守了五十年。

而且,就历代王朝而言,中国的中央政府去经营西域不外就有两个原因:一个,保证丝绸之路的贸易,就像今天一带一路似的,控制西域就能保证丝绸之路的贸易;第二个,非常关键,因为在西域——就新疆这块地,上面是俄罗斯游牧民族——各种“斯坦”游牧民族;下面是吐蕃、青海、安多的马域,也是游牧民族。控制西域是为了把这两块游牧民族切割开,防止他们的联合,进而保证河西与陇右的安全。

当吐蕃攻陷了河西与陇右——就是占领了整个甘肃之后,其实占领西域,已经失去它原有的战略意义。我们也说过,安史之乱(是)标志着中国整个文明向内收缩的节点,走向保守的结点。所以,当安史之乱以后,就是吐蕃占领了关西陇右之后,西域的存亡,对唐朝的边防就没有实际意义了,所以说就任其自生自灭,以致到后来的王朝就都是这种形态了——大家也不经营丝绸之路了,你们占着就占着吧。所以,中国从此就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那西域的佛教就这样被彻底伊斯兰化了。

我们今天给大家梳理脉络的一章就讲完了,作为额外的一章,不知大家听完了之后,有没有搞清禅宗的发展过程。

【资料】

元和中心

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

乾符五年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