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后,惠能大师倡导的南宗禅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代名词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14 11:51:41

Ready

惠能开创南宗禅

智药三藏建造了南华寺,但是南华寺的香火并不是很旺。将南华寺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创造了辉煌的还是唐代著名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惠能(638—713),又作慧能。俗姓卢,广东新兴人。其父本居范阳(今河北蓟县),后被贬至岭南,不久即去世。惠能的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靠卖柴为生。

一天,惠能去集市卖柴,听到客店里有人诵读《金刚经》,惠能听后,忽有所悟,便问诵经人:“此经从何处得来?”诵经人答:“从蕲州黄梅弘忍禅师处得来。”于是决定前去湖北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来到黄梅,在那里做行者,从事寺院里的担水、舂米等杂务。八个月以后,弘忍欲物色继承人,让门下弟子各写一偈,以试证悟高下。当时弘忍的弟子中学业最好、声望最高的神秀上座,先作一偈,得众僧赞许,惠能听到后,认为神秀尚未见性,于是亦作一偈。因为惠能的偈能够更彻底地显示诸法空性,无所挂碍,所以得到弘忍的赞赏,也因此得到了弘忍的衣钵传授。

为了防人加害,惠能回到南方,“杂居止于编人”、“混农商于劳侣”,隐迹多年。大约16年后,惠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印宗法师正在开讲《涅槃经》,清风吹动旗幡,引起听众中二僧的争论,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惠能则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印宗法师听到惠能的议论,即把惠能延至上席,与之谈论佛法。见惠能出语不凡,契理契机,不禁问道:“我早听说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你吗?”惠能随即出示弘忍所传法衣,公开了自己的嫡传身份。于是惠能在法性寺正式剃发出家。两个月后,惠能开始在法性寺菩提树下升座讲法。

后来,惠能移住曹溪宝林寺。在那里,惠能教授徒弟,宣讲禅法,盛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主张。一时信徒云集,从者成市。惠能在宝林寺说法经40余年,影响越来越大。武则天、唐中宗曾先后召其入京,均被婉言谢绝。

睿宗延和元年(712),惠能回到新州故乡,住国恩寺。次年,圆寂于国恩寺。宪宗谥号“大鉴禅师”。宋太宗太平兴国年中(976¬-983)加谥“真空禅师”;后由仁宗谥号“普觉禅师”,神宗赐“圆明禅师”之谥号。

惠能本人并无著作,弟子法海将其在大梵寺的讲法内容记录整理,而成《坛经》。按佛教的说法,能够说法被称为“经”的人只有释迦牟尼佛,但是惠能的说法却被佛教徒称为“经”,而且是唯一由中国人说的“经”,充分说明了惠能在中国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这本《坛经》,也称《六祖坛经》,又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坛经》主要述说的是摩诃般若法。“摩诃”是梵语“大”,“般若”是梵语“智能”,所以“摩诃般若法”就是“大智能发”。

现在流传的《坛经》的基本本子有四种

(1)敦煌本:不分卷。原本是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石室发现的手写本,大概是五代时写作,题目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

(2)惠昕本:二卷。原本是近代在日本京都堀川兴圣寺发现的覆刻宋本,题作《六祖坛经》。宋畼邕州罗秀山惠进禅院沙门惠昕觉得古本文字繁褥亢长,于是在干德五年(967)进行改订,分作2卷,11部分内容。绍兴二十三年(1153)晁子健于蕲州刊行,后流传日本,由兴圣寺翻刻。

(3)德异本:据说是曹溪原本,不分卷,题目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本檝是元代德异刻的古本,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刻于吴中休休禅庵。明代成化七年(1471)又于曹溪重刻,万历元年(1573)李材(见罗)再刻,万历四十四年(1616)德清于庐山法云寺覆刻,清代顺治九年(1652)秀水王起隆等又据李材本校刻。

(4)宗宝本:不分卷。元代风幡报恩光孝寺住持宗宝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编,题作《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宗宝说:“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其所增“机缘”,与曹溪原本文同。

上述《坛经》四本中,成为现今所见的主要本子。许多大藏经中都将其收入。近代以来,特别是敦煌的本子被发现后,学者们根据各种本子进行了互校,又出现的多种校本,学者们认为,《坛经》是经过屡经增减窜改后形成的。由于它是研究禅宗惠能的第一手资料,价值重要,因此引起各国学者和僧人的重视,日本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最早,中国学者也有不菲的成就。《坛经》已经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流传甚广。

惠能禅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惠能禅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识心见性”和“顿悟成佛”。前者是他的心性本体论,说明“心”、“性”是众生成佛的依据;后者是他的宗教修行方法论,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惠能认为,人的“心”、“性”即为佛性,因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他说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人性本净”;“但能离相,性体清净”;“自性常清净”;“佛性常清净”。

他所谓的清净,是指那种除去了烦恼、痴迷染污而达至的纯真、清洁、寂静的状态。他认为,人的本性、本心本来就没有烦恼、迷妄,因此可以说人的本性也就是佛性。

一方面,本性清净即是性空。人的自性、本心是空的、无形相、无规定。“佛性无形,悟即显,迷即隐”。他说:“我的法,无名无字,无眼无耳,无身无意,无头无尾,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不去不来,非青黄赤白黑,非有非无,非因非果。”否定了佛性所可能具有的任何具体规定性,以此阐明佛性是超越具体事相的、通达无碍的绝对实体。

另一方面,清净的真性、佛性又是能含万法、本自具足的。他说,“自性含万法”,“自性本自具足”。性体虚空,故能含摄一切。“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自性既然能含摄一切,因而是无限广大、本自具足的,万事万物都是自性的显现。“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其次,惠能虽然强调众生自性清净,本自具足,但这是从本性上、从成佛的可能性上来说的。

实际上,现实的人与佛还是有区别的。“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自性迷 ,佛即众生;自性觉,众生即是佛”。众生虽然本性是佛,但由于心迷,不能自悟,所以舍本逐末,遗失本来,这就是为什么众生只能是现实的众生而不是现实的佛。

因此,要脱离苦海、解脱成佛、还必须依法修行,以求去迷转悟,返本归真。既然惠能在心性论上提出自性本自具足,那么,在修行方法论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

他说:“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须自修”。要觉悟解脱,应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体自身功夫,而不能遗其内而执其外。

“自性心地以智能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

同时,在提倡“自悟自修”的大前提下,惠能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

(1)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其所谓“无念”,就是去除人们的执着,使心灵达到自由自在、通达无碍的解脱境界,而并不是要人停止任何意念活动。

(2)定慧等学。惠能反对以前禅法中割裂定、慧的做法,主张定慧一致。他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这种“定慧等”的主张,实际上是抬高慧而贬低旧有意义上的禅定,提倡一种活泼泼的、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新禅法。

(3)顿悟成佛。惠能的新禅法就是“顿悟成佛”,就是“识心见性”。“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强调只要一念觉悟,即可顿入佛地。

惠能由于强调禅宗的顿法,因此被后人视作是禅宗的南派,也称南宗。与之相对的神秀禅师主张渐法,其基地在湖北黄梅东山四祖寺,因之被视作禅宗的北派,又称北宗。

以后,北宗则渐渐不显,南宗最终流传下来,到了宋明以后,中国大地的佛教主要是南宗禅为特色。惠能所开创的南宗禅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代名词,禅宗也由此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主流。

总之,惠能的禅学思想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伟大革命,对中国中唐以后的佛教和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图片 丨 南华禅寺

文字 丨 《南华史略》

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